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辽史,可以读哪些史书2.了解清史,可以读哪些史书?元朝修了《宋史》、《辽史》、《金史》_为何没有给西夏修史_西夏_宋史_正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辽史 西夏 宋史 正统

本文目录

  • 1.了解辽史,可以读哪些史书2.了解清史,可以读哪些史书
  • 元朝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为何没有给西夏修史
  • 中国古代是后一个朝代为前朝修史,为什么金灭辽后没有为辽修史
  • 《二十四史》写的是哪几个朝代的历史是谁写的
  • 了解辽史,可以读哪些史书
  • 脱脱是正人君子,所以,他写的《宋史》《辽史》《金史》绝对可信,对吗

1.了解辽史,可以读哪些史书2.了解清史,可以读哪些史书

辽代史籍可以看《三朝北盟》与巜契丹国志》清代总属近代书籍我了解的少,只读过《曾国藩家书》多谢邀请。

元朝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为何没有给西夏修史

这个问题不错。元朝末年在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只编写有《辽史》、《金史》、《宋史》,而只是将夏朝的历史编成传记附于辽、金、宋三部正史当中,分别为《辽史》的〈西夏外纪〉、《金史》的〈西夏传〉、《宋史》的〈夏国传上下〉。这种操作其实在历史上不乏有质疑之声,比如民国学者戴锡章在自己所著的《西夏纪》中表达了类似遗憾。

《西夏纪》:西夏建国二百余年,颇怪当时史臣不为建议,勒成专书,仅附见《宋》、《辽》、《金》三史以传。岂以地处西偏,人为羌族,故外之欤?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乃辽、金有史,而西夏无史,何也?

我们首先可以排除掉元人疏忽这一类的原因,毕竟附录于《辽史》的〈修三史诏〉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修《辽》、《金》、《宋》三史是经过最高决策层充分讨论过的,所谓“纂修其间,予夺议论,不无公私偏正,必须交总裁官质正是非,裁决可否”。所以,很显然不给西夏修专史根本就是有意为之。虽然元廷没有表态为什么不修《西夏史》,但大致原因也能分析出一二来,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就是“正统性傲慢”。

从本质上,元朝最高决策层和修史相关人员觉得西夏不配拥有正统地位,所以就干脆就不修关于他的专史,其他技术性原因还真是非常次要的。说句扎心的:就是没看上你(幸好西夏粉少啊!不然那些史官又的被喷一波)。

在编修人员看来,宋、辽、金三朝的帝制王朝是独立确立的,且辽、金与宋大部分时间称为南、北朝。然而西夏的情况则不同,西夏根本没有独立的国格,从礼法上来看,成为了宋、辽、金的藩属国,对这三国只能以“国王”、“国主”这样称谓来称呼自己(至于关起门来称帝就没人管了),这些册封过程在三史的附传中明确提到过,可见修史之人对西夏的礼法身份那是相当了然的。而且元朝史官也在附传的论赞中暗示西夏分量不够。如《金史》论赞就有“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向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所以在修史人员看来西夏就是一个对外称臣,在三国之间跳梁的偏霸政权,实在难以称其为“正统王朝”,所以自然不能给它编写专门的官方正史。

而且对西夏的“歧视”由来已久,并不是从元代就开始的,而是从宋朝就开始了。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的时候,就给了西夏王族的祖先们很不公平的地位。比如党项李氏第一个称王的李仁福,在后梁时期已封王爵,代代相传,俨然西北一大国,不录于《世家》,而被打入了《杂臣传》,根据清代史学家推断原因很可能是“西夏方抗衡中国,尚未能要其始终,且恶其夜郎自大,不予以割符世爵故耶?”

而在南宋年间,从文人的史学作品来看对西夏的“歧视”更为严重。大家看下图,在叶隆礼所写的《契丹国志》的卷二十一目录上,就已经公然称辽宋是南北朝,而西夏则是“外国”,实际上在他的潜意识里就已经剥夺了西夏正统王朝的身份。

时间到了元朝,在忽必烈时期,当时的翰林学士王鹗就只是建议忽必烈纂修辽、金二史(当时南宋还在)。而在元中期,身为国史院编修官的袁桷上书请求朝廷辽、金、宋三史,并在寻访相关史籍的过程中,写了一道《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上面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他将自己搜罗的西夏史书和高丽史书罗列在一起,然后想将西夏、高丽的事迹仿造《晋书》的载记例进行编写。

所以,我感觉元朝末年的那帮史官一方面“有正统性傲慢”。另外一方面,也是历史惯性使然,毕竟几百年都是这么“鄙视”西夏的,到我这儿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没问题!

