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何才能挡住张郃10天?张飞的战斗力能不能打败张郃_司马懿_追击_两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张郃 如何 司马懿 追击 两人

本文目录

  • 马谡如何才能挡住张郃10天
  • 张飞的战斗力能不能打败张郃
  • 关羽或者吕布能斩杀张郃吗
  • 正史中张郃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说是拜司马懿所赐
  • 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后,张郃成为名将,而高览为何默默无闻

马谡如何才能挡住张郃10天

听副将王平的,在山下扎营结寨。

王平好歹还算是老兵油子,有实战经验,还是从魏军反叛投诚而来,相对来说了解魏军的行军组织方式。就算采纳王平的建议打输了,马谡还能甩锅,也不至于因为兵败获罪被杀。

况且马谡就是个参军,以前没有独立带兵的实战经验,也就是说他就是个纸上谈兵的嘴遁王者。诸葛亮让他独立带兵守街亭,也就是让他刷刷经验包建立军功而已;给他配备王平作为副将无非就是行军打仗过程中提醒着点。

可惜呀,马谡这种人,给他机会都不中用。

张飞的战斗力能不能打败张郃

打败张合问题不大,但需要时间,张合拼命,除了关羽,他可以对抗另外四虎单挑百合,但这位是著名的滑头,不到拼命时候不会出全力,拼命的时候能吓得魏延恐惧!斗张飞时,魏延是张飞的副将,他是知道张合的厉害的,诸葛亮说人皆惊惧,当然包括魏延,而魏延仅次于五虎,可见张合拼命是多可怕的事情

关羽或者吕布能斩杀张郃吗

既然问题里提到五虎上将,又说张郃和五虎上将中的四个交过手,那么这个问题显然是《三国演义》向的。而在演义中,张郃要是在战场上遇到关羽或吕布的话,那估计就凶多吉少了。

张郃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三国人物。在演义中,张郃的表现非常活跃,和五虎上将中的四个人都交过手。

张郃和赵云单挑了两次:第一次是穰山之战刘备被曹操击败逃跑时,被张郃截住,幸亏赵云赶来,两人战了三十几个回合以后,张郃败走。第二次是在长坂坡,这一次因为赵云怀抱阿斗,又在重围之中,不利久战,所以打了十几个回合以后就主动退走。

此外周瑜火烧赤壁,曹操败逃时,在乌林遇到赵云伏兵。张郃和徐晃联手挡住赵云,掩护曹操逃走。

张郃和马超打了一次:马超反西凉夺了潼关以后,曹操亲自带着大军前来交战。两军阵前马超击败于禁后,张郃就上去和他厮杀,结果才战了二十个回合就不敌败走。

张郃和张飞在战场上相遇的次数较多,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张郃率兵攻打巴西时,在阆中和张飞相遇。两人战了二十几个回合以后,雷铜率蜀军从后杀来,张郃大败而走,退守宕渠山。第二次是张飞攻打宕渠山时,假意饮酒装出疏于防范的样子,张郃果然中计,带兵前来劫寨,结果被张飞截住,两人大战了三五十个回合,张郃不是对手,又没有援兵,再次大败而走。第三次是在瓦口关下,张郃想把张飞引进包围圈,战了十几个回合以后就诈败而走。结果被张飞识破,让魏延挡住伏兵,自己在曹军之中左冲右突,张郃根本抵挡不住,只能逃回关中。

第四次是张飞见张郃坚守瓦口关不出,带着五百骑兵从小路杀进关中。张郃屡次被张飞击败,早就吓破了胆,不敢交手落荒而逃。

张郃和黄忠单挑过一次。张郃被张飞击败后,曹洪命张郃戴罪立功去夺葭萌关。刘备则派黄忠带兵来救,两人在关下大战了二十几个回合,严颜带兵从曹军后面包抄上来,两军夹攻,张郃首尾难以兼顾,只能逃走。

