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清朝晚期除了北洋军没有别的可用的军队
- 民国初年的北洋军原本是清朝的军队,清朝灭亡后,北洋军算不算是清朝最后一支军队
- 北洋军的范围有多大
-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尚有近百万兵力,为何一定要用北洋军
- 清末朝廷知道北洋军不可控制,为何还要寻求北洋军帮助
- 北洋陆军的编制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 如果当年隆裕皇太后和载沣真的杀了袁世凯,北洋军真正能造反吗
- 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多少部队
- 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战力有多强悍
- 北洋军阀时代奉系军队的编制是怎样的
为什么清朝晚期除了北洋军没有别的可用的军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仅仅是北洋军。
满清后期,八旗兵早就成渣了,绿营也没有战斗力。
扫平太平军和捻军的湘军淮军,迅速腐败瓦解,在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
新军武卫军外强中干,被八国联军打的屁滚尿流。
到了丧权辱国的庚子条约以后,满清已经无力控制国家内外局面。
当时新军已经崩溃,满清只能编组新式军队,代表就是三十六镇新军。
到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被推翻,1911年,一共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万8544人。
其中,最精锐的是北洋六镇。
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
第一镇主要是旗人子弟参军,仍然他们在辛亥革命中也没有什么表现,没有反对袁世凯逼迫满清退位。
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未来。
除了北洋六镇以外,各地都有新军。
比较出名的是湖北新军,最初叫做自强军,是张之洞编组的新军,同武卫军是一个时代。
庚子事变后,自强军被收编为北洋第二镇。
至于湖北新军,主要是后来招募的,名字是两个镇,实际只有一个半镇。
其余就是:
山东:步兵一标、
热河:步兵一标炮兵一标、
吉林:23镇、
黑龙江:混成协、
奉天:20镇、第二混成协、
河南:29混成协、
安徽:第31混成协、
江西:第27混成协、
湖南:第25混成协、
四川:第17镇、
江苏:第19镇、第13/23混成协、
浙江:第21镇、
福建:第十镇、
广东:第26镇、
广西:第25镇、
云南:第19镇、
贵州:步兵一标、炮兵1队、
山西:第43混成协、
陕西:陆军混成协、
甘肃:步兵2标、炮兵2营、
新疆:第35混成协。
这些新军战斗力都不强,武器装备也落后,不能和北洋六镇相比。
有意思的是,新军编组期间各地政府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西洋教官,找了很多留洋的军校生凑数。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革命党,在新军中大量宣传。
当时只要是个人,就知道满清已经腐败到骨髓,纷纷群起拥戴革命党。
由此,满清作茧自缚,扶持了新军推翻自己。
民国初年的北洋军原本是清朝的军队,清朝灭亡后,北洋军算不算是清朝最后一支军队
北洋军最初是由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胡燏棻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条令,对定武军进行了改编,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民国成立后分裂为三大主要派系和诸多小派系,1928年东北易帜后完全融入国民革命军。 军队的国家性质是国家正规军后来军阀混战演变成了军阀部队。 清朝灭亡,军队的人还是原来清朝的人,袁世凯等其他军阀还是原来满清的大臣武将,但是有一点要认清楚就是清王朝只是统治中国的一个朝代,军队的军人还是中国人,军阀们还是中国人,跟原来是哪个朝代统治没有一毛钱关系,所以北洋军并不是清朝最后一支军队!而是中国的一支军队!
北洋军的范围有多大
北洋军又称北洋新军及北洋政府军,为中国清末至民初之国防军,那么,北洋军的范围有多大?
