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历史发展的简介_孟加拉_孟加拉国_巴基斯坦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孟加拉语:GônôprôjatôntriBangladesh,英语:People'sRepublicOfBangladesh),简称孟加拉国,南亚国家,位于孟加拉湾之北,东南山区一小部分与缅甸为邻,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连,并在北方边境尚有大量飞地,全国总面积为147570平方公里。

孟加拉国

2015年6月,印孟两国达成新的边界协议,孟加拉获得111块共计170平方公里的飞地,飞地范围内的居民已自由选择国籍。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区的最早居民是亚澳人。1757年,孟加拉国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印巴分治后,归属巴基斯坦,被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

孟加拉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沿海属于季风型热带草原气候。河道纵横密布,河运发达,雨季极易泛滥,常出现热带飓风。矿藏有天然气、煤、钛、锆等,黄麻是孟加拉国主要的经济来源。

孟加拉国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人口大国及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在中国典籍中,孟加拉在《后汉书》作“磐启国”;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中称为“鹏茄罗”,国都“茶那咭”;元汪大渊著《岛夷志略》作“朋加剌”;明马欢著《瀛涯胜览》作“榜葛剌”。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区的最早居民是亚澳人,尔后有使用藏缅语族的蒙古种人从东北部进来,再后又有与达罗毗荼人混血的雅利安人迁入,这几部分人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今天的孟加拉人。孟加拉地区人民早期多信奉佛教、印度教。

印度古代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梵语文献往世书都曾提名文加或孟加三角洲王。公元前4世纪成为印度孔雀王朝的领土,佛教开始传入孟加拉。

公元4世纪,孟加拉成为笈多王朝的领土。

9世纪孟加拉国已有统一的封建国家。

12世纪末成为德里苏丹国领土。

13世纪受外来影响改信伊斯兰教,1338年建立了孟加拉苏丹国,定都于达卡。

16世纪时,该地区已经发展成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

1576年孟加拉苏丹国被莫卧儿帝国吞并,1757年起遭受英国殖民统治,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04年孟加拉地区曾被英国殖民政府分割成东西两部,后来复合。

1947年印巴分治时,孟加拉地区被再次分割:西孟加拉地区归印度(今西孟加拉邦),东孟加拉地区(后改名称东巴基斯坦)则根据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归巴基斯坦。但是,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终于使相距约2000千米的东、西巴基斯坦内部矛盾走向不可调和。

尽管从60年代起中央政府为解决两翼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了若干努力,但效果甚微,东翼落后的局面未能扭转。

1966年3月,人民联盟领导人谢赫·穆吉布·拉赫曼(1920~1975)提出著名的“六点方案”,主张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除负责国防和外交外,应把其他权力移交给地方政府。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举行议会选举,人民联盟在中央和东巴省立法机构均获得多数席位。然而,直到1971年3月各主要政党未能就国家宪法体制和政府机构组成问题达成协议。同时,东巴各阶层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抗议集会和示威游行。3月25日,各政党会谈破裂,形势急转直下。当晚军队采取镇压行动,逮捕拉赫曼。东巴人民立即以普遍的起义作为回答,从此开始长达9个月的内战。

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4月于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印度以战争手段支持孟加拉国独立以牵制巴基斯坦。11月21日,印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

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释放了被以“叛国罪”逮捕的东巴人民联盟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此人就任孟加拉国首任总统。

2013年4月24日,阿卜杜勒·哈米德当选总统。

2015年6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孟加拉期间,两国签署了一项历史性的领土互换协议,以解决两国68年来的边界纠纷。印度将把孟加拉国境内总面积为1.7万公顷的111块飞地交给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将把在印度境内的总面积为7000公顷的51块飞地交换给印度。这些土地均位于印孟边境地区。同时,两国还划定了长6.1公里的以前未划定的边界线。

按照两国签署的协议,交换飞地后,在规定时间段内,飞地上愿意迁往祖籍国或国籍国的居民可以作出自由选择。同时,两国将采取措施确保那些愿意留下来的人能享受到作为公民的合法权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