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只留下汤和一人?大明王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怎么样了_朱元璋_明朝_梁山

本文目录

  •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只留下汤和一人
  • 大明王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怎么样了
  • 梁山好汉中有两位宋朝开国元勋的后代,为什么呼延灼和杨志的境遇相差如此之大
  •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 为何说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只留下汤和一人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皇帝,他能够体恤百姓的劳苦,因此对待百姓很好,可是对待官员的态度就比较差了,明朝成为历史上官员工资最低的朝代,大概就是朱元璋的影响,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更加糟糕而且恐怖的特点就是猜疑心很重,这一点直接导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最后都被朱元璋悉数处决了,只剩下汤和一个算是彻彻底底得以善终。

那么问题就来了,汤和要说能力与功劳也绝对不逊色于被处决的那些大臣的大多数啊,为何汤和就能得以善终,其他人偏偏就会被朱元璋全部斩杀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品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朱元璋与汤和的那些历史往事寻找答案吧。


年少好兄弟

朱元璋与汤和是一个村的,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年长3岁,小时候朱元璋家里十分穷苦,而汤和家中稍微要好一点点,所以在小时候汤和对朱元璋的帮助还是挺多的,两个人可以算穿同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

在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哥哥们都因为蝗灾和旱灾最终被饿死的时候,还是汤和帮助朱元璋弄一床席子把父母以及哥哥埋葬起来的,单纯从这些经历来看,就足以明白朱元璋与汤和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然而两人关系变得更进一步,并且也让汤和从此认定朱元璋不是池中物的,却是这么一件事情。当时朱元璋以及汤和等一群人,在村里给地主家放牛,因为家里穷困的缘故,大家很少能够吃得到肉,所以都很馋。

这天,汤和去到朱元璋面前发了一句牢骚说好久没有尝到肉了,于是朱元璋就给大家出了一个吃肉的主意,并且告诉大家,到时候万一地主询问起来,一个也别吭声,朱元璋会自己解决。

这个吃肉的主意就是把他们放的小牛给宰了一头,弄好之后大家吃得很香,结果地主回来一看发现小牛少了一头,朱元璋就说小牛掉在沟里摔死了,并且带地主去看小牛掉下去的那个沟,准确来说,朱元璋带着地主去看的只是一个石头缝,还有小牛的尾巴在里边,地主一看就明白是朱元璋骗他,因此痛打了一顿朱元璋,随后就把这群小孩都撵走了。

正是这件事情,让汤和认定了朱元璋绝对不是池中物,将来必定会成大器,所以后来汤和跟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就是汤和开始不管做什么,都会走在朱元璋后边,感觉朱元璋就是大哥,他只是跟在身后的小弟。

虽然朱元璋与汤和一起吃牛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这么一个故事,足以说明两人小时候关系不一般,也说明了朱元璋确实还是一个人物,从小就表现出来不一样的品质。


红巾军中汤和的作用

从地主家出来之后,朱元璋先后去投靠自己的大姐以及二姐,结果大姐直接打击了朱元璋一番,二姐还勉强收留了朱元璋几天。因此后来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只是对二姐一家进行了册封,却没有顾及大姐。在几番周折之后,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去到黄觉寺。

而汤和则阴差阳错加入了红巾军,并且因为自己也算比较勇猛,很快就成为其中的一个“千户”,就类似于今天的一个团长。汤和自己有饭吃了,当然没有忘记曾经的好兄弟朱元璋,于是就写信去给黄觉寺的朱元璋,邀请老朱出来一起创业。

朱元璋本来在黄觉寺就觉得不舒服,听说汤和已经成为“千户”,自己立马就准备了一下,去找到汤和一起加入红巾军,可是因为朱元璋长相实在太特殊,去到红巾军中的时候,被郭子兴当做了元朝派来的间谍,就收拾了朱元璋一番,到后来汤和出现,才搞清楚了这件尴尬的事情,郭子兴也觉得有些对不住朱元璋,就安排朱元璋当了一个“九夫长”,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小班长。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仅仅是一个小班长,而汤和却是一个团长,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汤和可能会对朱元璋以领导自居,可是事实上完全与我们想的不一样,汤和不仅不把自己当领导,反而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领导。

