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云重重的丰岛海战,“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临阵表现究竟如何?如何看待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他是被冤杀的吗_北洋_水师_海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方伯谦 北洋 水师 海战

本文目录

  • 疑云重重的丰岛海战,“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临阵表现究竟如何
  • 如何看待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他是被冤杀的吗
  • 甲午战争前丰岛海战时,方伯谦临阵退缩,为什么却受到了清廷的嘉奖
  •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 如何评价时任北洋水师济远号的指挥官方伯谦
  • 济远舰与方伯谦,丰岛海战中表现究竟如何
  • 没有留过洋的邓世昌学历到底是低是高
  • 甲午海战清军失利,是不是也有运气不好的因素呢
  • 同为福州人,为什么方伯谦和萨镇冰都有故居,而刘步蟾却没有是这样吗
  • 在《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能饶了方伯谦,为什么不能放过自己身边的人黄瑞兰

疑云重重的丰岛海战,“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临阵表现究竟如何

除了个别翻案论调之外,丰岛海战没什么疑云重重的,中日双方的记载都很明确的表明,济远不仅先逃,而且逃跑时还挂了白旗和日本旗。

在北洋水师里,方伯谦估计知名度仅次于邓世昌了,当然两个人的形象截然相反,方伯谦完全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在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中两次带头逃跑,最终被处死,也算是罪有应得。

不过给方伯谦鸣冤的人也有,特别是他的家人,后来很是掀起了几次翻案风潮,不过对比中日双方记载来看就能发现,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就存在很大问题。

济远舰

按照《济远舰航海日志》报告,日舰开炮以后广乙就已经逃跑。方伯谦的报告也说在丰岛海战时遭到了日本三艘军舰的围攻,考虑到丰岛海战日本就三艘军舰,这潜台词就是他独立面对日军攻击了。而广乙号的报告确实截然相反,说广乙在和日舰交战时,济远先跑路了。

日方的战报则是首先向济远开火,随即广乙发起冲锋,吉野担心广乙要发起鱼雷攻击,所以主动规避。广乙攻击吉野未果,转而向秋津洲发起冲锋,双方展开激烈炮战,此后浪速也加入战斗。由于广乙舰小炮少,所以被击成重伤,舰员伤亡近半,不得不向浅水区驶去。而此时吉野则发现济远也已经调头离开战场。

济远舰

虽然日舰发现济远、广乙离开战场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广乙是在向日本三舰发起进攻、失败以后重伤退出战斗。这个时候吉野在躲避广乙的攻击调整航向,而浪速和秋津洲两舰正打算继续追击广乙,济远实际上并没有受到任何一艘日舰攻击,所以济远是利用广乙牵制日舰的时候先行逃跑。

而且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下令不要管舰体被毁的广乙,集中力量去追济远看,广乙此时受伤也重于济远,应该说济远的逃跑有怯战之嫌疑。

吉野号

当然,当时战场上日本海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如果说济远仅仅是为了避免无谓牺牲,保存实力撤退,倒也并非说不过去。但是济远在逃跑过程中,先后挂起了白旗和日本旗。济远挂白旗和日本旗一事,有日舰浪速、吉野报告和为清军运送士兵的高升号船长高惠悌、洋员汉纳根两个目击证人,可信度没有问题,这就不是保存实力能解释的了。如果不是操江、高升两艘运输船正好误入战场,方伯谦很有可能投降。

操江

而且济远此行本身就是为运输船护航,但是在遇到自己需要保护的高升号不仅没有停下保护,连示警都没有做,这显然也严重失职。

所以方伯谦在此战中首先涉及怯战先逃,其次悬挂白旗和日本旗,有投降之嫌,第三没有尽到护航责任,可以说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何看待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他是被冤杀的吗