1895年北洋新军的建成,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领袖的基础。袁世凯在这里培养了,北洋三大英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分裂演变为三大派系:直系、皖系、奉系。
直系:势力范围在北京,直隶(今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北,福建 。代表人物,冯国璋,曹琨,吴佩孚等。直奉战争后逐步瓦解。
皖系:势力范围在安徽,浙江,上海。代表人物,段祺瑞。前期实力很强,控制中央政府,手下大将徐树铮曾收复外蒙,直皖战争后逐步解体。
奉系:势力范围在奉天,黑龙江,吉林,热河。代表人物,张作霖,张学良。后期实力很强,后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即位,918之后入关被蒋介石瓦解。
除了北方实力较大的三大系,南方也有,如湘系赵恒惕,粤系陈炯明等。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尚有近百万兵力,为何一定要用北洋军
首先要明白一个事情,清政府开始编练北洋新军的主要和直接原因就是他自己都知道自己的八旗兵俑早就毫无战力可言,已经成为了老爷兵、少爷兵,军队必须进行革新,这与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朝相互应,八旗子弟也已经腐烂到了骨子里,只会遛鸟玩耍。
战力为渣的八旗兵勇
辛亥革命之后(其实辛亥革命的主体本身就是北洋新军),清政府只能拿出最有战力的北洋新军对抗革命军。北洋新军早期为武卫军,八国联军攻城的时候采取了自保,得以保存。后来袁世凯任新军督办,并聘请德国教官,进行西方近现化军事训练,在袁世凯的督练下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新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和野战炮
1911年10月10日晚,第八镇工程八营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敲响了腐败清王朝的丧钟,继而占领了武昌,南方十五个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随即开始派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进行镇压,但是袁世凯早已不是慈禧在世时候忠诚的仆人,清王朝对其卸磨杀驴的做法也早就让袁世凯有另立皇朝之心。
新军举行的“秋操”对西方列强震撼极大
北洋新军从上到下早已成为袁世凯的私人武装,除了袁世凯的军令,根本不把清廷的圣旨放在眼里。袁世凯在南方与革命军进行周旋,在北方逼迫清廷退位实行共和。终于在1912年2月清朝发布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仅有的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他把旧中国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入了比较混乱的北洋政府时期。但是辛亥革命让国民开始思想进步,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革命军战士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失败之处就是这不是一场发动人民的革命,以至于后来革命政府已经毫无财力支撑下去,被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所取代。我是军武奇兵,谢谢你的支持与关注!
清末朝廷知道北洋军不可控制,为何还要寻求北洋军帮助
谁说一开始清政府认为不可控,家清政府一开始认为袁世凯是忠臣,是能臣。从稳定朝鲜政局推迟日本的入侵到镇压义和团,哪一样干得不漂亮?
北洋陆军的编制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清末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北洋陆军的编制是镇、协、标、营、队、排、棚。
北洋陆军一镇下辖:
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
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
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
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
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
其中,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是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是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均为14人。
1901年,北洋军成立第一个镇,到1905年共有六个镇。1907年,清政府决定仿照北洋六镇在全国建立新军36镇,但直到武昌起义前夕,只成立了14个。
民国建立后,1912年9月15日,北洋政府陆军部发布命令,将镇、协、标、营、队改为师、旅、团、营、连。
修改后的编制如下:
此后,各省镇协陆续改编为师旅。
民初北洋政府颁布的陆军师番号共30余个。其中中央番号有20余个,地方陆军师番号有十余个。这些陆军师中,除在清末袁世凯编练的陆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九(原第十三混成协),第二十等师外,新编练有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等师。除上面所列的十四个陆军师,还有一些地方陆军师受袁世凯控制。
袁世凯在获得全国政权后,除新编练陆军师外,还编有十六个混成旅及二个近畿陆军旅,除第十二混成旅是阎锡山的军队外,其余均为北洋军阀嫡系。这些旅连同北洋军阀的十四个师,构成了当时北洋军阀的基本军事力量。
除正规陆军各师旅外,还有近卫军、定武军、安武军、毅军等部队。近卫军系清末按新军制编练的御林军,当时由袁世凯心腹冯国璋率领。仍按旧军制编成的定武军、安武军、毅军等杂项部队,也是由与北洋军阀有渊源的张勋、倪嗣冲、姜桂题等人统率。
如果当年隆裕皇太后和载沣真的杀了袁世凯,北洋军真正能造反吗
如果隆裕太后和再沣真的杀了袁世凯,那可真是死无全尸了!