朱元璋一去就当上了小班长,很多人有所不服,觉得朱元璋资历不够,结果汤和成天跟在朱元璋身后,像一个跟班小弟一样,别人对朱元璋有什么意见,汤和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去收拾那些人,很快大家都觉得朱元璋不是一般人,就连团长都要巴结他,于是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树立。

后来朱元璋越干越大,还娶了郭子兴的女儿马秀英,也就是后来的马大脚马皇后,这一路上,汤和就这样从团长,逐渐变成真正的朱元璋手下,两人的关系还是和以前一样铁,朱元璋单干之后,汤和也紧随朱元璋身后。

甚至后来朱元璋的事业越干越大,加入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汤和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逐渐降低,但是汤和丝毫没有因此而不爽或者找朱元璋理论,所以一直以来,朱元璋也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个好哥们。


朱元璋开始杀功臣

朱元璋事业越干越大,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就成为了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后,就需要对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些兄弟进行论功行赏,很快又出现了一个难题,当时的国公爵位只有6个,可是功臣实在太多,朱元璋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封,不管是封谁和不封谁,总会有人对此不满,这可把朱元璋难住了。

经过再三思考,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并且出生入死的兄弟汤和进行低一个档次的封赐,这样一来,那些原本觉得不公平或者有意见的人,就会看看汤和,从而没话可说了,因此在朱元璋封功臣的时候,汤和只是封了一个中山侯。

汤和被这样对待,依旧没有去找朱元璋麻烦,因为他很明白朱元璋内心的想法,后来汤和还把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檀,并且在山东封地上,汤氏因为参与到朱檀炼仙丹的事情当中,最后被朱元璋斩杀了,汤和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汤和对于朱元璋,就是一直低调,甚至可以说是卑微,卑微到尘埃里的低调,所以朱元璋不管怎么样,都没有借口去收拾汤和。晚年时期的朱元璋开始清算大臣,结果汤和很快就第一个响应朱元璋,说自己年纪大了,要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朱元璋当时就是想要削除那些功臣的兵权呢,汤和做了一个表率,朱元璋意思意思推辞了一下,就答应让汤和回家养老了,并且专门赏赐了汤和与他老婆一人一份丰厚的金银珠宝,还在老家给汤和专门修建了一座宅邸。

终于汤和回家去了,后来朱元璋开始大肆斩杀功臣,汤和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而正在这时,李善长还要弄了300多个汤和以前的手下去给自己建豪宅,这下汤和一点没有犹豫,就找朱元璋举报了李善长,很快李善长就被朱元璋收拾了一番,一家老小都被斩杀了。

最后朱元璋也算完全信任汤和了,没有再怀疑汤和,而汤和也终于得以安静养老,最后汤和生病卧床不起的时候,朱元璋还专门去看望汤和,紧紧握住汤和的手,讲着从前一起杀小牛吃一起在山上跑来跑去的故事,汤和就这样在回忆中悄然离去,也算得以善终,并且最后还得了一个信国公的爵位,也算值得了。


结语

汤和之所以没有被朱元璋清算,主要原因就是从一开始,汤和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臣子,朱元璋才是领导,所以不管做什么,汤和总是很低调,领导决定的事情,自己默默无闻执行就行,不像那些功臣想要争来抢去,最后也便丢了性命,汤和低调到尘埃里,不争不抢,反而在乱世得以善终,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大明王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怎么样了

说到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那可就很多了。总的来说当然是分为文臣和武将两类了。

先来说说武将吧:

1、魏国公 徐达

洪武初年累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病重去世,追封中山王。 传说徐达的死另有隐情,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当时患病背上生疮,不能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 徐达一声功勋卓著,朱元璋誉之为“万里长城”。更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鄂国公 常遇春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元年(1368年)攻破元大都,元朝灭亡。洪武二年,暴卒军中,年仅四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3、信国公 汤和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成为朱元璋部下,为朱元璋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抵御倭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值得一提的是汤和是除常遇春之外,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被明朝政府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4、凉国公 蓝玉

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在 捕鱼儿海 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因此名震天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蓝玉是民初开国武将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5、曹国公 李文忠

明初开国名将,被赐国姓“朱”。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后来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后击败天完军,名声大震,其骁勇善战的才能为诸将之首。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后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征讨元朝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然而李景隆胸无大志,无才无德,并未像其父一样建功立业,反而亲手葬送了朱元璋的宝贝爱孙朱允炆的天下。

6、卫国公 邓愈

1355年(元朝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屡立战功。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公元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卫国公。

1377年(洪武十年),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7、西平侯 沐英

开国功臣,明初名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幼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在云南镇守,在其任内,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为云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因其义母马皇后、太子朱标相继去世,遭受打击悲伤过度而病逝于云南治地,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8、吉安侯 陆仲亨

至正十三年(1353年),成为朱元璋的部下,加入起义军。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的战斗。并在明朝建立后,率军平定广东。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吉安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为胡惟庸案被牵连而死。

以上就是民初开国武将中比较有名的几位。我们再来说一说文臣集团:

1、开国文臣之首 韩国公 李善长

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谋划策,功劳颇多,他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的功劳堪比汉之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子孙世袭,一时之间可谓位极人臣。本来以为李善长可以善终,没想到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朱元璋将76岁高龄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2、诚意伯 刘基(刘伯温)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投入朱元璋麾下后,多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晚年被权相胡惟庸暗中迫害而病死。

刘基在文学上建树颇多,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3、忠勤伯 汪广洋

明朝初年丞相,重臣。他有进士出身,饱读诗书,腹有经纶。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受命参与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在地方担任高官,后进入中央,任右丞相等职务。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的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4、中国古代最后一位丞相 胡惟庸

可以说胡惟庸的恩师是李善长。在李善长的提携下,胡惟庸从知县干起,在官场混迹了10余年,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但是位高权重之后,他开始骄横跋扈,甚至心怀异志图谋造反,公元1380年(洪武十三年),失败被诛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并下旨后世不得再设丞相,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然而胡惟庸死后却牵出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梁山好汉中有两位宋朝开国元勋的后代,为什么呼延灼和杨志的境遇相差如此之大

谢邀。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呼延灼的祖上呼延赞是北宋的开国元勋不假,可杨志的祖上杨业并非开国元勋,杨业原本是北汉大将,直到宋太宗赵匡义灭汉后才归降北宋,所以我认为说他是北宋的开国元勋并不准确。

其实呼延灼和杨志的境遇相差并不大,最后都在梁山落草为寇了,只不过二人落草的打开方式不同而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最终杨志征方腊时在丹徒县病故,而呼延灼在抗金时壮烈牺牲。

杨志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早年替朝廷押运花石纲,去了十个回来九个,唯独他遭遇风浪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敢回京复命,只得流落江湖。后来经朝廷大赦,杨志准备了一担财物,回京打点,想再谋个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谁知高太尉并不买账,把他臭骂一顿打发了,眼看着盘缠用光,只得拿出祖传宝刀变卖。

可惜老天似乎偏偏与杨志作对,让他遇上了泼皮牛二,一不小心整出个命案,这下连平民都做不成了,直接沦为了囚犯。好在梁中书对杨志颇为赏识,让他押运生辰纲,结果被晁盖一伙劫了,逼得他走投无路,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最终杨志万念俱灰,和鲁智深一起在二龙山落草,后又归顺梁山。

杨志这个人,典型的旧家子弟,一心想着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可惜偏偏总是事与愿违。他并不甘心落草,觉得玷污了清白之躯,对不起祖上荣耀,却不知委身于奸臣权贵之门,也照样干净不到哪去。落草梁山,打劫钱财于朝廷,大名梁中书,鱼肉钱财于百姓,试问哪个更干净?