我感觉有点冤:1.树白旗间题。当广乙受伤退出战场后,日浪速不追广乙,“三船聚攻济远,密如雨点”,势欲以强制弱,一举歼灭济远舰。而济远形单力薄,“望台、炮架三,舵机均受伤……济远只剩十五生特一炮”,在敌力倍花于己,又无救援的危险处境下,如不采取应变措施,势必被击沉。悬白旗、日本旗是表示投降,但没有停船继续向西航行,又是不投降的行动,在西逃中,方伯谦且能适时命令发后炮击中吉野,使之不敢再追,却敌保船,转败为胜。因此丁汝昌不得不如实向李鸿章报称济远舰是“诈敌”,光绪也因此下旨嘉奖。

2.所谓匿藏铁甲最厚舱中,不敢命令开炮。对此一些老海军人士撰文指出,当时所有军舰,其铁甲最厚处,除水线以下外,即为天桥下之指挥塔,亦即指挥官作战的岗位,这是海军章程规定的。此一规定与指挥官之怕死与否,并无关系。海上备战,全舰官兵均有既定之部署,分别进驻其特定岗位,人司其职。因此,管带在指挥塔岗位上何能妄称“匿铁甲最厚处,呢?这是著书者对舰船装备与战斗部署不明而妄加误责。 3.不敢命令发炮,水手愤起自动放炮。姚著的这个指责是根据丁汝昌6月28日电报:“查却敌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王国成为功魁,赏银一千两……”演义而成。丁电故意不提一舰之长的管带,而把功劳归于两名水手,这是不足信的。因为舰上规章制度严明,全舰士兵不可能听从两名炮手指挥,协同一致作战。李鸿章接此电后不以为然,在对照方伯谦电后,则为管带请功、而姚锡光不明舰上作战程序对丁电信以为真。

4.不知转舵,以船头大炮击敌。这个指责是前后自相矛盾的。先说:“船之望台、前炮皆中炮”,而后又指责“济远不知转舵,以船头大炮击数出”。未免前言不对后语。 5.谎报击毙日军统帅问题。对此应当以方伯谦于五月二十五日向李鸿章呈报战况的电稿为准。该电文并没有谎报“击毙海军总统”。但二十八日丁汝昌覆李鸿章电却云:“风闻提督阵亡,吉野伤重”。可见,姚著的“击毙海军总统”,不是来源于方伯谦,而是由丁电衍化而来。

甲午战争前丰岛海战时,方伯谦临阵退缩,为什么却受到了清廷的嘉奖

中日甲午丰岛海战一周后,方伯谦因涉嫌触犯‘’临阵退缩‘’罪,在旅顺口被李鸿章军前正法,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所谓‘’朝廷嘉奖‘’了。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海军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大东沟相遇,随后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激战三个小时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命遭受重创的‘’济远‘’舰退出作战海域。几个小时后,敌方舰队也撤离作战海域。

一八九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方伯谦在旅顺口被李鸿章军前正法,这也是北洋水师有史以第一个被军法执行的将领。军机大臣李鸿章给方伯谦定的罪名是:“首先逃走,致使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着即行正法”。这是当时朝廷根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写的战事报告所定的罪:该罪名给方伯谦的定性是‘’毫无斗志、贪生怕死‘’。方伯谦死后,有不同史料为方伯谦鸣冤。他们认为方伯谦在海战中立了大功,而且是一个爱国将领,他被杀是冤案。为方伯谦鸣冤的人,列举了方伯谦一些战功。比如坚守望台指挥作战,而且大副沈寿昌被炸后,脑浆的血沾满了方伯谦的衣服。当时‘’济远‘’舰之所以退出作战海域,是因为舰体中弹遭受重创,舰上官兵伤亡惨重,为了保全战舰才退出作战海域……。既然方伯谦已被军法处决,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朝廷嘉奖‘’了。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输得很惨,同时也输得很莫名其妙。那么,清朝输掉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说起来,当时清朝的战舰实力,是不输于日本战舰的。清朝建造北洋舰队花了不少钱,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朝的战舰当时的实力,可以排到亚洲第一。既然能够排到亚洲第一,显然,清朝的水平,是超过日军战舰的。

可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战舰毫无还手之力,被日军打得那么惨呢?

