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舅舅和岳父同时来家里做客,你会安排谁坐正席呢?陶谦让徐州,刘备真的三辞徐州了吗_刘邦_岳父_沛县

本文目录

  • 假如舅舅和岳父同时来家里做客,你会安排谁坐正席呢
  • 陶谦让徐州,刘备真的三辞徐州了吗
  • 50岁就不要再想晋升的事了,能混到退休不错了,你认同吗
  • 水浒传中,晁盖让宋江当首领,为什么宋江总是推脱
  • 现在社会道德绑架太严重,坐公交看见一大爷把一姑娘都骂哭了,究竟该不该让座
  •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假如舅舅和岳父同时来家里做客,你会安排谁坐正席呢

在山东礼仪之邦,家里同时来了舅舅和岳父,就餐时谁应该坐主宾?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及时,因为正月里家里客人多了,难免不会碰到这种情况,如果安排座次正确,会被夸奖懂规矩、有见识,如果胡乱安排,则会被耻笑不懂礼教,没见过世面。

在我们老家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因座次安排的不正确而使酒席不欢而散的故事。

某村有位小伙子结婚第一年的正月,定在某一天岳父前来认门,小伙子找来了自己的叔叔大爷做陪,还请来了2个舅舅、2个姨夫,加上亲爹和自己,正好8个人,舅舅、姨夫来的早,一进门就坐下了,因岳父离得较远,开席的时候才来,岳父到酒桌时,发现只剩了三客(三宾)一个座位,按照规矩他应该是主客(主宾,下同),岳父当时心里就不太高兴,但也不好意思提出来自己不能坐三宾位置,因此就势坐下,但是喝酒的时候,坚决推辞,滴酒不要。这时,座位最错误的二舅,他应该是三宾,但是坐了主宾位置,拿着酒瓶子来到小伙子岳父跟前说道:“大哥,我听说你酒量挺大的,你今天如果不喝酒就是瞧不起我们。”岳父听了反问道:“那你今天瞧起我了吗?”二舅本来就是个二愣子,他根本就不知道是自己抢了人家的座位,已经有错在先,说道:“你只要喝酒我就瞧起你,不喝酒我就瞧不起你。”岳父听他这么说,心里一下变了主意,拿过酒杯来说:“既然你这么说,那我今天喝多少,你们就跟着喝多少。”众人齐说“好好好”。殊不知,岳父是3斤白酒的量,而且2两的酒杯一口一杯,开始喝酒后,根本就没有按照套路来,第一杯酒岳父就说了话:“自从咱们成了实亲戚,我是第一次来亲家家里,我先敬在坐的三杯酒。”未等有回应,他一扬脖就把酒干了,等其他人把酒喝了,他立即给每人添满了酒杯,没等众人夹菜,又拿起酒杯一口干掉了,等3杯白酒下肚后,大家一口菜没吃,等到第5杯的时候,二舅当即瘫软在了桌子底下被人抬了出去,6杯酒后,就剩下了小伙子的岳父和叔叔,其他人都喝跑了,叔叔没走不是在继续喝酒,而是趴在桌子上动不了了。后来这个故事被传了很久,人们都说是这家人不懂规矩,惹恼了岳父,结果是7个陪酒的被一个人全部灌倒了。

根据这个故事,就得普及普及山东的酒席座次知识了。在山东,酒座座次安排不太一样,东部西部各有不同,我们胶东这里座次安排的比较有特色,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胶东的酒桌规矩。

先看座次人数。胶东这里一个酒桌最标准的人数是8个人,分别是主陪、副陪、三陪、四陪、主客、副客、三客、四客。为啥标准人数是8个人,寓意就是八方来客。

再看座次安排。在酒桌上,面对房间门口而坐是主陪,对面就是副陪,主陪右手边是主客,左手边是副客,同样,副陪右手边是三客,左手边是四客,在主客右手边而坐的是三陪,三陪对面就是四陪。

