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姓余的名人
- 北宋官员余靖有何建言与功名
- 宋仁宗真的很仁吗他对老百姓怎么样
- 北宋名臣余靖的名诗名文各一篇
- 董昭为什么叫他儿子畜生
姓余的名人
余善(东越).余祭(春秋吴国).余眛(春秋吴国)余昭元(晋).余良(唐).余懃(唐)余深(北宋).余端礼(南宋)余齐民(南朝宋)余天锡(北宋)余靖(北宋).余玠(南宋)余复(南宋)余阙(元)余有丁(明)余继登(明)余煌(明)余祥(明).余子俊(明)余正健(清)余国柱(清)余日清(晚清)余朝贵(清)余栋臣(清)余甸(清)余象斗(明)余应桂(明)余曰德(明)余懋学(明).余怀(清)..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清)余洪元(清末民初)余昭常(清末)余联沅(晚清)中华民国余纪忠 .余日章 .余光中 . 余日宣 .余英时.余占鳌(民国少将)余汉谋(民国一级上将)余伯泉(民国二级上将)余连发(民国军事参议院长,追授一级上将)余程万(民国抗日中将)余禄庆(民国中将)余俊贤(监察院长,正国级)余政宪(内政部长)余井塘(民国部长)余锦源(民国中将)余启佑(民国少将)余仁美(民国部长)余辉庭(民国少将)余跃龙(民国少将)余子武(民国少将)余洒度(民国少将)余连发(1947年生人,陈水扁时期授二级上将)余家菊(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余传韬(生物化学家,教育家,教务次长).余嘉锡(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余秋里(开国中将).余立金(开国中将).余成斌(开国少 将).余述生(开国少将).余光茂(开国少将).余品轩(开国少将).余非(开国少将).余洪远(开国少将).余潜(开国少将).余明(开国少将)余克勤(开国少将)余积德(开国少将)余国祯(革命烈士)余少杰(革命烈士)余贵(烈士,特等功,二级战斗英雄)余天云(红军高级指挥官,革命烈士,军长)余贲民(革命家,烈士)余嗣贵(开国少将)余光文(开国少将).余致泉(开国少将).余洪信(少将).余鲁生(少将).余文洪(少将).余用哲(少将).余起芬(少将).余高达(少将).余献义(少将).余庭(少将).余公保(少将).余同杰(少将).余爱水(少将).余方方(少将).余加刚(少将)余涵非(少将)余放(副部级).余欣荣(副部级).余蔚平(副部级).余斌(副部级).余亚农(副省级).余修(副省级).余涤清(副省级).余瑞璜(副省级).余活力(副省级).余远辉(副省级).余梦伦(两院院士). 余永富(两院院士).余少华(两院院士).余松烈(两院院士)余学清(两院院士,副部级).余国琮(两院院士).余男(女).余世维.余逸鹤.余天达.余杰.余国春.余建煊. 余东璇.余彭年.余泽鸿. 余宝笙(生物化学,教育,社会活动家)余旭(女).余家国.余永定.余锦旺.余少群.余凯.余国森.余伟国.余文乐.余冠董.余任天.余传玖.余泱漪.余泽岚.余熙.余震彦.余良晨.余德辉.余泽兰.余思远.余伯阳.余东升.余秋雨.余华.
北宋官员余靖有何建言与功名
余靖是北宋仁宗朝名臣。此人在宋仁宗庆历年间与范仲淹、欧阳修齐名,乃是赫赫有名的庆历新政成员之一。
余靖一生最有名的有三件事:
一、参与庆历新政,是仁宗朝赫赫有名的四大谏官之一。
早在吕夷简担任宰相时,便有欧阳修、余靖、蔡襄、王素四位谏官。他们为人公正,敢作敢为。在他们的努力下,扳倒了为相多年,权倾朝野的吕夷简。后来,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余靖也是骨干成员。
二、出使契丹,维护宋朝权益。
余靖曾经两次代表宋朝出使契丹,每次都能不卑不亢,深受契丹国主尊重。
不过,余靖最为人议论的,还是他与好友王仝之间的恩恩怨怨。
余靖本名余希古,他本是韶州人。北宋年间的科举制度虽然已经普及,但是并不像明清一样,有着秀才、举人、进士等等不同等级。
在当时只有参加在京城举办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才能算是进士。不过,要想参加这个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必须得到籍贯所在州的推荐。
每次州推荐的名额都非常有限。一般都是由知州大人掌握。余希古虽然文采出众,但不屑于钻营,于是,韶州知州就没有将余靖列入推荐名单。
当时曲江县主簿王仝和余希古的关系很好,见到余希古没有被推荐,就主动找到韶州负责推荐名单的部门,希望添加一个余靖。这件事情被知州大人知晓,知州大怒,认为王仝藐视他的威权,便以干扰科举为名,将这位王主簿除名。余希古也被打屁股二十下。
王仝由此心灰意冷,余希古还很不甘心。于是,他改名为余靖,悄悄跑到别的州,冒了别人的籍贯参加考试,这一次他终于获得了推荐名额,最终也考中了进士。
若故事就此结束,那也不算狗血。最终的走向,让人大跌眼镜。
余靖后来连续升官,一直当到龙图阁直学士,这可是正三品高官,省部级。
昔日好友王仝见到余靖升官,于是多次来借钱。余靖给了许多次,可是王仝都不满足。后来余靖也生气了,便不在搭理王仝,王仝于是就恨上了余靖。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因为余靖毁了,现在向余靖要点钱,余靖竟然不给。
恰巧这时候朝中有一个人叫做茹孝标,当时担任太常博士,父母去世后,在丧期未满的时候,这茹孝标就回到京城,到处钻营,想要恢复官职。
余靖早年为官时曾经营救范仲淹,等范仲淹成为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时,余靖便被委以重任。得知茹孝标不孝行为,余靖大怒,这种行为在当时乃是违背礼制的重罪。最是余靖上书朝廷,茹孝标被罢官。茹孝标心中大怒,从此就专职搜罗余靖罪状。一来二去,茹孝标打听到余靖曾经改名换姓参加科举,人证就是王仝。
茹孝标就跑去韶州,找到王仝。这两人都恨余靖,自然一拍就合。
茹孝标就正式提起上诉,状告余靖曾经犯罪下狱,又冒籍参加科举。朝廷接受状子并立刻组织了调查组准备去韶州了解情况。
这件事情被余靖知晓了,余靖就悄悄派人找到王仝,让王仝不要作证,远远离开韶州。王仝说家中很穷,没钱没法子离开。余靖就派人送去一筐茶叶,里面放了白银一百两。
一百两银子也不少了。若是王仝收到这笔银子,他也就不会出庭作证。毕竟余靖是棵摇钱树,余靖倒了,对王仝没有什么好处。