(中日甲午战争)

一、害怕。

清朝在和日军打甲午战争之前,清朝一直害怕和日军作战。就算当时清朝的战舰配备不输于日军,北洋舰队依然心中充满畏惧。

清军之所以害怕,其实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

从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打到甲午战争,清朝先后和英国、法国、俄国等很多西方列强都打过仗。这些仗几乎都是败仗,从来没有打赢过。就算中国和法国进行的“中法战争”,中国占有一定的优势,打胜了,但清朝也不敢继续打下去,很快就和法国讲和了。

清朝和法国作战,明明打赢了,为什么却不敢打下去呢?

根本的原因,也就是一个“怕”字。

只要我们看一看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北洋舰队确实充满畏惧。整个战争,都是日军主动寻上门来打北洋舰队,北洋舰队一直在躲避。躲避和日军作战,想把自己藏起来。但是日军就是要和清军作战,寻清军来打。他们的心中,也充满必胜的信念。两相比较,清军怎么打得赢日军呢?

(北洋舰队资料照)

二、混乱。

清军和日军作战的整个过程,显得非常的手忙脚乱。

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他们虽然买了舰队,但是该怎么使用这些舰队,并没有任何详细的规划。没有想过这个舰队该怎么用?一旦战争打起来,应该是怎样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程序?全都不知。

如果清军在把北洋舰队建立起来以后,做过详细的预案,有极好的方法步骤,前方将士拼命厮杀,后勤保障及时到位,凭借清军庞大的体量,和日军作战,未必不能打败他们。

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清军甚至认为,日军并没有想要和清军进行大会战的想法,双方只不过是起了一些小冲突。只要误解解除了,日军就会停手。甚至清军还认为,只要忍一忍,日本也就算了。所以,才在接触的时候,一退再退。

等到后来,他们发现日军大举进攻,日军试图灭掉北洋舰队的时候,他们已经被打开花,已经来不及了。

(李鸿章)

三、分裂。

日军准备和清军作战的时候,日军上下是非常团结的。一开始,日军在建造舰队的时候,就非常团结。他们为了买吉野号,由日本天皇带头捐款和募捐,连皇后都把自己的首饰大量捐出去了,天皇甚至宣称,如果买不到吉野号,他一天就只吃一顿饭。直到大家把钱捐起来,买到吉野号为止。由此可见,日本人多么团结。正因为天皇带头,结果他们募捐起来的钱,可以买三艘吉野号。

到了甲午战争开战的时候,日军上下更加团结,一心要摧毁清朝的海军,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杂音。所以,日军勇往直前,打得有章有法。

可是另一方面,清政府却很不团结。李鸿章在建造北洋舰队的时候,朝廷上的意见就很不一致,很多人都反对李鸿章这样做。一开始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发生分裂。左宗棠认为,清朝防守的重点,应该在西北的新疆,而不是海边。而李鸿章的观点刚好相反。这就是“疆防”和“海防”的区别。

后来,反对李鸿章的人更加多,包括很多皇室成员,都很反对。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声音,其实并不是对于重要性的看法,而是利益的争斗。很多人认为,李鸿章建立北洋舰队,就是捞取政治资本,就是想上位。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所以要反对李鸿章。

包括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支持也是不够坚决的。慈禧在办她的60大寿的时候,曾经挪用过北洋舰队的军费。连军费都敢挪用,可见慈禧对北洋舰队有多么不重视。日本天皇把口粮腾出来,用在军舰装备上,慈禧太后却糟蹋海军的军费。两相比较,各自的海军所得到的支持是什么样的,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总之,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的实力并不弱。但因为指挥这场大战的人存在问题,因此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如何评价时任北洋水师济远号的指挥官方伯谦

方伯谦,历来被人视作是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惨重的罪魁祸首之一。在海战中,由方统领的济远舰,遭日舰炮火击伤,方伯谦大惊失色,连忙命军舰开足马力逃往旅顺。

