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余靖的名诗名文各一篇?余靖的亲戚成员_子规_集贤_诗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余靖 子规 集贤 诗人

本文目录

  • 北宋名臣余靖的名诗名文各一篇
  • 余靖的亲戚成员
  • 赏析余靖《子规》
  • 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言,故人不负我这句话谁写的
  • 历史上的余靖是北宋时期的人还是南宋时期
  • 北宋名臣:余靖的内容简介
  • 历史上的余姓名人有谁
  • 余氏的历史名人有没有有谁
  • 子规 余靖 写的求翻译
  • 《山馆》余靖,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了自己的情怀具体分析!

北宋名臣余靖的名诗名文各一篇

《子规》
年代: 宋 作者: 余靖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慙自束,为尔忆家园。
《酬萧阁副惠末利花栽》
年代: 宋 作者: 余靖
素艳南方独出群,只应琼树是前身。
自缘香极宜晨露,勿谓开迟怨晚春。
栏槛故将宾榻近,丹青重整画图新。
移根得地无华裔,从此飞觞不厌频。

余靖的亲戚成员

余靖父亲是余庆,是翁源县主簿,后被提拔为海阳县(今潮州)县令。
余靖有三个儿子,六个女,四个男孙,五个女孙。
三个儿子分别为,伯庄,殿中丞,早亡;仲荀,太常博士;叔英,太常寺太祝。六个女儿分别为:长女郭师愈任尚书屯田员外郎;第二女孙邵任秘书丞;第三个女儿周熊任建州司法参军;第四个女儿章惇裕任秘书省校书郎;另外两个女儿尚幼。
四个男孙,分别为:嗣恭、嗣昌皆任太常寺奉礼郎;嗣隆、嗣徽还小。
五个女孙。

赏析余靖《子规》

《子规》作者:余靖 体裁:五律子朝代:宋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慙自束,为尔忆家园。
本诗以子规自喻,大声疾呼地申诉白己的冤屈。尽管泪将干,魂欲断,成了封建统治集闭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却只字没有提及政敌,更不敢把矛头指向最高的统治者,惟有自伤自惭,自怨自艾,最后想到索性归家,一走了事。很可能卖了命,还不明死于谁手,这实在是余靖一类“愚忠”的封建士大夫的悲剧。
抒情方式:这首诗的构思极富艺术匠心,可以视为余靖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方面趋向成熟的标志。首联写子规,声嘶力竭地鸣冤叫屈,这其实是余靖自己的化身,采用暗写的手法。颔联写子规申诉的环境,实质也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个字叠用了六个名词,勾勒了一幅烟雨微茫的景色,哪里能找到知心的人?哪里可以尽情倾诉?颈联和尾联,明写作者自己的处境和打算:除了哭向家园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他怪责自己“谬从科试”,更悔恨自己“孤直见进”,言外之意,促人深省。虽然处处只说自己,客观上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意义。

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言,故人不负我这句话谁写的

是宋朝的余靖写的。

意思:诺言不轻易许下,所以我也就不会因为无法达到承诺而辜负别人;后面两句有两种解释:

1、所以因为我如此,别人的许诺一旦达许下,必定也不会是很轻易就达成的,而我从不做那些随便的承诺,所以我也就不怕别人会辜负我了。

2、我一旦许下了承诺,肯定不会是轻易地就能达到,所以别人往后会因为我如此的品德而不辜负我。

扩展资料:

典故出处:庆历四年,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余靖之口,

背景:他当时曾以“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一语,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余靖(1000年~1064年)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天圣二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卒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历史上的余靖是北宋时期的人还是南宋时期

余靖 - 北宋官员
余靖(1000年~1064年)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天圣二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卒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北宋名臣:余靖的内容简介

《北宋名臣:余靖》内容简介:余靖(1000-1064),字安道,宋韶州曲江人,文章、道德著称于世;官至工部尚书,赠刑部尚书。不仅为北宋名臣、功臣,也是广东历史上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位杰人。《北宋名臣:余靖》以丰富的资料和通俗的文字,叙述了余靖的生平事迹,并对其为官风采、事功、思想和文学成就作了客观评价。