1908年,慈禧和光绪前后脚死了。光绪留下的一个处女寡妇隆裕太后,一个社交恐惧症的弟弟载沣,还有一个3岁小孩溥仪掌权。清王朝主少国疑,眼看就要完蛋了。
好在,军机处的三驾马车还开得动,一个是爱攒银子的庆王爷,一个是爱花银子的张之洞,还有一个就是掌军权的袁世凯。
严格来说,袁世凯当时已经是军机处大臣,负责外务部工作,北洋六镇虽然大都是袁世凯的旧部,但其实早已被载沣派亲信和亲戚拿走了指挥权。杀掉袁世凯,并不会立刻造成大规模兵变。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当时只有个人依附关系建立起的军队,没有地盘、没有法理支持,可是如果载沣杀了袁世凯,这些人为了继续拿军饷,也不会造反搞兵变。类似的例子参考一下袁崇焕杀毛文龙,亮出圣旨来,没人敢动!
载沣上台后,海军、陆军、财政全部掌握在载涛、载泽几个兄弟手上,杀死袁世凯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但是,载沣并没有杀死袁世凯,主要阻力在两个:一个是隆裕太后,另一个是张之洞。
隆裕太后是简配版的慈禧,虽然性格懦弱,身体畸形,可是思想谋略上一点也不差!
慈禧的托孤,和当年她老公咸丰的托孤如出一辙。咸丰把权利给了肃顺八大臣,同时还要求必须有两宫太后的副署才行。想要双方互相牵制。同样,慈禧的托孤,让满洲清贵和汉族实力派制衡,小皇帝和隆裕太后垂拱而治。如果隆裕太后放任载沣杀死袁世凯,必然导致权利失衡。再加上载沣是溥仪亲爹,隆裕太后将来怎么死,就很容易预见了。
所以,隆裕太后不允许载沣杀袁世凯。这一点在《末代皇帝》上表现十分深刻。
张之洞,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和袁世凯、岑春煊并称的“清末三屠”。岑春煊在丁未政潮中被驱逐,张之洞也调离了湖北新军,成了没牙的老虎。张之洞劝载沣“你杀的了袁世凯,杀不光北洋军!”
张之洞害怕的兵变不可能发生,但让袁世凯的军队变成湖北新军那样的革命党集散地。清王朝才是离死不远了。
试想一下,如果载沣一意孤行杀了袁世凯,夺了袁世凯的军队,强迫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姜桂题等人效忠清廷。最终必然的结果是,北洋军在重压之下与革命党合流,清廷会在接下来的民族起义中灰飞烟灭,所有的满人会被屠杀殆尽。
这一切,载沣自己都清楚!
所以,袁世凯不能杀!
连刺杀他的汪精卫都不能杀!
应了那句话——凡事留一线,事后好见面!
去看看指使清军杀死徐锡麟并且取出内脏炒食的瑞澄,武昌起义中跪地求饶,头都磕破了,最后还是被亲兵抓了送个革命军换一条活路!
背叛瑞澄的那些亲兵,恰恰就是吃掉徐锡麟心肝的那些人!
袁世凯和北洋,是清廷和革命党的缓冲,没有这个缓冲作用的肉垫,清廷会像瑞澄一样摔得粉身碎骨!
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多少部队
北洋军的组建要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说起,1895年,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强军再次被提上了议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了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
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直接接手了武定军,武定军士兵素质参差不齐,袁世凯对武定军全面整编,将老弱病残淘汰了,又从社会上招募了不少年轻力壮的青年,最后组建成了一支人数在四千人的北洋新军,完全是按日,德的军队的要求来进行训练。这既是北洋军的早期雏形,同样也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起点。
在袁世凯组建北洋新军后,北洋新军迅速进行了扩编,从最初的四千人,扩编到了北洋六镇七万多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开始后,革命党人要尽力拉拢袁世凯的原因。北洋新军组建后,对军队科目进行了详细划分,之后还组建了陆军学堂来培养军官,在辛亥革命前北洋新军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东三省。
袁世凯实际控制着北洋新军,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北洋政府对北洋军进行改变,扩编北洋军扩军至12个师、16个混成旅,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国南方,西南各省,短短四年时间,袁世凯的北洋军,兵力已经达到了120万人,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兵力超过半数。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内部群龙无首,北洋军分裂为直系,奉系,皖系三大军阀势力,和众多的小派系。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在袁世凯病逝后,掌控了中央政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兵力约20-30万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装备有大量的先进武器,有11个师、17个混成旅。
直系军阀的首领是吴佩孚,曹锟,孙传芳等人,在1925年时,吴佩孚控制的直系军阀兵力约20万人,孙传芳控制的部队约20万人。奉系军阀的首领是张作霖,张作霖在1924年时,手下直接控制的军队约25万人左右,另外一位奉系军阀首领张宗昌,他在1925年时手下的军队约20余万人。
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三大派系和地方的军阀,几乎都是从北洋军中分裂出来的,要说北洋军最鼎盛的时期,还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这时的北洋军还未产生分裂,兵力约120万人。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战力有多强悍
谢谢!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将‘’北洋常备军‘’扩编为六镇,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首领。1913年袁世凯发动内战,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革命‘’。1915年,他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5月因蔡锷等在云南发难,反对帝制,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先后响应,宣布独立,袁世凯乃被迫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谢谢!