济远退出战斗严重削弱了丁汝昌手中的武力,也打乱了北洋舰队的作战队形,在接下来的海战中,北洋舰队蒙受了更大的损失。

后来,丁汝昌率残军退回威海卫后,立即向李鸿章等上报了此次战争的情况。李大为恼怒,在一个深夜将方处于死刑,方伯谦也成为了整场战争中被清方处决的最高级将领。

方的死没能挽救北洋舰队,大东沟一战已让丁汝昌丧失了信心。眼睁睁看着旅顺与大连等军港被日军占领,直到他亲自坐镇的威海卫。因此,丁汝昌临阵脱逃固然可耻,可丁汝昌等延误战机,且消极抵抗的行为,也是不容回避的。到最后,面对马关谈判桌上的条约,李鸿章只得以一声练军练了纸老虎的慨叹,为北洋舰队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三联书店

济远舰与方伯谦,丰岛海战中表现究竟如何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牙山海面袭击了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济远”、“广乙”等舰,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在这次海战中,方伯谦先是疏于防备,被日军攻击得手,之后又擅离战斗岗位,率舰临阵脱逃,表现可谓非常糟糕。

1894年7月22日晨,因为中日之间的局势日益紧张,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命“济远”管带方伯谦率领“济远”、“广乙”、“威远”三舰从威海出发,为“爱仁”、“飞鲸”、“高升”、“操江”等运兵船运送士兵前往牙山提供护航,并巡视大同江一带。

“济远”的线图

7月23日,“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抵达牙山。次日清晨,运送清军士兵的“爱仁”号从天津大沽出发抵达石浦里。在进入牙山湾前,“爱仁”号注意到不远处有一艘日本军舰,并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了方伯谦。

方伯谦立即命令“威远”号前往仁川打探消息。24日下午5时30分,“威远”号返回牙山湾,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日军已经在汉城动手,占领了王宫,挟持国王建立了亲日傀儡政权。

“广乙”号巡洋舰

此时“爱仁”已经卸载完毕,“飞鲸”却是抵达不久,人员和辎重正在卸载,而“高升”、“操江”尚未抵达,方伯谦的护航任务还没完成。不过方伯谦知道局势有变以后,还是决定扔下运兵船,自行返航的决定。

只是当时“济远”、“广乙”的舰载汽艇正在帮“飞鲸”向岸上转运人员和物资,尚未返航,所以只有“威远”在24日晚就返航威海,而“济远”、“广乙”计划于第二天才返航。

“威远”练习舰

方伯谦这个决定有些过于胆小。但是最重要的是,方伯谦尽管意识到了局势突变,日本海军可能会来袭击,想到了要提早撤退,却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不仅没有装填实弹,甚至“济远”连主炮上的遮阳蓬都没有拆除,这样主炮根本无法转动,根本无法投入战斗。

而且在“济远”、“广乙”撤离,遭遇日本第一游击队时,方伯谦依然没有下令做好战斗准备。结果在日军军舰突然开火以后,“济远”根本无法还击,主炮一炮未放就被日舰击伤,只剩下尾炮可用,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

此外在日军第一轮攻击中,“济远”的司令塔也被命中。帮带大副、中军左营都司沈寿昌和舵手中弹牺牲。方伯谦虽然幸免,却被吓破了胆,离开司令塔逃到了装甲最厚的舵机舱躲避日军炮火,全然没想到要指挥“济远”反击。

“浪速”号巡洋舰

方伯谦表现如此不堪,结果不言而喻,“济远”在日舰的火力夹击下很快就遭到重创。所幸此时日舰大炮产生的硝烟影响了日军的视线,不得不暂停攻击。加上“广乙”此时发起了一次冲击,吸引了日舰的注意力,“济远”才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然而方伯谦此时考虑的不是如何配合“广乙”作战,而是利用战友吸引日舰炮火的机会立即指挥“济远”逃跑。在逃跑途中,因为日舰“浪速”追赶甚急,“济远”还挂出了白旗。虽然有些人说“济远”挂白旗是为了麻痹日军。不过当“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威胁再逃跑就要开炮时,“济远”还减慢了航速。从这点来说,方伯谦为了保命,很可能会投降。

此时中国运兵船“高升”、“操江”也抵达了战场。“济远”未作任何警示,反而趁“高升”、“操江”吸引“浪速”注意力的时候再次逃跑。就这么方伯谦通过两次卖队友,总算逃回了威海,还谎报捷报,说击退日舰,击毙日军提督,可谓真正的不要脸。

