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 、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他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接下来66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起战国名将,很多人会想起白起、王翦、李牧、孙膑等人,而吴起总会给人差一筹的感觉。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吴起在政治上的成就太高,楚国变法不弱于李悝和商鞅;
二是《史记》对于吴起战事的记载并不出彩,尽管他与孙武并列一传。
其实,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不弱于白起等人,一生大小战役76场,其中64场大胜,其余12场战平。
《吴子兵法》有记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最经典的战役要数阴晋之战,统帅5万魏军击溃50万秦军,吴起因此一战封神。
春秋初期,秦魏边境上有一块肥沃之地,这里不仅物产丰富,还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河东地区的咽喉要地,它便是“河西地区”。
晋分三家后,因为与赵、韩结盟的缘故,魏国只得向河西扩张。而秦国要想东进中原与六国争霸,同样要夺得河西地区。
因此,秦魏两国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吴起就在这个时候来到魏国,统帅魏军无数次击败秦军,甚至差一点把秦国灭亡。
公元前409年,吴起初到魏国,就被魏文侯任命为主将,率军攻打秦国。
短短两年时间,先后夺下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五城,长躯直入至郑。
《史记》有记载,“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自此,魏国完全占据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吴起担任第一任郡守。
至于秦国,则只能退守洛水,被迫重建防御工事,在与魏国的对峙中,处于绝对劣势。
秦国自然不甘心失败,曾经组织军队多次反扑,却总被吴起击退,从未一次成功。
坐镇西河郡期间,吴起一边防备秦国和韩国,一边改革魏国军事,创建了闻名天下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装备非常精良,士兵戴头盔、披铠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剑、背负强弩和50支箭,以及三天的口粮。
体能方面的要求也相当苛刻,半天时间能急行军100里,然后迅速投入战斗。
《荀子议兵篇》有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三年时间过去了,魏武卒训练有素,虽然从未参加过战斗,但看上去很不错。
秦惠公知道不能再拖,否则等到魏国彻底掌控河西之地后,秦国的机会就更加渺茫。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倾全国之力,集结50万秦军,向河西的阴晋城发起进攻。
按当时秦国情况来说,这50万人差不多是秦国所有的成年男子,这场战争给人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
当数不尽的秦军出现在阴晋城外时,局势顿时紧张。
可是城里的吴起并不担心,因为他手握两张王牌,一是阴晋城经过数年修缮,已经非常牢固,易守难攻;
一是有五万“魏武卒”,这些都是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魏武侯担心吴起兵力太少,又派出500战车和3000骑兵支援。
战争开始之前,为了激励从未上过战场的士兵,吴起对三军发出命令:如果车兵不能缴获战车,骑兵不能俘获战马,步兵不能抓获步兵,就算最后赢得胜利,你们都不算有功。
第二天清早,吴起率领装备精良的魏武卒主动冲向秦国阵营,秦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大多数都是装备简单的农民。
秦军阵营被魏武卒反复冲杀多次,虽然秦人悍勇善终,但是装备差别太大,仅仅几个时辰,50万秦军就大败而逃,吴起赢得了胜利。
《吴子兵法》有记载,“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
战败回国的秦惠公郁郁寡欢,两年后病逝,留下年仅两岁的儿子继位秦君,这便是秦出公。
然而两年之后,秦国发生政变,四岁的秦出公被杀,秦献公成为新一任秦君。
此时是秦国最虚弱的时候,如果魏武侯坚持继续西征,秦国完全会被灭亡,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有一件事很奇怪,阴晋之战没有出现在《史记》中,只在《吴子兵法》有记载,这样导致吴起的战功不显,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有这么一种可能,因为秦国一直以阴晋之战为耻,所以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时候,烧毁了这方面的文献。
而《吴子》之所以能保存无损,是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