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作为三国最为臭名昭著的投机者,他的结局如何_蜀汉_魏国_司马懿

孟达作为三国最为臭名昭著的“投机者”,他的结局如何。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害关羽之命,背蜀投魏,搅浑三国局势的“墙头草”孟达下场有多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孟达,司马懿

驻守于新城的魏国将领是平阳亭侯孟达,他本是益州牧刘璋麾下的爱将,后续汉末军阀强人刘备入驻益州,孟达见刘璋大势已去,便率部归降刘备,成为刘备的部将。

建安二十四年,蜀主刘备派遣孟达率部攻打房陵城,结果房陵城内发生兵败,太守蒯祺在兵变中被杀,这就使得孟达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房陵城。

《三国志》: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孟达拿下房陵城之后,便又开始举兵攻打上庸城,而蜀主刘备深知上庸城城高墙厚,恐怕很难攻破,便派遣刘封领兵前去驰援,不久,二人合兵一处,向上庸城发起了攻势,最终上庸城被顺利攻下。

而与此同时,就在孟达和刘封在上庸城进行休整之时,蜀军第一虎将关羽却遭遇到了东吴军队和曹魏军队的前后夹击,局面十分危急,为此,关羽派出兵士前往上庸,向孟达进行求援,但是孟达却以上庸之地刚刚归附而人心不稳为借口拒绝出兵救援,使得蜀军第一虎将关羽最终兵败身死。

关羽兵败身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成都,令蜀主刘备十分悲愤,要治孟达的罪,孟达为此十分惶恐,为了免遭刘备的责罚,孟达只能够率领麾下人马背蜀投魏,投入曹魏政权的怀抱。

《三国志》: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当时,曹魏皇帝曹丕见孟达率众来归,大喜,当即下旨,将其委以重任,封为新城太守,并封侯为平阳亭侯。

公元226年,魏主曹丕病逝,随后与孟达关系不错的桓阶、夏侯尚二人也先后病逝,这就使得魏国朝堂之上看不惯孟达的魏国重臣们趁机向孟达发难,使得孟达在魏国的处境十分的被动。

于是乎,孟达再一次化身“墙头草”,派出密使去往成都,联系蜀汉丞相诸葛亮,表示自己率部返归蜀汉。

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向来厌恶孟达反复投机的行径,因此他便趁机大做文章,他一方面派人回信表示蜀汉不计前嫌愿意接受孟达的归降,另一方面诸葛亮派遣自己的部下郭模假装投降,然后故意将孟达暗中联络诸葛亮之事透漏给与孟达素来不合的魏国大臣们,魏国大臣们获悉此事后,当即将这个事情上报给了魏明帝。

《魏略》:(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而年轻的魏明帝觉得这个事情很是棘手,处理不好将会出大问题,于是乎,就派遣老臣司马懿来全权处理这件事情。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是三国时代比肩诸葛亮的存在,那么由他全权处理孟达反叛之事后,这位昔日害关羽之命,背蜀投魏,搅浑三国局势的“墙头草”孟达下场到底有多惨呢?

当时,孟达隐约察觉到曹魏皇帝已经对自己起疑心了,于是便想要提前起事,而司马懿获悉孟达要提前起事的消息后,当即写信对孟达进行了宽慰,在信中,司马懿这样写道:孟达将军,昔日你离开刘备,归顺于朝廷,朝廷因而对你委以重任,让你担任要职,这是普天之下都知道的事情。

而蜀人因你归顺朝廷之事,对你怨恨已久,在加上蜀汉丞相诸葛亮早就想离间你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现如今,郭模告发你想要举兵起事,判魏投蜀,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在我看来,诸葛亮不可能将这个事情轻易的泄露出来。

“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

孟达看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自以为是地以为朝廷对自己还是十分信任,因此便暂缓了起事的时间,准备以此和诸葛亮讨价还价,谋取更多的利益。

而司马懿这边,见暂时稳定住了孟达,便开始暗自调兵遣将,集结重兵,日夜兼程去往新城,讨伐孟达。

而孟达却全然不知,还在写信和蜀汉丞相诸葛亮讨价还价,等到下属报告,说司马懿领魏军主力已经兵临新城之后,孟达这个时候才惊呼自己上了司马懿这个老狐狸的当了。

孟达见司马懿率强兵来袭,深知自己不是对手,便一面加固城防,依托防御工事抵御魏军进攻,另一面则是派遣下属去往蜀汉和东吴求援。

而孟达的这一系列操作早在老狐狸司马懿的算计之中,作出应对,司马懿一面派遣魏军兵分八路攻城,给孟达一点喘息的机会都不给,另一面司马懿派遣部将分别去往安桥、木兰塞设伏,将蜀汉和东吴的援军打退,使得孟达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司马懿把蜀汉和东吴的援军打退后, 便开始全力攻城,就这样,司马懿亲率魏军连攻新城16天之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见大势已去,不想做孟达的陪葬者,便打开城门,放魏军入城。

而在太守府内的孟达获悉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入城后,愤怒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束手就擒,被魏军擒获。

孟达被魏军擒获后,司马懿根本不听孟达的辩解,当即命刀斧手将其就地斩首,然后再将其头颅送往京师,交由魏国皇帝曹叡进行处置,而魏国皇帝曹叡则是将孟达的头颅在朝中进行展示,以此来震慑那些有谋逆之心的魏国臣子们。

孟达,可谓是搅浑三国局势的“墙头草”,“搅屎棍”,他为了利益和权势,一反刘璋,二反刘备,三反曹魏,可谓是三国时期最为臭名昭著的“投机者”,常言道,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即使孟达再过狡诈和投机,他最终还是落了一个众叛亲离,身死人手,传首于京师,受尽天下人唾弃的结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