北洋军阀时代奉系军队的编制是怎样的
北洋军阀张作霖是奉天人,因此军阀混战时期,他的部队也被称为奉军。奉军也是北洋军阀里很重要的一个军事集团。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奉军的编制常有调整,并非一成不变。按照各时间段来说,大致可以分三个时期:
一、奉军创立到第一次直奉大战
东北新军始于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之时。到清末时,东北共有两个镇、两个混成协。另外奉天有旧式军队四十余营,后来陆续改变为中、前、左、右、后五路巡防营。张作霖就是中、前两路统领。
辛亥革命时,奉天的二十镇奉调入关,后来在滦州发动起义。奉天都督赵尔巽担心留在奉天的第二混成协不可靠,于是调张作霖到奉天。后来张作霖部被改编为二十四镇(不久改称为二十七师),右路巡防营被改编为二十八师,后路巡防营被改编为骑兵第二旅。
此后张作霖逐步掌控了东北,而东北军队也日益增加。特别是第一次直皖大战以后,奉系控制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察哈尔、热河两特别区,还驻军京津地区。张作霖手下共有5个师(第一、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十六)、23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成为北洋军阀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军事集团。
这一时期奉军的编制基本是参考北洋军的编制,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两个团,混成旅则是下属两到三个团,另配有炮兵等技术兵种。
二、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后到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
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系大败,原有5个师中第一师和第十六师被直系缴械,驻守热河的第二十八师只逃回来一半人马,被缩编为第四旅。第六、第九两个混成旅因为战败被遣散。
此后张作霖将奉军陆续改编为25个混成旅(后扩充为27个混成旅)、5个骑兵旅。原有各师只保留二十七、二十九两个番号,另升李景林为第一师师长。不过各师下属混成旅包括在上述混成旅和骑兵旅之中,比如说李景林的第一师就是下属第二十三、二十四两个混成旅。
因此实际上这一时期奉军以混成旅为基本战术单位,和原来北洋军以师为基本战术单位有了一定的区别。
另外奉军这一时期混成旅的编制各旅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说张学良统帅的第二混成旅下属步兵三个团,骑兵、炮兵各一个团,差不多和北洋军一个师兵力相当。而第六混成旅下属是四个步兵团,第四混成旅下属两个步兵团,第十九混成旅下属步兵两团,骑兵、炮兵各一团,第七混成旅下属步兵三团,第十五混成旅下属步兵两团、炮兵一团,第十四混成旅有步兵两团、骑兵一团,第十一混成旅则只有步兵一团,骑兵一团。
我们可以看到,奉军的编制其实混乱,所以这一时期也有人以团为单位计算奉军实力,一共是步兵60个团,骑兵24个团,炮兵4个团。
三、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
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奉系获胜告终,此后奉军大举入关,收编了不少直系败军,实力也是大为增强。张作霖随即对部队进行了重新编制,确立了甲种步兵师、乙种步兵师、骑兵师、骑兵独立旅几个编制:
甲种步兵师下辖两个旅,每旅三团,另有骑兵一连,辎重兵一营。
甲种步兵师下辖两个旅,每旅二团,另有骑兵一连,山炮一连、工兵一连、辎重兵一营。
骑兵师下辖骑兵二旅,每旅二团,骑炮兵一连。
骑兵独立旅下辖二团,骑炮兵一连。
此外奉军还有未改编的混成旅若干,下属两到三团不等。
不过实际上这个编制也只是理论编制而已。奉军各部按照亲疏不同,实际编制还是差距很大。因此这个编制也就是做个参考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