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古代攻打城池时,为何总有士兵愿意第一个爬上云梯_甘宁_陷阵_虎豹

本文目录

  •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 古代攻打城池时,为何总有士兵愿意第一个爬上云梯
  • 历史上陷阵营和先登死士哪个更强
  • 为何没人继续打造陷阵营等精锐部队
  • 西凉铁骑,白马义从,陷阵营,先登死士,白耳兵,虎豹骑,哪个是三国最强的特种部队
  • 甘宁和关羽单挑,谁会打赢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无论是史家、小说家,还是后世读者,都更喜欢翔实有趣的事迹和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

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在“五子良将”中,乐进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缺乏令人津津乐道的标志性战役,在《三国志》的传记中也是篇幅最短的一个。

可是,即便在这寥寥的记载中,依然能看出乐进特殊的贡献。

“五子良将”虽是后人称呼,但有来源


《三国志》中的《张乐于张徐传》,将五将合传,并说在给曹操打天下的良将中,“五子为先”。后人因此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子良将”。

有许多朋友说,这就是凑巧罢了。要是有篇幅,多几个人进来,“六子良将”、“七子良将”也不为怪。

史书并传还是很有讲究的。

在用人为贤的曹操阵营,官职基本能反应出将领在当时的贡献和地位。

公元209年,曹军将领中:前将军夏侯惇、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

曹丕称帝后,前将军张辽、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后将军朱灵。


除了诸曹夏侯,“五子良将”的地位是最高的。

如果把官职作为对贡献的评价,“五子良将”也算实至名归了。

那么,乐进为何能列入其中呢?

“原始股东”

乐进可以算是曹操集团“原始股东”之一了。

在讨董战争中几乎打了个精光的曹操,为了重新振作,开始招募精兵。


曹操本人,亲自到丹阳招募“丹阳兵”。乐进则会到家乡阳平募兵。

汉末时期,募兵的私人属性非常强。基本上谁募的兵,就会一直跟着谁。

尽管乐进所募的不过千余人,但对创业期的曹操来说,也算是弥足珍贵了。曹操带着夏侯惇从扬州,也就只带回来4000多人。乐进的“股本”占到了1/5!

比起战功,军人在军队建设上的贡献常被忽视,但两者却同样重要!

从乐进长期的“陷阵先登”来看,他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弱于曹操亲自带来的丹阳精兵。

最关键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功


对曹操来说,一生中最关键的战役,当然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的关键点,自然是奇袭乌巢!

当时曹操亲率5000精兵攻击万余人把守的乌巢大营,背后是袁绍赶来的援军,当时的情况,可谓十万火急!

正是乐进所部,攻破了淳于琼的司令部,俘虏淳于琼,才使得形势豁然开朗!


乐进擒获淳于琼,才使局势豁然开朗。

不过···乌巢之战,值得大书特书的主角当然是领导曹操,乐进的作为也就只能一笔带过了。

乏味却重要的“独当一面”

乐进真的无法独当一面吗?

曹操收服荆州后,亲率大军继续推进。

当时,曹操的布局是:自率大军及荆州降军进军赤壁;曹仁在江陵;于禁、张辽、张郃等七将在赵俨的节制下分布在汝、颍等地防御许都;而曹洪、乐进留在襄阳,徐晃在樊城,一起歼灭和收降尚未降服的刘表余部。


赤壁之战后,乐进坐镇襄阳,与关羽周旋。不过,这段周旋,是由一连串小规模战斗组成的。

这一段历史,史书一笔带过。

不过,至少在曹操看来,乐进不是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人。

相反,从曹操的安排中能看出:乐进当时担负的方面之任与曹仁、夏侯惇等曹家将领类似,可以担任重要的方面之任!

死得早了些

这段“无聊”的经历,或许反映出乐进名声稍小的一个原因:死得早了些。

乐进与关羽的角逐之所以记载不详,主要在规模不大。因为那段时间的荆州不是主战场。


曹公是个勤奋的领导,一般大的行动都自己撸起袖子上。

若非曹操做了魏王后亲征被劝阻,徐晃也没机会去和关羽叙旧了。

张郃,则更是在曹操死后,才迎来自己的代表作:街亭之战。

乐进活久一些,或许也有机会大打一盘!

