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宫墙之内,乾隆帝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来陛见的官员,有时他面有喜色,有时又陷入深思,然后稍作停留便执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而简简单单的这一动作主掌了大量官员的宦海浮沉 ,因此这历史上的一幕便是乾隆的“引见制度”。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完美主义者的心病,让乾隆做什么事都追求毫无缺憾。无论治国理政,还是收藏文玩,他都想要天下第一,因此,对于整体官员队伍的形象,乾隆确实也曾下过一番功夫,亲自组织面试、考核,写下那些感性的模棱两可的评价。
其实引见制度来源已久,从汉宣帝时期便已经出现,如刺史一类高级官员的使用是要经过皇帝看一看的。如张敞在拟提任冀州刺史时,即先经汉宣帝引见。但是此后这项事务并未继承下来,直到宋朝偶尔会出现这一情况。如宋太宗时期“太宗选用庶僚 皆得引对。”感觉好的可以迅速获得提升,“考其履历,审其进止”。朱元璋也曾经把印象很好的粮长小官提升为县官,有的还升为九卿。
但是这些历史上的引见相对还不规范,直到雍正时期全面推进引进制度,即重要岗位的文武官员在任用上必须经过皇帝的面试然后打分,合格后再由吏部统筹任免。
雍正在这项工作上耗了大量精力,并写下大量批语。本文今日姑且从乾隆面试来写一下,以佐证清代引见制度的有趣性。
以貌取人注重颜值,评语感性。
在选拔官吏时,乾隆延续了雍正选官的风格,主要还是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的观感,常以自己所谓的面相术和以往评判人的经验选拔官员,并随手批注在引见的“履历片”上。
在看了江西某官员后,乾隆写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将风。”陕西人宋攀隆:“老实人,汉仗,去得。”有的官员还被他形容成:“碎相貌卑微、小材料。”在其点评的字眼中,多见“似”或“似好”,在语气上有不确定的成分。
此外他也喜欢用地域性词汇区别判断,如当涂官员被拟提升为大名府知府,乾隆看后认为:“明而不浮 将来有出息,不似江南人 似山东人。”显然这个评价不低。
在选拔武官时,乾隆更在意对方的身高、体重,以此决定能否被使用。在看了韩良乡后,乾隆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由于不托底,只好这样批注:“总兵中不多见的,在谭行义何勉之间,将来可用提督,须慢些更好。”
查郎阿在面试时,乾隆看后给出“中上,人有福相,识字”这一模糊评价。有的被乾隆看过后,觉得面相不好,人样子也不好,便被草率下结论说:“中平,无甚出息,只可参将而已。” 有些官员不懂礼数,乾隆看了非常反感,在看了甘肃后营守备后很不满意,“中平糊涂,不晓事,引见时低着头,全不懂”这的评价让此人彻底画上仕途终止符号。
此外也有这样情况,一开始印象不怎么样,等再次见到时又是另一种好的评价。比如江西南安知府一开始被乾隆看后评价为“人甚似不及,不然,大诈之人。发旨总肉着不听,似自立自宰之像,胖大方正,像似不妥。”乾隆五年时吏部将他调任盐务,不久乾隆看后又改变看法,认为“老实忠厚而亦清勤,颇称此任。”
有时乾隆也对当朝重要人物“面试”。在看了一个姓钱的官员时这样说:“貌似富德傅魁之间,人似有为,爽快,若不用巧,大有出息,再看。”乾隆十三年十月见陕西守备:“出力,好人,平常,像回子巴得明,人鬼些,小材料,不识字,中下。”后来,随着经验积累,乾隆逐渐也看内在特质,而不仅仅是看颜值,有时甚至以识不识字,或是文化程度高低来评判,比如“少识字、中上”和“人平常、相貌好,识字,看下文书”“糊涂人,胆量似好,不识字,中下”等评判。 此外,当时能够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很少,这些都能在面试中加分,“此人似可,满洲话尚好”。
乾隆早年风度较好,收获许多“宽仁”的美名,对于督抚们推荐的大员,即使看了不满意,也都留有情面,加以使用。如在看了补授陕西略阳营守备时说:“麻子,人甚平常,怡亲王说好,似夯出力之人,中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雍正评奖很好的官员,乾隆看后却觉得不怎么样。比如雍正认为顺德府知府“人着实历练老成 人似大有良心,人像朱都统,将来可大用者。”
乾隆在登基的第四年时召见这位知府却说:“中平老苍人,目光灼灼,大似甘国壁,人亦似之,非大材矣。”不久将他调往安徽庐州知府,显然这样安排不是重用。
当然这对父子也有相同的面试评价,如四川一位道台,雍正看后写道:“人甚聪明平和,像彭维新,器度小,不真诚人也。”乾隆日后也召见他,觉得确实一般,最终给他安排了一个太仆寺少卿的闲差。还有一位叫沈起元的被雍正评价为“人信不得的,人过于聪明,不实在,有心横于中,不纯,非成人者。”乾隆登基后也召见他,认为“像汉军,着实苍练人,不患无才,但患不实 两眼不正气。”由此导致这位官员,仕途始终未能再进一步,这些都与这次面试打分过低有关。
乾隆以貌取官,有时自己也会发现这其中的局限,如曾对一个副将很满意,觉得他“人明白,去得,很少识字,中等人”。过了几年再次引见时,竟觉得非常不满意,说:“粗夯无能,竟不满意,引见时未细看,错了。”这样的例子还不是一个。总体看来,乾隆的眼里很少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的人才,这与其天生的尊己卑人的优越感有关。毋庸置疑的是,在给庞大的官僚队伍面试时,这种“以貌取人注重颜值”的方式显然缺乏合理的根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