万万没想到余靖托付送茶叶的这个人很不老实,他觉得茶叶筐太重,于是私下里打开封条,发现里面有银子,于是偷偷把一百两银子拿走了,只是送茶叶给王仝。王仝只是收到茶叶,勃然大怒,认为余靖在耍自己。
于是,当朝廷调查组来到韶州时,王仝一口咬定余靖就是余希古。
自然,余靖因此被贬官,还好范仲淹从中斡旋,后来把他又捞了出来,否则余靖一辈子就完了。
宋仁宗真的很仁吗他对老百姓怎么样
宋朝皇宫有一间密室。每位新皇登基,必在登基后,在太监的带领下,都要来到密室里朝拜。旁人都不知道密室有什么。直到1127年,金兵攻克汴梁,才发现这里的秘密。
原来是太祖立下的碑文,文中对皇帝约法三章:①善待柴氏子孙;②不杀士大夫;③永不加赋税。这可以说是赵宋王朝的三大立国之本。
第四任皇帝宋二宗秉承先祖遗训,对百姓真的很“仁”,不但照心这么看,甚至连清朝自命不凡的“十全老人”乾隆都这么看。
宋仁宗到底对百姓有多仁?
请看以下几个小事例,便可窥得全貌。
对饥民宽厚。
饥荒年间,出现饥民动乱,仁宗下旨:“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意思是饥民抢米值得同情,盗贼伤人让人痛心。他们无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吃的。把判处死刑的统统赦免。并济以食物。
没有文字狱,人们敢说真话。
词人柳永,科举时放浪形骸,填词玩世不恭。被仁宗知道了,说你不适合做官,还是回去填词去吧。柳永到处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浪迹歌坊伎馆。
四川一书生写诗大放厥词:“把断剑门烧剑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被官府知道了,判定为反诗。上报仁宗,仁宗看了,这那是反诗,分明是想当官却当不上,这才写诗泄泄私愤。不如干脆让他做官,说不定因为感激,他会做的很好。于是就让他当司户参军。
文化、科技繁荣。
因为没有文字狱这个精神枷锁,于是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在了仁宗朝。四大发明有三个(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也是出在仁宗朝。可以说仁宗时期的文化科技领先世界几百年亦不为过。
经济空前繁荣。
在仁宗朝,第一次出现了“交子”。所谓交子就类似于今天的纸币,也类似于存单,可以代替金属货币用于交流。百姓人人有饭吃。
宋仁宗一朝,是历代封建王朝中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人文环境宽松,百姓安居乐业。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所以,仁宗去世,举国同哀,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名臣余靖的名诗名文各一篇
《子规》
年代: 宋 作者: 余靖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慙自束,为尔忆家园。
《酬萧阁副惠末利花栽》
年代: 宋 作者: 余靖
素艳南方独出群,只应琼树是前身。
自缘香极宜晨露,勿谓开迟怨晚春。
栏槛故将宾榻近,丹青重整画图新。
移根得地无华裔,从此飞觞不厌频。
董昭为什么叫他儿子畜生
古往今来,骂自己的儿子为畜生的多了去了。但是董昭为什么也骂呢?董昭是谁?是个啥样的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董昭其人。
董昭(公元156年~236年),字公仁,东汉时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曾随袁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但袁绍听信谗言,董昭受到猜忌,差点性命不保,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了张杨,在张杨手下被拜为议郎。
董昭后来与曹操在洛阳相逢,曾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自此深受曹操信赖,遂成为曹操的高级参谋。后来曹操加九锡,成为魏公、魏王,也都是董昭出的主意。
曹丕称帝后,董昭升任大鸿胪。此后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转任卫尉,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青龙四年(236年)卒,时年八十一岁,谥曰定。爵位由他的儿子董胄继承,董胄历任郡守、九卿。
从董昭的人生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董昭是一个智谋非凡的人,在曹氏父子手中能被重用并以81岁高龄善终,没有两刷子是混不下来的。
当然其品行却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说他三番五次背主求荣,为人圆滑老辣。今天看来,可以认为他是目光深邃长远,良禽择木而栖,但在当时却为士大夫所不齿。
有个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朝廷征拜苏则为侍中,与董昭是同僚。有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佞人的枕头。”
宋人胡三省评价道:“昭人品不足称,其谋略妙,不下二荀。”
由此我们可推断出他常骂自己的儿子为畜生的原因了。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的那个年代里,要想活命,除了智谋能力外,那必须得圆滑转圜,韬光养晦,低调做人。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唯才是举,若要讲德行,就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人前骂子,虽其言无状,为时人所笑,但实则聪明无比,实乃自保之上策。难怪董昭位列三公,高寿而终,其子也官至九卿。
#历史#、#正史也疯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