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柏举之战(柏举之战:为何吴国能以弱胜强,将楚国几乎灭亡)_楚国_吴国_晋国

春秋时期的吴国,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吴王阖闾战胜楚国,几乎将楚国灭亡。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国相伍子胥,太尉孙武这样的豪华名将的组合下,开始了对楚国的全面进攻。吴军以三万兵力大败楚军二十万,并攻入了楚国都城郢。然而为何春秋时期唯一能与晋国对抗的楚国却被吴国以三万兵力打败,这场吴楚争霸的背后是否有中原大国暗中支持吴国,被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的柏举之战吴军是怎样以少胜多的呢?

从公元前584开始,晋国开始实行巫臣之计,扶植吴国以对抗日益强大的楚国,在老牌强国晋国的援助下,吴国的发展速度堪称惊人,并开始频繁的侵扰楚国东部,很快就成为了楚国最重要的对手。从公元前570年楚国第一次进攻吴国开始到公元前546年,楚国多次进攻吴国,水军也在这几十年的战争中出现,并在549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在这几十年的吴楚战争中,吴国元气大伤,就连吴王都战死过一位,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吴国再也没有侵扰楚国边境,但这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吴楚争霸形势图。

在伍子胥逃离楚国来到吴国,并帮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吴王阖闾立刻采用了伍子胥的十二字方针:“立城郭,设守备,守仓廪,治兵库。”用《孙子兵法》里的话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公元前512年冬季,吴王阖闾在占领了钟吾国与徐国后,将战略目标对准了楚国,吴国将军队分为三部分,采取车轮战,轮番侵扰楚国边境,当楚军一出动,吴军就立即撤退,楚军一撤退,第二队吴军士兵又去前往骚扰楚国边境,将楚军折腾得团团转,战场节奏从此一直被吴军所掌握。

与吴王阖闾得励精图治相比,楚国却面临着内忧外患,带领楚军打败吴军的大臣郤宛被费无极陷害自杀,郤宛在楚国声望很高,他的死令楚国百姓民愤激昂,虽然在压力下楚国被迫处死了费无极,但楚国民众对新上任的楚昭王却失去了信任感,而楚国外部还要面临吴军的频繁骚扰。

公元前511年,吴国开始实行“伍子胥计划”,并以偏师占领了楚国的夷、潜、六三地。楚国从令尹子常上任开始楚国的内政就存在很多问题,子常听从其祖父子囊的遗言,将楚国的防御重点放在了首都郢,这就导致了楚国边境上的兵力不足,而边境士兵不仅要防止吴军从东线进攻,还要防止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国从北方南下。楚国防御吴国的策略是在东线筑城,但并没有大量军队驻守,一旦遇袭就要长途奔袭从郢都派军救援,伍子胥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在准备进攻楚国前,伍子胥的计划就是不断袭扰,以达到拖垮楚军主力的目的。

PS:巫臣之计是指巫臣因慕夏姬之美,而用计携夏姬出奔晋,辅佐晋景公。他建议晋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后闻知宗族为子反、子重所杀,于是为晋国献“联吴疲楚”之计,后又亲自到吴国,教吴国人如何驾驶战车。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也使吴国从此走向争霸的舞台。

唐国与蔡国都是楚国的附属国,有一次,蔡昭侯去楚国访问,就送给楚昭王一件裘衣和玉佩,楚国的令尹子常知道后就向蔡昭侯要相同的礼物,蔡昭侯坚决不给,子常大怒,找了个理由就将蔡昭侯扣押在楚国。唐成公后来也去楚国访问,送给楚昭王一匹好马,子常照例让唐成公也送他一匹,唐成公不肯,也被子常扣押起来。后来,蔡国人和唐国人暗地里送给子常相同的礼物,这才使两位国君得以释放,但因此,蔡昭侯与唐成公对子常恨之入骨。