谁坐主客位置:非自己家人、辈分大的、职位高的、岁数老的、距离远的、有功有恩的等等。

舅舅和岳父谁坐主客:一般情况是岳父坐主客,因为自己与舅舅有血缘关系,属于自己家人,舅舅理应是陪客的,而岳父既是辈分大的,又与自己无血缘关系,还对自己有恩(把闺女给了自己),所以岳父要坐主客位置。但是,如果自己与岳父住在一起,或者经常在一起,而舅舅不经常来做客,偶尔来一次,属于稀客,那么就得让舅舅做主客,岳父则成了陪客。

最后普及一个一般人不了解的知识:为啥主陪领6个酒(6杯或6口),副陪领3个酒(3杯或3口)?

这是一个意义比较深远的知识,来胶东做客,会听到主陪说我领6个酒,副陪说我领3个酒,为什么会出现6和3这两个数字呢?其实,主陪的6个酒分别代表的是忠、孝、礼、义、信、仁,副陪的3个酒分别代表的是天、地、人,意思是大家坐在一起要讲忠心、讲孝道、讲礼仪、讲义气、讲诚信、讲仁义,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人,所以说山东是礼仪之邦,而酒文化应该算是精髓之一。

上面回答了舅舅和岳父谁坐主宾的问题,捎带着也介绍了几点胶东地区的酒文化知识,当今社会有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但是在山东,酒桌文化仍然方兴未艾,这或许就是山东礼仪之邦深厚的文化底蕴吧。

我是天润土元帅,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陶谦让徐州,刘备真的三辞徐州了吗

文学作品中,用“三”字表示一件重要的,有历史意义的事比较常见,所谓“一而再,再而三”。什么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刘备三顾茅庐。当时刘备地位不高,而徐州是一个大都市,陶谦能一次让给刘备就很了不起,更何况“三让”。既然有“让”这件事,就根据“再三谦让”的成语,编出了一个“三让徐州”的美丽神话吧。

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50岁就不要再想晋升的事了,能混到退休不错了,你认同吗

50岁就不要再想着晋升的事了,能混到退休不错了,你认同吗?

谢谢邀请

什么问题都没有绝对的,这要看看在什么背景中发生?还要看看这个单位需要的是什么?就此我认同这段文字!

对于某个单位来说,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单位能够正常的运行。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产生效应或价值。一旦不符合单位正常运行的矛盾出现,只要不是人为的刻意给小孩穿且不影响个人的生活必须的情况下,单位的决定应该是正确的。

虽说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我们的管理有这个思想就足够了。因为人的想法可能是无限的,而单位的资源可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满足到每一个人,这就需要人与单位之间的相互理解。

50岁想不想晋升?如何想?升多高?都是自己的事,想当然也就没有错了。但是,想和升之间都要正确的对待。也就是说想归想,升归升,想是自己的事,升是机构的事,没有必然联系。想了,做到了,当然有可能晋升。想了,没有升,难道就不做好自己?

所以,就提问和提问副标题来看,一定也是单位的需要。有许单位需要活力,需要年轻参与管理;也许单位为了培养新人,提前储备人才;也许单位的人事安排的确遇到了难处,需要统一协调;也许你50岁的确是有点力不从心,有走下坡的趋势。从这点出发,50岁就不要再想着晋升的事,能混到退休不错了,的确是一个很骨感的话题。同时也是一句很切合实际的安慰话。你怎么想、你努力都可以,只是不要把它要放到心上,不然也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的情况还算好的,终究还可以获得一个养老的位置。人老是自然规律,新老交替也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也就可以快乐的走过发奋的生涯。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把个人的意愿当成了机构的必须。对于个人而言,没有“应该”、“必须”,只有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的明白道理顺其自然;不断的在职业生涯中去努力,不受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在职业生涯的最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话。你说呢?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我是【昔日的港湾】职场领域创作者,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我或在下面留言与点评。谢谢大家!