此外黄忠带兵去北山劫粮时,曾经遭到张郃、徐晃围攻。三人大战了大半天未分胜败。后来因为赵云赶来救援,张郃、徐晃不敢再战,任由黄忠、赵云离去。

从上面张郃的实战表现来看,他在单挑中直接败给了赵云、马超、张飞,和徐晃联手未能击败黄忠,显然他武艺和赵云等四人相比要差着一截,不能算是顶尖级别的超一流高手。而关羽的武艺高强,在超一流高手里排名也是名列前茅,张郃自然更不是他的对手。要是在战场上相遇,张郃最多也就是能打上二三十个回合而已,再战下去肯定不是对手。

另外要注意的是,虽然张郃曾经从赵云等人手下成功脱身,理论上和关羽交手时即使打不过,那么应该也有机会顺利脱身。可是巅峰时期的关羽有赤兔马,赤兔马是《三国演义》中第一宝马,速度极快。当年名将文丑就是逃跑时被关羽追上所杀,张郃要想全身而退,恐怕就比较难了。

正史中张郃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说是拜司马懿所赐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末期,诸葛亮撤军途中遭到曹魏名将张郃的追击,被诸葛亮的伏兵射死在木门道中。张郃的死是曹魏的一大损失,当时曹魏的皇帝曹睿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感到十分痛心。司马懿作为当时张郃的顶头上司,对张郃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张郃之死中,司马懿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一、张郃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司马懿刻画为老练持重的统帅,把张郃刻画为冲动勇猛的武将。他在战场上多次因为轻敌鲁莽遭到败绩,先后被张飞、黄忠、赵云、马超打败。在与诸葛亮交战中,他的勇猛也受到了诸葛亮的重视,诸葛亮决心要除掉这个对手。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张郃再次与诸葛亮交手。在这次战役中,司马懿对诸葛亮十分惧怕,处处退让,让张郃十分不满。在诸葛亮撤退时,张郃不顾司马懿的反对,执意要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派出的魏延、关兴轮流诈败引进木门道。在伏兵的乱箭齐发下,张郃和他的部将都被射死在木门道中。

在现实中,张郃确实也是在追击诸葛亮的途中,与蜀军交战中,被弓箭射伤了大腿而死的。但是张郃追击诸葛亮,却不是因为他主动要求追击的。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相反,张郃是反对追击蜀军的,而坚持要求张郃追击蜀军的反而是司马懿。

在史书中记载,在诸葛亮退军的时候,司马懿派张郃去追击。张郃对司马懿提出异议,他说“按照军事法则来说,围城一定要给被围者逃生的道路,撤退而归的敌军不要去追赶。”但是司马懿并不听从张郃的建议。张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进军追击。结果蜀军在依托高处设下埋伏,弓弩乱发,张郃中箭身亡。

二、司马懿与张郃矛盾重重的合作。

在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时,曹魏的主帅曹真生了重病。为了抵御诸葛亮的攻势,曹睿起用了司马懿来代替曹真。张郃是曹真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从此归于司马懿的手下。可是两人的合作并不愉快,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

在整个防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中,只要司马懿提出的指挥方针,张郃都表示反对。在一开始诸葛亮包围祁山时,张郃要将军队分成多处配置,防止诸葛亮留在汉中的军队出击。司马懿以无法断定前方的军队能否抵抗诸葛亮的攻势,不能分散兵力让诸葛亮各个击破而拒绝了张郃的建议。

在司马懿在上邽遭遇诸葛亮后,并不与诸葛亮交战,只是坚守营寨。在诸葛亮撤军后,司马懿反倒主动出击,去追寻诸葛亮的下落。张郃在此时再次建议,说按照战场形势来说,己方利于不战,应该就地防守,派奇兵去袭击诸葛亮的后方。不应该追踪诸葛亮,却不敢逼近作战,让大家失去信心。诸葛亮的军粮不足,很快就会撤退的。司马懿再次拒绝了张郃的建议。

结果在追到诸葛亮之后,司马懿故技重施,依然坚守不战。这个时候正如张郃所料,他手下的将领都群情激昂,要求与诸葛亮决战。大家都认为司马懿畏诸葛亮如虎,让大家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司马懿无法压制手下的要求,只得出兵与诸葛亮决战,遭受了卤城之战的惨败。