蔡昭侯在回国途中,经过汉水时对河神发誓,再也不会去楚国朝见,同时,蔡昭侯离开了楚国阵营,投奔到了晋国的怀抱里,并将自己的儿子姬元作为人质送到晋国,请求晋国发兵讨伐楚国。晋国的晋定公因此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史称“召陵大会”,包括周王室、晋、齐、鲁、宋等十八个国家会盟,会议主题就是讨伐楚国。“召陵会盟”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次会盟,但雷声大,雨点却很小。晋国大夫荀寅想趁机捞一把,蔡昭侯本就因为子常向他索要钱财才投奔晋国,现在晋国大夫也要求他行贿,蔡昭侯十分生气,就拒绝了荀寅的要求。荀寅是晋国大夫,没得到好处便极力反对征讨楚国,他的反对理由有两点:晋国与楚国有弥耳之约,如果晋国进攻楚国就是破坏了协议,那么晋国就会得到不好的名声。晋国在近四十年来,与楚国作战并没有占据上风。

其实就算荀寅不干涉,晋国的其他官员也不同意出兵楚国,因为晋国虽然仍是中原盟主,但实力一天不如一天,地位已经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如果攻楚失败,那晋国就完蛋了,所以没人想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楚。

蔡国虽然是小国,可是身为一国之君的蔡昭侯却咽不下这口气,所以蔡昭侯就打算进攻楚国的附属沈国。蔡国虽然军事实力不行,但是沈国比起蔡国更弱,公元前506年夏,蔡国军队突袭沈国,很快就吞并了沈国,并处死了沈国的国君。

楚昭王画像。

楚昭王得知蔡国吞并了沈国,大怒,并在同年秋天大举出兵进攻蔡国,很快就包围了蔡国的都城。蔡昭侯在绝望之时见到了伍子胥,伍子胥以行人的身份偷偷潜入蔡国会见蔡昭侯,表示只要蔡国与吴国联手,那么吴国就进攻楚国。吴国的拉拢,对于蔡昭侯来说可谓是天上掉馅饼,哪里有拒绝的道理。蔡昭侯欣然同意,还让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跟随伍子胥回到吴国作为人质。在伍子胥前往蔡国的同时,吴国的另一位使者也前往唐国并拉拢到了唐成公加入到反楚同盟中来。而楚国集中兵力进攻蔡国,主力都集中在北线,显然没有料到吴国会趁此进攻,吴王阖闾亲自担任统帅,以伍子胥、孙武、伯嚭、夫概为将,乘船沿淮河逆流而上,悄悄进入蔡国境内,然后弃船登陆,取道豫章,向西挺进。就这样,春秋末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此拉开帷幕,而这场战争也彻底改变了楚国的命运。

吴楚柏举之战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公元前506年,吴国借楚国攻击蔡国为由,开始攻击楚国。吴、蔡、唐三国联军,沿淮水西进。吴军登陆,改变行军路线向南进攻,穿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道关卡,一直进军到汉水东岸。楚国令尹子常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吴军假败,退到柏举。吴、楚双方在柏举决战,楚军大败。吴军追击楚军,采取孙武的“半渡而击之”,五战五捷。吴军攻进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亡云中。

蔡国的参战可以说是吴国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蔡国牵制住了大量的楚军,在吴军登陆淮河南岸的时候,楚军已经在蔡国作战了三个月,季节也由秋季进入到冬季。天气严寒,再加上已经作战三个月,楚军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下降,而吴军则一直养精蓄锐,士气高昂。其次,蔡国投靠吴国后,蔡国就成为了吴国的后方补给站,对于长途奔袭的吴军来说,没有可靠的补给是很难长久作战的。

