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怎么死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后半句更道出三国结局,却鲜少人知)_刘备_司马懿_卧龙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郭嘉 刘备 司马懿 卧龙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人才辈出。若说枭雄,世人率先想到的便是曹操。若论谋士,诸葛亮必是榜上有名。在民间,更流传着一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经典评语。

郭嘉,曹操早期的谋士,为其一统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说来也巧,郭嘉去世之年,正是诸葛亮出山之际,因而民间便有了这句流传至今的话。

多年来,无数人争论这二人之间的谋略高低,但鲜少人知的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还有下半句,不仅涉及到另一位知名权臣,更道破三国归晋的关键。

说起郭嘉,他的生平往事同样令人惊艳。郭嘉少年时,已颇富远见,因预感到即将天下大乱,二十岁后便隐居山林,暗中结交豪杰。

后来北行投靠袁绍,却察觉此人难成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赋闲多年。直到曹操器重的一位谋士去世,经荀彧引荐,方才得遇明主,大展宏图。

曹操与郭嘉初见时,对彼此都十分满意,一个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另一个则说:“真吾主也。”

在郭嘉的辅佐下,曹操时常获取胜利。

公元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正当曹操担忧自己尚不具备与之相抗的能力时,郭嘉顺势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说,不仅振奋全军斗志,更为曹操拟定了周全详细的计划。

第二年,刘备被吕布攻破,依附曹操。有人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郭嘉却从天下安危与声望等角度持有反对意见,并建议曹操软禁刘备,然而曹操并未放在心上,致使刘备寻机逃脱,悔之晚矣。

同年九月,曹操攻打吕布,两军久战,士气衰竭,曹操正欲放弃时,郭嘉却鼓励曹操急攻猛进,只因“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果不其然,没多久吕布便被擒杀。

此后,郭嘉更是屡立奇功。

先是帮助曹操大破刘备,俘虏亲眷,生擒关羽。再是于官渡之战时,面对蠢蠢欲动的孙策,淡定自若的判断出孙策必遭刺杀,使得军心安定。随后,出谋划策,彻底粉碎袁绍残余势力,最终一统北方。

可惜天妒英才,公元207年,日夜急行操劳过度的郭嘉,最终在气候恶劣水土不服的影响下,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而同年,隐居多年的诸葛亮在刘备的诚挚邀请下,带着“三分天下”的《隆中对》顺利出山。此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后白帝托孤,尽心竭力,一篇《出师表》

更力保自身死后蜀汉屹立多年。纵观诸葛亮一生,完完全全担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盛赞。

冢虎,即指司马懿。众所周知,诸葛亮此生大敌,正是司马懿。这句话也暗指二人之间的争锋相对,你来我往。

司马懿此人不仅善谋奇策,更懂隐忍守拙。

当年关羽樊城之战,所向披靡,无不畏惧,唯有司马懿一语道出制敌良策:“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最终借东吴之手,保住樊城,杀死关羽,破除联盟。

后来诸葛亮北伐,也正因有司马懿的据守城池,方才令其功亏一篑,与此同时,更在知晓诸葛亮事必躬亲所食甚少的近况时,得出“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的结论。确也如此,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此后,司马懿辅佐曹丕登上帝位,备受信任与重用,而后成为托孤重臣,一面尽职尽责,一面韬光养晦,最终政变夺权架空魏室,致使三国归晋,结束纷争。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早已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为“狼顾之相”,并提醒曹丕多加提防。可惜曹丕仍与之交好,而司马懿更是勤于职守,最终打消曹操顾虑。也正因为司马懿的善谋能忍,方才成就往后大业。

虽说这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卧龙若出,必兴冢虎”,多有调侃之意,但亦能从中看出三国斗争之精彩纷呈。无数能人志士此起彼伏,纷纷登场,不论是为国为家还是为君为民,都令人感慨万千。

每读三国之事,总是热血沸腾,酣畅淋漓。或许这也是三国纷争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吧。叹往昔,知今时,既得共鸣,亦享太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