历史上的余姓名人有谁

  历史名人
  余靖(1000~1064):
  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端礼(1135~1201):
  衢州龙游(今浙江省衢县)人,南宋宰相。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知湖州乌程县,孝宗召为监察御史,迁大理少卿、太常少卿,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绍熙四年(1193),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与赵汝愚共赞宁宗即位,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元年(1195),拜右丞相,二年,迁左丞相,寻出判隆兴府,改判潭州,移庆元,复为潭帅。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见《诚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八有传。
  余 玠(?~1253):
  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佑元年(1253),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
  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余 阙(1303-1358):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与红巾军相拒数年,著有《青阳集》。
  余象斗(生卒年不详):
  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 怀(1616~1696):
  福建省莆田人,清代文学家,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诗文为王士祯等推许,有《味外轩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词》及笔记《板桥杂记》。
  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
  湖北省罗田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余三胜于道光初年进京搭徽班演唱,他对老生唱腔颇多创造,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并称梨园三鼎甲。在前三鼎甲中,从唱腔来看,宗余三胜的最多,后来做出划时代贡献的谭鑫培,他的唱腔也是在余三胜的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余三胜的后人里,其子余紫云是著名的旦角,为“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是著名的老生,并积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世称“余派”。
  余栋臣(1851~1912):
  重庆市双桥区人,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氏的历史名人有没有有谁

1、余镐

余镐(生卒不详),字周京,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进士及第。除校书郎。黄巢乱后回归故里莆田黄石隐居。

2、余靖

余靖(1000~1064年),本名余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北宋政治家,“庆历四谏官”之一。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集贤校理、右正言,出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出任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跟随名将狄青打败侬智高。

3、余深

余深(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罗源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

4、余天锡

余天锡(1180-1241),字淳父(或作纯父),号畏斋。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南宋官员,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对拥立宋理宗赵昀起到了重要作用。

5、余有丁

余有丁(1526~1584)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申时行榜进士第三人。万历元年(1573)以右庶子领南翰林,次年为国子祭酒,颇多建树,谥文敏。告病辞官回乡后,于东湖一古洞外构筑亭榭,门外种五棵柳树,名“五柳庄”,林园之美,盛极一时。

子规 余靖 写的求翻译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翻译:子规鸟叫了春天就残缺了,每一声都在述说着万古的冤屈。烟火稀疏,明月挂上了树梢,天开始下小雨,村子里面花落了。我轻易地流干了泪水,伤心得像是要断了魂。名声不好了,惭愧的想要自杀,为了你回忆家园
【赏析注释】
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这首《子规》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
赏析参考答案
(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感情。
(2)这首《子规》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
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
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赏析:
余靖贬知吉州,1015年(庆历五年)五月十五日接到敕命,“星驰即道”,迅疾赶赴任上,八月十四日到州。他带着赎罪的心情,在吉州“勤询疾苦”,“削去苛横”,“求古人简易之理”,做了一些“亲民”“善政”。然而,他蒙冤不白,内心不得平静,于次年暮春,写下这首诗。
作者以子规自喻,大声疾呼地申诉自己的冤屈。尽管他泪将干,魂欲断,成了封建统治集团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却只字没有提及政敌,更不敢把矛头指向最高的统治者,惟有自伤自惭,自怨自艾;最后想到索性归家,一走了事,甚至卖了命,还不明死于谁手。这是余靖这一类“愚忠”的封建士大夫的悲剧。
不过,这首诗的构思极富艺术匠心,可以视为余靖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方面趋向成熟的标志。首联写子规,声嘶力竭地鸣冤叫屈,这其实是余靖自己的化身,采用暗写的手法。颔联写子规申诉的环境,实质也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个字叠用了六个名词,勾勒了一幅烟雨微茫的景色,说明作者找不到知心的人,也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人。颈联和尾联,明写作者自己的处境和打算:除了哭向家园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他怪责自己“谬从科试”,更悔恨自己“孤直见进”,言外之意,促人深省。虽然作者处处只说自己,但客观上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意义。

《山馆》余靖,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了自己的情怀具体分析!

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朓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余靖,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一开头,诗人就把人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的情怀。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所以颔联使用反衬手法,以哀景衬哀情;而颈联则是以乐景衬哀情。尾联抒写诗人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只有残菊陪伴着自己。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于作者乡居曲江的末期。这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余靖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