落个草仿佛脱层皮一般难受,而梁中书孝敬老丈人蔡京的十万贯金珠宝贝,都是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杨志却肝脑涂地,千里迢迢的一路护送,若是杨令公泉下有知,也会引以为耻吧?

呼延灼的境遇也好不到哪去,刚开始领兵征讨梁山,打了几场漂亮仗,威风凛凛,殊不知这只是短暂的蜜月期。梁山赚得徐宁上山,日夜操练钩镰枪法,不久便大破连环马,呼延灼单人独骑落荒而逃。

夜宿桃花山附近村店时,呼延灼的坐骑踢雪乌骓马被桃花山盗了去。这可是皇上御赐宝马,呼延灼只得去青州慕容知府那里搬救兵,征讨桃花山,而桃花山又向二龙山求救,这就引出了三山聚义打青州。最终,呼延灼被梁山俘虏,在宋江的好言相劝之下,把心一横落了草。相比杨志,呼延灼落草梁山的过程更简单一些。

呼延灼和杨志的境遇虽然不尽相同,但谁也比谁强不到哪去,不过细品之下,二人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名将之后,旧家子弟,同样武艺超群,一心想着为国效力,报效朝廷,可到头来却双双落草,在他们看来同样玷污了祖上雄风,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西岳顽石~其实梁山绝大多数好汉是赞成招安的。

隋朝第一开国元勋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除

隋文帝杨坚统治下的隋朝之所以强悍富裕如斯,离不开高颎的辅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颎,隋文帝的政绩会大打折扣。高颎是真正文武兼备的重臣,他为帝国的未来操碎了心,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比如杨广,比如杨谅,而最不该得罪的就是独孤迦罗。当然这种得罪并不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自己能感知到的行为,而仅仅是他触动了对方的利益。

高颖和杨坚是同年出生,这对君臣曾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亲密合作,给帝国带来了长远的发展。当初杨坚欲篡位,而尉迟迥起兵攻打杨坚欲复兴北周,杨坚这边在无人愿意出任总指挥的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解了杨坚的难处,并且不负众望,短短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杨坚登基之后,高颎这为无可争议的功臣做了尚书左仆射,成为帝国的宰相。功高震主这样的事,高颎自然也是懂的,所以他曾经数次请求辞去高位,但是杨坚最终还是将高颎放在宰相位上,作为自己最得力的帮手。

后来在灭陈的过程中,高颎作为晋王杨广的副手、实际上的指挥参与了该战,最终南陈被灭,但在这一场战争中,却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炸雷,当时杨广想要得到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但被高颎阻止,虽然阻止的理由是充分的,但是却还是让杨广很不舒服。

高颎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帝国的财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新的税收登记标准,使得纳税人口显著增加,最大程度的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

这样的人才,杨坚必然是相当珍惜的,在很长时间内,杨坚也确实很信任高颎,甚至有人诬告高颎谋反,杨坚还把那些人处死。但是信任这种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或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两人之间的信任崩盘。

而杨坚对高颎的不信任始于独孤迦罗。实际上,高颎的父亲原本就是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的幕僚,还被赐了独孤姓,因此在曾经的一段岁月里,独孤迦罗和高颎的关系也还是很好的。但随着杨坚对高颎越来越信任,独孤迦罗似乎感觉到了威胁,因为最值得杨坚信任的应该是她,而不应该是别人,而有一件事的发生,终于让独孤迦罗开始怨恨高颎。

我们都知道,独孤迦罗醋意很大,杨坚基本只能宠她,而不能有别的宠妃,但是有一段时间,杨坚宠幸了尉迟迥的孙女,而且逐渐离不开她,独孤迦罗知道后在杨坚上朝的时候处死了尉迟氏。杨坚一气之下骑马飞跑上山,当时高颎和杨素追上了杨坚,高颎对杨坚说:“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将独孤迦罗说成一妇人,这让她非常生气。之后杨坚动了易储的心思,问计于高颎,高颎以“长幼有序”劝谏杨坚,杨坚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独孤迦罗知道后就有了除掉高颎的心思。如果高颎一直不松口,杨广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在当时确实已经是规制,强行更改除非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而宰相高颎拒绝,这绝不是好事。