但乐进有生之年,还真参加了一场大战,只是,风头被抢了!

合肥之战后封赏最多的人


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千古流传。而乐进、李典似乎只是配角。

事实上,合肥之战时,张辽、乐进、李典,彼此之间并无统属关系,他们由护军薛悌协调关系(护军,就是曹操委任协调各将关系的)。

尽管张辽在此战中吸粉最多,但在最后的封赏中,曹操却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战后,张辽官升一级,成征东将军,无增邑;乐进官升两级,为左将军,增邑五百户,儿子封侯;李典没有升职,增邑三百户。

其中,乐进的封赏最多!

究竟是曹丞相赏罚不公,还是合肥之战的功劳要重新审视呢?

曹丞相是否赏罚不公,不知道。但是,此战中张辽的大出风头和乐进“默然无语”,道出乐进记载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狠话不多!

人狠话不多

在汉末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关于乐进的记载是最“无聊”的。

从攻某某,先登;攻某某,克;官至某某···

通篇都是平铺直叙的“流水帐”,没有故事。乐进说过什么话,怎么办的事,通通没有!

相比之下,其他良将的记载中,陈寿们多少会拿出一两件事迹来绘声绘色的描写。他们的将才韬略,性格特质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陈寿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乐进的事情,真没听说更多的了。也许他的故事有些被遗漏了,所以没有张辽、徐晃那么详细”。

鉴于乐进的后人并没有出现什么政治事故(乐进的儿子还算为国捐躯),因此,乐进的故事流传少,应该不是出于政治原因。

乐进就是一个人狠话不多的人。他就冲上去打,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动人故事。所以,实在没有留下什么“佳话”吧。

对宣传部门和史家来说,动人的故事和启发性的言语,或许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

对一个将军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乐进,当然配得上良将之名!

古代攻打城池时,为何总有士兵愿意第一个爬上云梯

这个,得益于我国横店影视城的建筑物误导与古代战争电影军事顾问水平的普遍不及格,大多数人对于古代战争时期到底怎么攻坚,怎么攻城,怎么守城都完全没有概念。

记得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层有一个专门的古代战争展厅(现在改造完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了),里面算是非常详实地用模型的形式展现了一下古代中国战争中的城市攻防战。哪位要是看完这个展览就会基本明白了,古代战争中的城市攻坚,只靠云梯登城的攻城方式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蚁附登城”,意思是士兵像蚂蚁一样一个一个往城墙上爬。这种攻击方式效率低,力量弱,一架云梯一次只能投入几个士兵(电影里面架的云梯都是错的,真正的云梯应该是比较宽的那种,上面带倒钩以便于勾在城墙上,一次可以站上去三四个人而不是跟平常的家用梯一样一次只能上去一个),除非是情况紧急搞不到足够的原材料或者攻城部队没有熟练工匠,否则哪支部队也不会傻到搞蚁附登城这种战法——你这是千里送人头啊。

因此,古代战争的攻坚方式如果加以总结,一般可以分为空中、地面、地下攻坚三种攻击模式,多个部队,多个兵种密切配合进行——简单来讲,古代攻坚首先要做的是突破对手的城外防御体系,按照宋代陈规《守城录》的说法,在城市城墙围廓外百步距离上还另有一道防御工事,同城墙的瞰制地形互相配合压制敌军迫近城墙。攻坚部队先要突破这一层防御,把对手压制到城市围廓的范围内,然后空中使用鹅车、吕公车、巢车这种攻城塔与云梯互相配合,地面上则用冲车冲撞城门,甚至派出士兵去挖掘城墙的墙角、填塞垃圾土石,地下有的时候还会挖掘地道试图挖穿城墙,总的原则是去夺取城门,因为大部队没法从城墙上过去,得先夺取城门,打开城门后再放大部队进城巷战。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负责哪一块的士兵最危险?是站在攻城塔上面的还是推着冲车往前冲的还是挖墙角的还是挖地道的?我看都好不到哪去。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玩一把富贵险中求,毕竟将领们好歹也知道物质激励,先登城着封侯或者赏银,如果战死了还给丧葬费给老婆孩子抚恤金,实在是非常人性化嘛。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历史上陷阵营和先登死士哪个更强