站好最后一班岗,做个表率

  •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水浒传中,晁盖让宋江当首领,为什么宋江总是推脱

水浒传中,晁盖让宋江当首领,为什么宋江总是推脱?梁山好汉们到宋江当首领己是第三位首领。第一任梁山好汉们首领王伦被林冲火并,第二任首领晁盖中毒箭死亡,第三任首领宋江干了最后。题主所问晁盖让宋江当首领,为什么宋江总是推脱?

我认为晁盖把宋江救上山,第一时间就让位给宋江,这是晁盖出于感恩之意。并不是真心实意让宋江当首领。宋江为什么要推脱呢?一是因为他初来乍到,梁山情况不明。二是他上梁山入伙,是被逼无奈,在当前无什么好法的情况下,只是想在梁山躲避一下,不想扎根梁山当草寇。三是自己武艺不出众,怕日后众好汉不服。四是他与梁山好汉不是同路人,想不到一块。怕日后再学了王伦被火并。

综合上述是宋江刚上梁山时,晁盖感恩宋江,想把梁山泊首领位置让给他,宋江推脱不干的因素。

现在社会道德绑架太严重,坐公交看见一大爷把一姑娘都骂哭了,究竟该不该让座

把问题说复杂了,越复杂越说不清楚,关扵给老人让座问题,是提昌尊老爱幼,帮助弱者,不是法律,不是必须尊守的硬性规定,让与不让要看具体情况,不是年轻人见了老人就要让座,如果年轻人中女性有特殊传况,如孕妇及其它不便讲的问题,男性工作劳累等问题,不主动让坐,也无可厚非,有些老年人横行霸道,不自重,其行为可能是年青时的坏习气的延续,青年人让给他连个謝字都没有,\就近些年,主动让坐的年轻人很多很多,很多上车抢坐占位的老年人也不少,不要只看年轻人,全面看问题,本老汉点到为止,只是个人看法。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刘邦起义过程中的一些传说,也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个值得商榷,但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

此时,沛县县令看到烽火遍地,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来萧何、曹参商议起兵反秦之事。

萧何当时担任主吏掾,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密切,在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同时,与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萧何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县百姓恐怕很难听你的话。欲图谋大事必须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请回来不可。”

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派樊哙把刘邦请了回来。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当刘邦带领众人回到沛县时,县令就后悔了,恐怕刘邦危害自己,就下令关闭城门派人把守,还想把萧何、曹参杀掉。

萧何、曹参翻越城墙来归附刘邦。

刘邦就写了一封信,劝告沛县父老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城,推举刘邦做县令。

但刘邦却推辞说:“现在诸侯并起,沛令一职应当选择全县最有威望的人来担任。我不是自爱,实在是德薄能鲜,耽误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误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赎。请选择贤能的人,图谋大事吧。”

刘邦一席话,既像是在推辞,又像是在吓唬那些胆小的人。造反是要杀头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怕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做带头大哥。
沛县父老经过卜筮后也说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又多次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只好答应。

也有说法是,刘邦答应先暂时做这个大哥,如果杀头的话,就杀他的头;如果侥幸成功了,那时再选举一个贤德的人来做首领。

还说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当帝王,刘邦也再三推辞。但谁也不服谁,刘邦再次很为难的继续做暂时的大哥,这才摆平了。

其实,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闲,而是为了这一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舆论宣传,其母刘媪梦与神交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广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脉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说法是萧何做了手脚,后世也有萧何让刘邦抓阄的故事。尽管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这事不假。刘邦、萧何他们能做出这些事来。

总而言之,刘邦起事时,已经有了近百人的队伍,萧何、曹参都是投奔刘邦而来,关键是造反要杀头,前途不明,这个大哥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最为关键的一点,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萧何、曹参之流都仅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刘邦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的。

这就是萧何、曹参等人的高明之处。至于其他人及沛县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过江之鲫。

刘邦本身适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辞只是一个策略;萧何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大哥,不想出头也是本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无法强迫萧何去做这个带头人。

这就是大家推举刘邦的原因,而没有选择萧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