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损失惨重,张郃则保全实力撤退回来。在当时,张郃的任务是攻击蜀军主力后方的南围。在司马懿战败后,张郃就落入了被蜀军三面包围的状况。而张郃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安然撤回,从这一点来看,张郃的战场指挥能力要比司马懿略胜一筹。

但是司马懿还是不听从张郃的建议,于是就出现了司马懿逼迫张郃追击的一幕。尽管张郃反对追击诸葛亮,在司马懿的严令下,还是被迫出战,在木门道被诸葛亮的伏兵射死。由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司马懿和张郃之间的矛盾是很深的。那么,张郃的死是不是司马懿故意为之,借刀杀人呢?

三、司马懿为何要派张郃追击诸葛亮。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张郃去追击诸葛亮是在司马懿的逼迫下进行的。张郃的本意不想追击,但是司马懿固执己见,非要张郃率军出击,造成了张郃中伏身亡。那么,司马懿为什么非要派张郃去追击诸葛亮呢?

如果从司马懿和张郃之间的矛盾来看,似乎是有阴谋的影子。在曹睿起用司马懿代替曹真的时候,就曾遭到了内部的反对。有人对他建议,说诸葛亮的军队没有辎重,只能依靠上邽的麦子作战。如果把上邽的麦子割掉,诸葛亮没有粮食自然就会撤退,没有必要派大军去对付他。

曹睿对这个建议不为所动,还是任命司马懿代替曹真指挥关陇军团。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曹睿不派司马懿来指挥关陇军团,那么接替曹真的就会是张郃。这说明,在曹魏内部有反对司马懿的势力,在他们的眼中,张郃对曹魏忠心耿耿,是司马懿强劲的竞争者。

有了这个前提,张郃与司马懿自然合作不会融洽。司马懿和张郃把对方当作对立集团的竞争者,因此事事都发生争执对立,意见怎么也不相同。由于张郃在关陇军团中的威望,司马懿要掌握关陇军团,就必须除掉张郃。因此,司马懿逼迫张郃出战,利用诸葛亮借刀杀人也就有了可能。

不过司马懿作为一军的统帅,对手下能力最强的将领暗下黑手似乎有些过分。张郃的死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是司马懿检验自己作战方针的牺牲品。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通过与诸葛亮的较量来获取经验教训,来为下一次防御制订方案,张郃的出击就是这个检验中重要的一环。

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手中是十分慎重的,也是有着明确的目的。他先是采取紧盯战术,始终率领主力逼近诸葛亮的大军,缩小诸葛亮的活动范围,最大程度地争取主动。在与诸葛亮进行野战的时候,卤城之战的惨败,也让他发现曹魏的军队不是蜀军的对手。

在诸葛亮粮尽退兵的时候,司马懿坚持让张郃对蜀军进行追击,也是在检验诸葛亮撤退的特点。因为在此前的作战中,魏军由于追击不当,遭受过多次败仗,还损失了像王双这样的优秀将领。只有亲自对诸葛亮的军队行动进行评判,司马懿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

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司马懿产生了对抗他的战略战术。这个战略战术很快被司马懿运用到了防御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这个战略战术就是不和诸葛亮进行野战,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利用诸葛亮远来疲惫的缺点,等到诸葛亮粮草耗尽撤军的时候,在予以追击破敌。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整套方案来源于司马懿抵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其中就包括张郃的阵亡。由于张郃的阵亡,也使得司马懿留下了后遗症。在蜀军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前去追击。蜀军摆出反击的架势,就把司马懿吓得狼狈逃窜了。

从司马懿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没有必要杀死张郃的必要。不过他让张郃领兵去追击诸葛亮,这种举动就有些过分了。因为要取得追击蜀军的经验,完全没有必要派出最优秀的将领前去。只要派一个普通将领就可以了。就如同在夷陵之战时,陆逊派兵去攻打刘备的营垒获取情报,也不过派了个无名将领而已。

所以说,司马懿派张郃去追击诸葛亮,是一箭双雕的举动。他既可以获取追击蜀军的经验,完善自己的作战方案,也可以借刀杀人,除掉张郃这个对立面。当然第一个目的是司马懿的主要目的,第二个目标张郃之死就是意外之喜了。