蔡国与唐国的地理位置。

蔡国的都城位于淮河北岸,而吴军在淮河南岸登陆,与此同时,位于淮河西南的唐国也起兵响应。在这种情况下,前线的楚军形势一下子就恶化了。如果楚国不抓紧时间撤退,吴军与唐军就将切断楚军的退路,那么楚军主力就有可能被吴军一口气消灭掉。对于吴军的突然到来,楚国人感到非常惊讶,慌忙撤退到了汉水西岸,并沿汉水构筑防线。

吴军的出现使蔡国解除了安危,随后,蔡国与唐国的军队在与吴军会合后,三国联军挺进到汉水东岸,与楚军隔江对峙。吴军的千里大跃进确实出乎楚国人的意料,楚军的统帅是平庸的子常,但统帅无能不代表将领无能,楚国此时最优秀的战略专家沈尹戌就在楚军前线,他详细分析了吴楚两军的分布情况,并找到了吴军最致命的弱点。沈尹戌认为,吴军之所以敢大胆深入楚国腹地,一是凭借水师的便捷,一旦打不赢就可以立即从淮河撤退。二是就是吴军有蔡国这个补给基地。但如果派出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奔袭停留在淮河南岸的吴军水师后,再控制住几个关键隘口,那么吴军的退路就会被切断,同时还会失去补给线,那么没有补给且深入腹地的吴军就会成为楚军的瓮中之鳖。

沈尹戌就建议子常沿汉水布置防线,不可过江决战,全力--吴军渡河即可,而沈尹戌则前往方城山,率领驻扎在方城山外的全部兵力,摧毁停留在淮河上的吴军水师,然后在控制住大隧、直辕、冥阨三个隘口,切断吴军的退路。之后,再由子常率军渡过汉水,向吴军正面发起进攻,沈尹戌则率军从侧翼进攻。

沈尹戌不愧是楚军最有谋略的将领,一旦这个计划成功,那么冒着巨大风险在千里之外的楚国腹地作战的吴军,将面临惨败的结局。

对于远道而来的吴军而言,在汉水与楚军对峙是十分不利的。《孙子兵法》曾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九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武非常清楚这一点,在敌国作战,打持久战对进攻一方是非常不利的,孙武主张速战速决,但楚国人依托汉水天险,只守不攻,而吴军兵力不及楚军,贸然渡河进攻只会导致更坏的结局。

楚国令尹子常画像。

但似乎老天更加眷顾吴国这一边,关键时刻,楚军统帅子常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楚国的战车套有皮革,吴国的战车只是纯木制作,蒙上皮革的战车虽然豪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怕水,可老天却偏偏下起了冬雨。子常手下有一个将领叫武城黑,他害怕持续下雨让战车作战不利,就建议子常速战速决,当然,武城黑的说法看似有道理,但眼光太狭窄,只注意到了武器层面,却没有关心整个战局。

如果说武城黑的建议没有打动子常,那么另一个人的想法使子常改变了沈尹戌的作战计划。子常的亲信、大夫史皇对子常说:“现在楚国人都不喜欢您,而喜欢左司马沈尹戌。如果左司马在淮河打败了吴国水师并占据隘口后,那么沈尹戌就会成为战争的唯一英雄。所以,大人您一定要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否则令尹这个位置恐怕就保不住了。”

不得不说,统帅的谋略一旦低于手下将领,那么战争几乎就无法胜利。子常听了史皇的话后,觉得有道理,就擅自更改了沈尹戌的作战计划,大批的楚军开始渡河进攻吴军。

“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尉缭子。

《孙子兵法》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楚军的进攻正中了吴王阖闾的下怀,为了诱敌深入,吴军假装不敌,将楚军引诱到对吴军有利的战场。子常还以为吴军胆怯,命令楚军全力追击,吴军一口气从汉水撤到大别山附近的柏举。在撤退过程中,吴军先后三次假装与楚军交战,但三次都故意输给了楚军。子常虽说平庸,但能做到令尹这个位置的人也不是智障者,吴军三战三败令子常感到怀疑,正当子常想要撤回汉水的时候,大夫史皇又站了出来。史皇对子常说:“国家安定时,您追求权力。国家有难时,您却要逃跑,这次战争因您而起,这正是将功赎罪的大好机会啊。”听完史皇的一番话,子常又掉转马头,进军柏举,准备与吴军决战。