一个是精锐步兵,一个是精锐弩兵,也很难说哪个更强。

两军对垒,其实还要看将领的谋略、战术。

“先登”精通骑术,“陷阵营”是重甲步兵,与弓弩手对抗,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为何没人继续打造陷阵营等精锐部队

谁说没有?

冉闵“乞活军”,慕容恪连环马,刘裕“却月阵”,李世民玄甲军,安西陌刀军,安禄山曳落河,田承嗣“外宅男”(魏博牙军),蔡州“骡子军”,李克用“鸦儿军”,杨行密“黑云都”,契丹“远拦子”,女真“铁浮屠”,岳飞“背嵬军”,金末“忠孝军”,铁木真“怯薛”军,蒙元“阿速军”,大萌戚家军、白杆兵,哪个不是战功赫赫的著名精锐?

只不过不同时代叫法不一罢了。

其实所谓先登死士,白马义从,陷阵营,史书记载不多——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馀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瓒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自随。瓒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卻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瓒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卻;会麹义来迎,乃散去。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

《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曰:(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所谓“先登死士”完全是后人脑补,“先登”只表示战术任务,只要够勇敢谁都可以担任,并没有“先登死士”这么一个部队番号。即便是史书上正经记载的白马义从和陷阵营,也只是一个名号,具体装备战术都语焉不详——古代史家不屑于记录细节,除了戚家军外好像都是如此。

说白了就是名号唬人,哪有什么独一无二的特质?你咋知道后世精锐不曾袭其故智?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需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是古非今要不得。

西凉铁骑,白马义从,陷阵营,先登死士,白耳兵,虎豹骑,哪个是三国最强的特种部队

既然是特种部队,自然是特种作战,而非常态作战,因此虎豹骑、白毦兵、先登死士等根据战场条件的不同,实际各有所长。

一、西凉铁骑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甘肃平凉以西,长期就是古代帝国的优良马场,西汉数次出击匈奴,以战马多死而转入衰落,唐朝因为安史之乱后丢失凉州陷入危机,宋朝因为没有凉州而长期受人欺负。由此可见,凉州大马对古代帝国的战略意义。

三国西凉铁骑,多指董卓或马超的部队,他们的部队中不但有西凉铁骑,还有羌胡步兵、湟中义从胡等,都是东汉末年最能打仗的部队,董卓凭借这些部队,让关东诸侯畏惧不前,马超又在渭南大败曹操,然而关于西凉铁骑的单独描写却不多见。

事实上,西凉对关中,更多是居高临下的优势,陇坂多山,要存粹以西凉铁骑而下关中,反倒失去了西凉马、步军都很精锐的优势。凉州大马,或许到了中原的大平原地带,更能发挥其优势,西凉作为帝国的军马场,其实战略意义更大于战术价值。

二、白马义从

所谓的义从,大概有以义气相从的意思,东汉邓训当护羌校尉,首先组织起小月氏人为主体的“湟中义从胡”来,后来这只部队成为了董卓军队的组成部分。汉末,公孙瓒在辽东、辽西,搞出白马义从来,均选白马骑乘,打得北边的鲜卑、乌桓各族都怕他,因此公孙瓒有个白马将军的美名。不知道为什么,汉朝姓公孙的都有些搞花架子的怪癖,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实际上并不利于隐藏(除非天将大雪,但大雪之时骑兵又不便于奔驰),这白马义从更多具有恫吓的作用,而不是上阵砍杀。