结语:

张郃是曹魏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之一,他在和诸葛亮的交战中屡建功勋,被诸葛亮视为心腹大患。但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武将,却糊里糊涂地死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他被司马懿逼迫的出兵追击蜀军,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箭射死。

张郃是在曹真去职后接管关陇军团呼声最高的武将,只是曹仁的起用,司马懿才接管了关陇军团。在双方的合作中,两人矛盾重重。司马懿让张郃追击,是为了检验自己预定的作战方案,谁知道张郃因此而亡,让司马懿得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此后司马懿苦心经验关陇军团,使得这支劲旅成为司马氏赖以起家的根本。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后,张郃成为名将,而高览为何默默无闻

张郃和高览原本都是袁绍手下的大将,在乌巢之战中根据郭图的计策去偷袭曹军大营,结果中伏,麾下损失大半,乌巢粮草也被烧尽,郭图为了保住自己就诬陷两人,两人深怕袁绍事后追究,于是干脆直接投降于曹操,但是两人之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张郃屡建奇功,很快在曹军中站稳脚跟,甚至与张辽并称“二张”,成为曹军不可多得的大将,而高览却就此默默无闻,这是为何呢,

首先,本身水平和实力都相差不小。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号称“河北四庭柱”,是袁绍最为倚重的大将,这个名字顺序本身就代表了几个人的武艺排名,颜良文丑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写成给关二爷扬名的垫脚石,但是事实上,在关羽未到前,包括许褚在内的一干曹军猛将都拿颜良毫无办法,宋宪魏续作为曾经吕布麾下的八健将,至少也有二流水准,在颜良手上走不过三招,徐晃都抵不住二十个回合。

和颜良并称的文丑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袁绍在虎牢关面对华雄逞凶,第一想法就是: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在此处,若有一人在,可斩华雄。作为主君,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自己的最高战力,所以颜良文丑自在一档。

再来看张郃和高览,张郃和蜀汉五虎将中除了关羽的四位都有过交锋,和张飞在瓦口隘大战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和赵云大战二十余合然后败走,与徐晃联手对付黄忠一上午不分胜负,在马超复仇时大战二十余合后不敌败走。

总结一下,就是其中最好的情况就是短时间内能和五虎将打平手,大部分时候都打不过,但是相比于禁徐晃在马超手上十招都走不过,张郃的武艺至少能排个一流末。而高览以战绩来看有些名不副实,勉强和许褚打了二十个回合不到。

唯一的击杀战绩就是杀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辟,最多也就是个三流货色,然后就被赵云一枪秒杀,比起张郃和赵云能打二十回合,差的实在不是一点。

更重要的是,颜良文丑和高览都算得上是纯粹的将,不好听一点就是比较无脑的武夫,没有战略和指挥才能,而张郃是四庭柱中唯一的帅才,论武艺张郃在曹军未必排得进前五,但是在谋略上,除了张辽,将领中无人可撄其锋,后期张郃就是曹魏仅存的大将,诸葛亮都对他非常忌惮,在设计杀了张郃后,还十分高兴地表示除掉了一个劲敌,足见其谋略。

而曹操也非常看重张郃的谋略,在张郃归降时,亲自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直接封都亭侯。这个道理放在古今四海皆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张郃无论武艺还是谋略都远胜高览,那么被曹操重用也就很正常了。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高览的过早战死也是原因之一,投到曹操麾下没多久就被赵云一枪带走,高览虽然不如张郃但是也不算很差,不会比五子良将排名末尾的差很多,如果多熬几年,未必不能依靠苦劳慢慢爬上去,就算比不上张郃,但是也不至于完全默默无闻。

至于网上所说曹操重用张郃是因为他出身世家,而高览出身低微,我觉得并无道理,虽然曹操靠世家崛起,也确实重用了包括颍川世家在内的一大批世家人才,但是同样有很多平民人才同样得到了重用,包括许褚典韦戏志才等等,相比袁绍这种四世三公出身,非常看重门第世家的人,曹操已经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