所以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糟糕。

“吉野”号巡洋舰

“秋津洲”号巡洋舰

没有留过洋的邓世昌学历到底是低是高

说起来,清末建设海防时出了一个怪现象,由于当时缺乏海军人才,因此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里,第一批最优秀的立即全部上岗出任了舰长,邓世昌就是这种情况,所以错过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不过当时把出洋历练也当作留学的一种形式,因此他的学历在履历上来说,并不低。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毕业以后,因为成绩出色,所以被任命为“琛航”号的大副,1875年他又出任“海东云”号的管带,第一次独立带舰。

1877年清政府打算送一批船政学堂学生出洋留学,以邓世昌的成绩,是完全可以入选的。不过因为当时缺乏海军人才,特别是有经验的海军人才,邓世昌这种成绩出色,又有实际指挥军舰经验的,实在没有几个,因此不得不留在国内继续带船。

但是这不代表邓世昌的学历就低了。在当时清政府的实践中,出洋游历也算是出国留学的一种。像刘步蟾,1875年是他随日意格等人去英、法等国学习考察学习。因此在1877年再次出国留洋时,刘步蟾不再入校学习,直接上船实习。而方伯谦等没有出过洋的,则是先入学校学习,再上船实习。

邓世昌虽然没有去英国留学,但是在1881年赴英接“超勇”、“扬威”两舰时,他奉命随丁汝昌一同前往。利用这次出洋机会,他考察学习了英国海军的运行模式和规章制度。

从这点来说,邓世昌和刘步蟾一样,应该属于出洋留学过,因此在学历上并不吃亏。所以在北洋成军时,邓世昌因为其成绩好,经验丰富,成为北洋水师里仅次于林泰曾和刘步蟾的第三人,出任中军中营副将一职,这也是对他的肯定。

甲午海战清军失利,是不是也有运气不好的因素呢

首先要说一下,以双方实力的对比,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失利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不过如果不是运气太差的话,那么北洋水师确实有可能击沉一到两艘日舰,战绩会好很多。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双方展开了激战。

此战北洋水师虽然最终击退了日军,但是在战斗中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巡洋舰,另外“广甲”号巡洋舰在逃跑时搁浅报废,而日本海军却一舰未沉。

北洋水师损失的五艘战舰中,“超勇”、“扬威”、“广甲”是旧式巡洋舰,战斗力有限,但是“致远”、“经远”却是主力战舰。加上战后北洋水师残余各舰修理工作进度缓慢,弹药不足,实力大损的北洋水师无力和日本海军抗衡,不得不让出了制海权。

太田喜二郎绘制的黄海海战图

因此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可以说是失利告终,而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早就把中国视为假想敌的日本就以北洋水师为目标,通过了海军扩张案,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军备战,购买、自造了一大批军舰。

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已经达到了61373吨,差不多是北洋水师的两倍。其中一线主力战舰37200吨,和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八远舰和“超勇”、“扬威”)33500吨相比,稍占优势。如果算上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则基本相当。

但是日本的军舰更新,特别是“吉野”、“松岛”、“严岛”、“桥立”、“秋津洲”、“千代田”等舰上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火力凶猛。

而北洋水师各舰的火炮大多是老旧的架退炮,射速缓慢,而且其使用的炮弹装填的是黑火药,杀伤力有限。在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大口径火炮虽然多次击中日军军舰,可是造成的损伤非常有限。

日舰“吉野”

所以在海战中,双方的损失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从这点来说,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失利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并非运气不好。不过在海战中,如果不是日本海军运气太好的话,那么也可能会损失一到两艘军舰。