更何况有元一代为了编写辽、金、宋史书,文人们为了三朝谁是正统争论不休,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导致了三史编纂久拖未决。直到末年,宰相脱脱以“和稀泥”的方式才解决,所谓“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就这么个温和的折中方案,还有人不满,“然君子终以为非也”,在三史修成后,杨维桢极其郁闷,写了篇《正统辩》狂怼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大声疾呼:“我宋才是正统!”,文人争论的焦点都是辽、金、宋谁是正统。至于西夏?呵呵!我没时间。

元朝文人:辽、金、宋谁是正统都还不一定呢!你西夏一个犄角旮旯的小国哪边凉快哪边呆着去。

‬其他技术性原因

编写《西夏史》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个困难大致有两点原因造成:

首先,惨烈的兵祸导致了西夏史书典籍的缺失。这还是蒙古人造成的,蒙古对西夏的灭国大战导致西夏人的激烈抵抗,这也遭到了蒙古人大规模屠城报复,蒙古破黑水城后,“藩部死者数万”。破肃州后,“军民尽屠之”。破盐州后,“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而据《史集》记载,做为西夏首都的兴庆府为未能在这波屠城中幸免。“异密们按照他(成吉思汗)的命令,秘不发丧,直到人民从城里出来,就把他们全部杀死”。城中居民惨遭屠戮,在察罕力谏后才罢手。(当然,又有一说是蒙古人在察罕的劝说下放弃了屠城,但是兴庆府抵抗如此激烈,长达6个月,蒙古人放弃屠城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将两种说法结合起来更合理些)

蒙古人的大规模屠城肯定是带来了大量文化典籍毁灭,尽管耶律楚材在蒙古军攻克灵州后,抢出一部分典籍,但很可能也不是关键的典籍。根据《宋史》记载,夏朝是有实录存在的,但在夏朝灭亡后,并没有关于《夏实录》或夏朝的起居注记被抢救出来的说法。要知道,《宋史》和《金史》的基础史源实录、起居注等都在战火中保留下来了(见《元史》张柔和董文炳的传记),而独独西夏没有这样的条件,陷入了史料匮乏的状态。事实上三史的编写者就明确说西夏的附传是用周边史料编的,根本就没有提及实录、起居注、国史这样的档案,可见西夏文化典籍破坏之严重。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今史所载追尊谥号、庙号、陵名,兼采《夏国枢要》等书,其与旧史有所抵牾,则阙疑以俟知者焉。

其次,西夏也缺乏修史传统,直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立翰林学士院,以焦景颜、王佥为学士,俾修实录”,这离西夏建国已经117年,终于想到开始修实录了,而看它隔壁的辽国,早在耶律阿保机时期就已经有国史院这种专门修史的相关机构了。所以,西夏正史的缺失和西夏政权本身不重视修史也是有些关系的。

综上所述,主要是元廷因为正统性原因看不上西夏,那真是态度问题。其次西夏因为遭遇兵祸和以及自身不重视修史的特点,导致了可用史书不多。这几点就是西夏没有正史的原因。

引用文献:《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史集》、《庚申外史》

中国古代是后一个朝代为前朝修史,为什么金灭辽后没有为辽修史

金、辽、宋是当时并存的三支力量,相互兼并,彼此征战,由于三支力量都想让自己成为华夏的主宰,于是在相互兼并后,金最终赢得最后的胜利,金并没有那么多的文化积淀,是蛮夷,他们以掠夺为生,所以传承文化,金就显得没那么专业,不修前史,也很正常

《二十四史》写的是哪几个朝代的历史是谁写的

二十四史是合称,分别是:

史记——五帝时代至汉武帝

汉书——西汉

后汉书——东汉

三国志——三国

以上四部简称“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史学水平最高的。

晋书———西晋、东晋十六国

宋书———南朝宋

齐书———南朝齐

梁书———南朝梁

陈书———南朝陈

魏书———北魏,最假的一部史书

周书——西魏、北周,最干净的一部史书

北齐书——东魏、北齐,原本没有留存下来,现存的是从诸史中辑录的

南史———宋齐梁陈四朝史

北史———北魏至隋朝,本书把隋朝列为北朝,也是挺有意思

隋书———隋朝

旧唐书———唐朝

新唐书———唐朝,这部书的史料价值,在于中唐以后。中唐以前基本照抄旧唐书

旧五代史——唐末至五代

新五代史———唐末至五代

宋史———北宋、南宋

辽史———辽朝

金史———金朝

元史———元朝

明史———明朝

以上是24史。

如果想称25史,那就加上《清史稿》

还有26史的说法,再加上《新元史》

了解辽史,可以读哪些史书

当然要看《辽史》。正史虽然也是后人写的,也不免有失偏颇的地方,但正史还算是信史,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比如辽太祖的太后被称为“断腕太后”,断腕,可能夸张了,但去掉水分,专家说,可能不是“断腕”,是“断指”,说明不论断了什么,肯定是“断”了。有了这样一个信息,也就够了。我们在阅读正史时,也需要去伪存真。就是这样。

脱脱是正人君子,所以,他写的《宋史》《辽史》《金史》绝对可信,对吗

谢谢!脱脱(1314~1355)元朝大臣,字大用,蒙古蔑儿乞部人,幼养于伯父伯颜。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枢密院事,是时伯颜擅权,他密谋夺权。至元六年(1340年)以顺帝名义废伯颜中枢右丞相职,命马扎儿台代之,自任知枢密院事,未久,接任中书右丞相。至正三年(1343年),主持修撰辽、金、宋三史,皆为我国正正史。十年,主持变钞,发行‘’至正通宝‘’和‘’至正交钞‘’。十一年,黄河决堤,他起用贾鲁治河。是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发动起义,他命其弟也先帖木儿率军镇压。十二年,他自率大军围徐州,杀芝麻李。十四年,又率军镇压高士诚。在京之中书右丞哈麻等乘机上奏,说他劳师费財。顺帝下诏削其公爵,安置淮安,百万元军,因临阵易帅顿时败散。十五年,流徙云南大理,被哈麻矫诏遣使鸩死。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