三、陷阵营

吕布大将高顺的陷阵营很有名气,据说百战百胜,但是具体的战役却没怎么见着。陷阵营不过七百人,到底是并州铁骑,还是高顺自领的步兵,都不难以知晓。吕布军的实战,其实以吕布短暂投袁绍时,以并州数百骑兵大破张燕上万黑山军最为出名,而并州的骁骑,似乎是由成廉、魏越等人掌控,而非是高顺。高顺在吕布军中地位颇为尴尬,说是最得吕布信任,但手下士兵却很少,说他不是吕布亲信,但白门楼后曹操偏要他为吕布殉死。

四、先登死士

袁绍手下麴义的先登死士是大破公孙瓒的主要力量,麴义及其手下的士兵,其实都是凉州兵,因而“晓习羌斗”,先登死士和凉州铁骑实际上是同一出处,然而两者的作战方式似乎是不同的。先登死士的特长是能击破铁骑,名为先登,那是指的能最先登上敌楼敌城,那么这只部队多半是以灵活、快速、善避刀箭而出名的。麴义的战功和能力其实远高于河北四庭柱,但在演义里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五、白毦兵

白毦兵到底是刘备从陶谦那里得来的丹杨兵、还是马超余部、还是蜀汉山民,这没有定论,然而他们明显的符号,大概是身带髦牛尾编织的饰物。好像刘备有回无聊时,还自己编织这种东西,发挥了他幼年织席编鞋的特长。白毦兵应该是步兵,但不排除有少量骑兵,他们应该是轻步兵为主,惯于翻山越岭,以发挥山岳作战的优势,倘若是重步兵或是大量骑兵,那就很累赘了。

六、虎豹骑

曹操的虎豹骑,论士兵那是千里挑一(以百人将补之),论统帅那是非曹家亲贵不用(曹纯、曹休等),这支部队当然战斗力极为强悍,但却是曹操的宝贝疙瘩,轻易不敢拿来乱用。但凡要用虎豹骑,那都是战役收官要追斩敌方统帅的时候,刘备在长坂坡就被虎豹骑追得很惨,袁谭即将覆灭时也是虎豹骑出手的。由此可见,虎豹骑并不参与战役消耗阶段,不啃骨头,只等吃肉,不出则已,一出必将斩将夺旗。

说了这么多,到底谁是三国最强的特种部队?

星火辰认为,没有最强,因为是特种作战,就要看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而已。

首先排除掉白马义从,因为公孙瓒这支部队更多是恫吓对手所用,而不是战斗力真的就很强,公孙瓒在组建白马义从前,其实已经在辽东、辽西打出了名气,白马义从似乎更有显摆的嫌疑、

陷阵营的实际战例不可见,因此难以评价。

西凉铁骑这个提法有些问题,无论是董卓的军队,还是马超的军队,实际上都是羌胡的马步军混合。是否有做到后来的金兀术的铁浮屠那样,星火辰表示很怀疑。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冶炼技术等问题,以及当时的战场上,有没有这个必要非要用铁甲重装骑兵。

剩下三种先登死士、白毦兵以及虎豹骑,星火辰认为都很强悍,但各有擅长。

先登死士以攀援、腾挪、应用长短兵器见长,而且其功夫很有特色(羌斗),很能击破马军。

白毦兵以山岳作战见长(无论是丹杨兵,还是川蜀山民都以山地作战见长,即便是马超的羌兵,事实上也善于山谷作战)。

而虎豹骑,更多是战役最后阶段的燎原之火,收割战争果实的专业户,恐怕和我们想象的战役一开始就横冲直撞的铁骑有差别。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甘宁和关羽单挑,谁会打赢

略过甘宁的人物生涯介绍,直接分析甘宁的武艺高低。

甘宁所有的作战表现及斩杀战绩如下:

1.在黄祖部下,参与夏口水战,射杀东吴的凌操。“凌操杀入夏口,轻舟当先,被甘宁一箭射死”。即便甘宁表现抢眼,但仍不得黄祖重用。

2.归降东吴后,孙权讨伐黄祖为父报仇,甘宁出任水战先锋。在沔口之战,以短刀斩杀邓龙。“甘宁飞身跃上艨艟,一刀将邓龙砍死”。

3.围剿兵败奔逃的黄祖,甘宁在荆州东门守候多时,将黄祖一箭射死。“宁拈弓搭箭,背射之,黄祖翻身落马;宁枭其首级”。

4.三江口,蔡瑁、张允进攻周瑜的战船,蔡壎(蔡瑁之弟)上前作战,被先锋甘宁一箭射死。“宁拈弓搭箭,望蔡壎射来,应弦而倒”。

5.火烧赤壁前,甘宁跟随诈降的蔡中潜入曹营旱寨,一刀将蔡中砍死。“宁将蔡中一刀砍于马下,就草上放起火来”。

6.曹营旱寨北侧大路,马延、张凯带着三千兵保曹操突围。甘宁拦路,马延、张凯二人。“马延正欲交锋,早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张顗挺枪来迎,宁大喝一声,顗措手不及,被甘宁一刀砍翻”。

7.南郡攻防战,周瑜攻曹仁难克,令甘宁分兵攻击彝陵的曹洪。曹仁秘密派曹纯通知曹洪,让曹洪出城诱敌。“甘宁引兵至彝陵,洪出与甘宁交锋。战有二十余合,洪败走”。

8.皖城攻坚战,甘宁死士先登,挥舞铁链抵挡矢林箭雨,躲开礌石,率先突破城头,链打太守朱光。“甘宁手执铁链,冒矢石而上,一铁链砸翻朱光”。

9.皖城庆功宴,孙权、吕蒙让甘宁坐了上首。凌统要报杀父之仇,于筵前舞剑。甘宁知其意,赶忙起身,“双手急取两枝戟挟定”,这场内斗后来被吕蒙以刀、盾格挡住,又被孙权劝开。

10.兵发合淝,甘宁开路,遇到乐进。“甘宁出马与乐进交锋,战十余合,乐进诈败而走。”

11.濡须口,百骑劫曹营。“那甘宁百骑,在营内纵横驰骤,逢着便杀。各营鼓噪,举火如星,喊声大震。甘宁从寨之南门杀出,无人敢当。”在周泰的接应下,甘宁成功率百骑回到濡须口。

12.濡须口列阵单挑,凌统与乐进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休射倒凌统坐下马,凌统翻身落地;乐进挺枪来刺,被甘宁一箭射翻。“枪还未到,只听得弓弦响处,一箭射中乐进面门,翻身落马。”乐进未毙命,但应该重伤,从此在战场消失。

13.猇亭,谢幕之战,甘宁此前曾患病。吴兵大乱之际,甘宁上马,遭遇蛮王沙摩柯,被对方的怪异装扮和骇人兵器所震慑,不战而走,结果惨遭沙摩柯一箭爆头。“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甘宁带箭而走,坐于富池口大树之下而死。

上述,就是甘宁的全部战绩:以箭术射杀凌操、黄祖、蔡壎,重伤乐进;以短刀砍死邓龙;以铁链打倒朱光;以双戟与凌统酣战;以大刀秒杀马延、张凯,单挑曹洪、乐进(对方均诈败)。

此外,就是著名的百骑劫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因此孙权盛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

但孙权这句话,并不足以作为甘宁可以匹敌张辽的硬性佐证。首先,甘宁在劫曹营期间,根本没有遭遇曹营猛将,如果遇到张辽、乐进的狙击,他未必能成功突围,从孙权安排周泰前去接应来看,他对甘宁的武力值并不太信任;其次,孙权这句话,更多层面上是对甘宁的口头嘉奖,以及鼓舞江东士兵的士气。

江东诸将,甘宁的斩杀战绩最为突出,即便是太史慈、孙策,在甘宁面前,也相对逊色很多。但甘宁斩杀战绩,有两大特点:一是依靠高超的箭术为主,二是没有斩杀过二流以上的猛将。因此,甘宁的武力,不能因其斩杀战绩而过度拔高。甘宁虽然使用过短刀、大刀、铁链、双戟,但多爱少成,会的多,都不精,他唯一值得称道的,只有弓箭。