等到高颎的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终于找到了攻击高颎的机会,当初高颎之妻去世后,独孤迦罗曾劝说杨坚为高颎续娶继室,但是高颎却拒绝了,表示自己空闲时间只想吃斋念佛,并无意于再娶。结果现在却和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就对杨坚说高颎这是欺骗陛下,为的就是爱自己的小妾。独孤迦罗的话在杨坚这里是非常管用的, 杨坚对高颎的态度真就冷了几分。

之后独孤迦罗又拿高颎反对东征而且无功而返这件事上做文章,离间杨坚和高颎,再加上当时出征的汉王杨谅也哭诉自己差点被高颎杀死。杨坚对高颎再次冷了几分。

等到王世积被告发谋反之后,高颎因为曾和王世积有过接触而遭到了怀疑,并且王世积似乎从高颎那里听到过宫禁之事。杨坚遂决定治罪于高颎,结果贺若弼、宇文弼、薛胄、斛律孝卿、柳述等朝中重臣联名上书证明高颎无罪,这还了得,这简直就是挑战皇帝的权威,于是高颎就被免官回了家,只保留了他齐国公的爵位。

过了不久,高颎的国令又向杨坚告发高颎,说高颎的儿子曾用司马懿的事例来劝说高颎,这一次杨坚直接将高颎贬为庶人。到杨坚去世之前,高颎再也没有被启用。

为何说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被朱元璋称为明朝“万里长城”的常胜将军徐达。徐达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个穷苦农家,但是生活贫困的他并没有就此消弥,而是自幼胸怀大志,有济世之怀。22岁那一年,徐达追随郭子兴红巾军起义农民起义,在朱元璋帐下听令。

公元1353年,他在军中追随朱元璋攻打滁州,和州等地的时候,智勇双全,战功卓著,作战十分勇敢,表现出高于朱元璋麾下众位将领军事的才华。两年后,他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采石,太平等地,徐达逐渐成为朱元璋军中的参与决策的重要人物。紧接着在公元1356年,朱元璋打下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并将集庆改名为应天,随后命徐达带兵攻下镇江,自此徐达成为朱元璋军中大将,统军元帅。

徐达成为统军元帅以后,不论是留守应天,还是随军征战四方,几乎百战百胜。公元1360年,徐达留守应天期间,陈友谅攻打池州,千里奔袭。徐达与常遇春配合设伏九华山,斩获陈友谅军队万余人,力挫陈友谅。随后又在应天城下设伏,俘获陈友谅军队近万余人。随军征战,他力取常州江阴,宜兴等地,转战江西又大获全胜。

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决战中,徐达身先士卒挫败陈友谅先锋,朱元璋军队士气大涨大败陈友谅。徐达随后又引兵相继攻下庐州,江陵等地,平定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第二年,徐达又奉命东征张士诚,苦战一年徐达便攻克平江,俘获了张士诚,帮助朱元璋拿下了江南地区。也是在这一年,公元1367年,徐达再次挥师北上,讨伐元朝,不到一年时间,元朝大都被徐达攻下,徐达也被改封魏国公。后来明朝建立,北逃的元顺帝不甘就此失败,由太原起兵攻打北平。徐达直捣黄龙,攻击太远,元军不得不回援,中途中又被徐达埋伏,最后不得已逃宁夏,山西纳入明朝版图。

徐达可以说德才兼备,勤奋好学,他在作战中学习经验,并且纪律严明,每到一处攻下城池以后,他都静止不下百下,并与士兵同甘共苦,对于俘虏,徐达也能实行优待。徐达谦虚谨慎,也十分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在死后被封为中山王。

文/红雨说历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