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柏举之战爆发。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建议阖闾集中兵力进攻子常的部队,一旦子常的部队逃跑,到时再进攻楚军主力一定可以大获全胜。阖闾否决了这个方案,但夫概却擅自率领麾下五千兵马猛扑子常的部队。子常这个人的名声不太好,将士们也都不愿意为他战死,双方一交锋,楚军便士气低落,而吴军则士气高昂。楚军很快便涣散了,被夫概打得落花流水。

阖闾见夫概已经进攻并且旗开得胜,马上下令全军进攻。伍子胥、孙武和伯嚭等人各自率领麾下部队向混乱得楚军阵营发起总攻,楚军防线顿时全面崩溃。贪生怕死得楚军总司令子常一见大势不好,扭头便逃,但没有敢回到郢都,而是逃到郑国去了。而怂恿子常进攻的大夫史皇,麾下的车兵全军覆没,本人则战死了。

楚国的两位主将,一个逃跑,一个阵亡。楚军整个军队就混乱了,没命地向后逃跑,吴军也一直追击,一直到了清发河。楚军正在渡河,吴王阖闾想要一鼓作气将楚军消灭在河流东岸,但阖闾的弟弟劝阻阖闾不要这么做,他对阖闾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呢?如果我们此时进攻,那么楚军背水一战,我们一定会战败。现在楚国人正忙着渡河,不如先让一部分人渡河,然后我们在进攻,这样楚军士兵的心思就完全放在逃跑上,没有精力反抗了。

吴军放慢了脚步,楚军则争相恐后的渡河,当一般人渡过清发河后,吴军才发起进攻,留在东岸的楚军士兵不是被俘就是被杀。吴军渡过清发河后继续进攻,剩余的楚军刚刚安营扎寨,吴军的兵马就杀到了,楚军如惊弓之鸟,慌乱而逃。精疲力尽的楚军连逃跑速度都慢了下来,很快就在雍噬河边被吴军追上,双方再次大战,楚军再度大败。

吴军五战五胜,楚军的主力几乎被消灭殆尽,而吴军已经逼进到了楚国的都城郢城。自令尹子庚开始,楚国的都城郢就是防御吴国的重要手段,但楚军的大部分主力已经被吴军消灭,此时空有坚固的城墙,却没有守城的士兵。楚军溃败的速度令人难以想象,从柏举之战开始到吴军兵临郢都,吴军仅仅用了九天时间,九天时间就从大别山横扫楚国腹地,兵临郢都城下。

攻破郢城时吴国疆域。

然而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先前偷袭吴军后方的沈尹戌在听说子常贸然出击,吴军占领郢城的消息后,立刻挥师南下,企图夺回郢城。当沈尹戌率军挺进到雍噬河时,与吴军遭遇,吴军因横扫楚国,产生了轻敌想法,便被冷静沉着的沈尹戌打败,沈尹戌自己也受了重伤。虽说沈尹戌取得了一次胜利,但是都城沦陷、君王逃跑和主将重伤等因素,使楚军士气非常低落,即便沈尹戌坚持战斗,但已无法扭转败局,在与吴军交手三次后,楚军被迫撤退。

沈尹戌可以说是楚国平王与昭王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可惜楚国大权旁落,使得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伍子胥在经历父兄被杀十六年后,终于得以报仇雪恨。

柏举之战是春秋时期第一次攻破大国都城的作战。吴军疲敌、误敌的战略,是吴国战胜的基础。出其不意、远程奔袭、先发制人和穷追猛打,是战胜楚军的主要原因。此战是中国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吴国使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元气大伤,而吴国声威大振,为接下来吴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