甘宁从未单挑过超一流武将,而单挑对手中的曹洪、乐进,在曹营的武力值并不突出,进不了曹营第一档。

曹洪,在潼关舍命救主,力抗马超四十余合后,就刀法散乱、气力不加。但此时的马超已经连挑于禁、张郃、李通等人,又在混战中作战多时,体力严重受损。因此,曹洪的武力值,最多一流,进不了强一流。

乐进,在濮阳之战中单挑臧霸三十合,在濡须口单挑凌统五十合,均战平。凌统单挑张辽五十合后,孙权就恐“凌统有失”,立即鸣金,由此可见,凌统相比于张辽,还有明显差距。此外,臧霸在吕布八健将中的地位和武力,都明显不如张辽。因此,乐进肯定与张辽有较大差距,乐进的武力值,与曹洪相近,最多一流,进不了强一流。

曹洪、乐进二人,能够在甘宁面前轻松诈败,而且是打了十几、二十余合后轻松撤退。但凡诈败,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二人武力值相当,大战上百回合后,想要依靠诈败取胜,比如关羽诈败黄忠、马超诈败张飞、庞德诈败关羽等;2.二人武力值悬殊,交手三五合后(交手过多难以自保),弱将诈败,比如孟坦三合后诈败关羽、马岱十合后诈败张飞;3.二人武力差距不大,但出于各种战略考虑,选择诈败,诈败前的交手回合数不能过少,否则容易引起对方怀疑,比如魏延诈败鄂焕、张郃、姜维等。曹洪、乐进的诈败,属于第三种。

由上述推论可知,曹洪、乐进在甘宁面前,绝对没有过大的差距,如果公平单挑,最保守估计也能抗住五十合以上。

甘宁单挑关羽,到底会如何?

如果将武将分为超一流、一流、二流的话,关羽、甘宁分别在什么位置呢?

超一流,分为三挡:1.独一档,吕布;2.中档,张飞、关羽(壮年)、马超、赵云、许褚、典韦、颜良、黄忠;3.弱档:文丑、庞德、关羽(老年)。

一流,分为三挡:1.强一流,太史慈、张辽、孙策、双眼夏侯惇;2.一流:张郃、徐晃、夏侯渊、魏延、高览、李严;3.一流弱:华雄、管亥、曹洪、乐进、曹仁、纪灵、凌统、程普、周泰、臧霸、文聘、关平、周仓、王双、关兴、张苞、徐质、王平、姜维、夏侯霸。

二流:分为三挡:1.强二流,黄盖、韩当、刘备、马岱、于禁等;2.二流,陈武、潘璋、丁奉(前期)、徐盛等;3.二流弱,一些后期将领,如廖化、张翼等。

在上述各段位的武将中,超一流的弱档,胜过强一流的第一档,可能上百合取胜(文丑箭射张辽不算);强一流与一流之间的差距有限,一流中的几位与一流弱中的前几位相差也不太大。那么,甘宁能够排进什么段位呢?愚认为,甘宁的纯武力,约莫排在一流与一流弱之间;如果算上弓箭加成,大概能排进一流,但绝对低于太史慈这种强一流。

如果甘宁单挑关羽,相会面临两个方面的悬殊差距:1.武力值档位差距明显;2.力量差距悬殊。

甘宁单挑,用大刀。众所周知,刀将之间的单挑,先看力量,再看刀法。关羽的青龙刀,是演义中最沉的,关羽能够斩杀华雄、管亥、蔡阳这些刀将,主导原因就是力量占据了绝对上风,比如三刀暴击,将文丑打到心怯。其次,关羽的刀法,也是演义中的顶级存在。无论力量,还是刀法,甘宁与关羽都难以比拟。

至此,我们大概得出结论如下:

1.如果甘宁单挑壮年关羽,五十合内必败,甚至撑不过三十回合而败,被追而斩杀的可能性极大。

2.如果甘宁单挑老年关羽,一百合内必败。此时的赤兔马垂垂老矣,关羽追斩甘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甚至不可能。

3.如果甘宁使用诈败术、箭术,或者铁链偷袭,关羽可能会中招。巅峰期的关羽,可能会左臂带箭斩杀甘宁;老年关羽,可能会带箭败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