在黄海海战的第一阶段,北洋水师一度冲断了日本海军编队,将其编队后部的“比叡”、“赤城”、“西京丸”三艘弱舰和主力切断,并围攻了这三艘军舰。

“比叡”是旧式二等铁甲舰,“赤城”是只有622吨的炮舰,“西京丸”则是邮船改装的代巡洋舰,自然无力和北洋水师抗衡,遭到痛击。

特别是“赤城”在海战中遭到了多艘巡洋舰的围攻,舰长阪元八郎太被击毙,航海长佐藤铁太郎接替指挥以后不久也受伤。而北洋水师各舰已经逼近到距离“赤城”只有300米的位置,炮弹不断击中敌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赤城”难逃被击沉的命运。

黄海海战后的“赤城”,受损的后桅打断尚未修复

不过就在此时,“赤城”发射的1发120毫米炮弹恰好击中了“来远”舰的尾部,引爆了堆积在尾甲板上的炮弹,并引发大火。

“来远”为了扑灭大火,不得不退出战斗,而北洋水师其他各舰也停下追击,掩护“来远”撤退,这就给了“赤城”逃命的机会。

此外“比叡”、“西京丸”能摆脱北洋水师的围攻,也有几分运气因素在内。

比如说“西京丸”至少中了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3发120毫米炮弹,还遭到了3枚鱼雷的攻击。结果“西京丸”却只是轻伤而已,运气可谓极好。

所以如果不是这一突发事件,北洋水师至少有可能击沉日舰“赤城”。虽说“赤城”不过是一艘炮舰,击沉它并不会改变双方实力对比。但是这无疑会大大振奋北洋水师的士气,“来远”也不至于早早退出战斗,对于北洋水师来说肯定会更为有利一些。

而“西京丸”上有来观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如果“西京丸”被击沉,那么对日本海军的士气势必造成很大的打击。

因此从运气角度来说,北洋水师确实欠缺了几分,否则结果也不会如此一边倒。

“西京丸”号代巡洋舰

同为福州人,为什么方伯谦和萨镇冰都有故居,而刘步蟾却没有是这样吗

在当今的开发大潮中,能不能留下故居除了运气外,一要看当事人是不是足够显赫,二要看后人混得如何。刘步蟾很不幸两个都不沾边。

从刘步蟾去世到现在也是过去了100多年,历经和战乱和各种房地产开发以后,很多老建筑已经消失。当然一些名人故居如果没有毁于战火的话还是留存了下来,有些成为景点,有些则成了纪念馆。不过中国历史悠久,历代名人众多,要想有资格留下故居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萨镇冰在甲午战争时职务确实不高,只是练船“康济”的管带,职衔也只是区区游击而已。不过萨镇冰活到了战后,在清末重建海军时再次出山,此后历任北洋海军帮统、北洋海军统领、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成为清末海军第一人。

1909年,随载洵考察欧洲的萨镇冰

在民国时期,萨镇冰又担任过海军总长、福建省长,甚至还代理过国务总理。此时的萨镇冰已经不是甲午战争那个小小的练船管带了,而是中国海军元老、福建省的名人,德高望重。1948年萨镇冰90大寿时,福建省各界人士专门为他举办祝寿大会,可见其人望之高。

福建解放时萨镇冰又为维护地方做出了贡献,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94岁高龄才去世。以他的资历留下故居也就不奇怪了。

萨镇冰故居

方伯谦的情况和萨镇冰有所不同,他自己除了一身骂名之外一无是处。不过他有个好侄子方莹。方莹在民国时期担任海军少将,解放战争后期又参加了起义,加入了人民海军,并担任过福建省的政协委员。此后方家一直都有人在,在福建也算是有一定名望,因此故居得以保留下来。

就刘步蟾来说,论职务他不过是北洋水师的一个总兵,清末总兵也是多如牛毛,并不算太显赫。而甲午战争中刘步蟾虽然表现英勇,最后还与舰同沉,也算壮烈殉国。但是因为先有邓世昌把大部分风头抢走,后有英国教员泰莱诋毁中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刘步蟾名声不显。刘步蟾的后人也没什么出名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的故居躲过了战火,也很难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躲过历次开发大潮。

刘步蟾

在《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能饶了方伯谦,为什么不能放过自己身边的人黄瑞兰

走向共和看的不全,问问张黎,应该知道?。是他安排的!李鸿章现在也属张黎管,不服不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