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飞速运转。
如果将我们的认知看作一个圆,那么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会发现未知的事物也在疯狂增长。很多人的一生都停留在一个不大的小圆之中,而
一些科学家则用更加深远的视野窥见了我们所未知的浩瀚宇宙和其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说有很多,他也因为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被认为是最有魅力的物理科学家。
很多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幽默且疯狂的科学家,但他曾经对中国的评价却是犀利的。
初次访华在日记中写下遗憾
提起爱因斯坦,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爱因斯坦在世时曾经来过中国。那是1922年,彼时的中国经过了辛亥革命的洗礼,但是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中国正处于旧民主主义时期,各地军阀混战一片灰暗。
爱因斯坦在1922年要前往日本讲学,他所乘坐的北野号游轮恰巧经过上海,爱因斯坦和夫人因此在中国上海短暂地停留了几天。那个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在中国学术界也有不小的名气,中国的高知分子对爱因斯坦的到来都感到十分欣喜,自觉出来欢迎爱因斯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展开全文
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万众拥簇下体验了许多中国特色。虽然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他的行程却很是丰富精彩。他和夫人在上海品尝了许多中国美食,去听了国粹经典昆曲,还游历了许多著名景点,城隍庙、豫园等等。
这样的游玩经历充满了欢乐,但是后来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却写下了“中国人所受的待遇牛马不如”这样的评价。为何爱因斯坦第一次来到中国,却说出“中国人的待遇牛马不如”?
透过奢靡的表象看到内里
原来,爱因斯坦在短短的三天中国上海游中,并没有完全沉浸在玩闹的氛围中,相反,他看到了复杂的社会形态背后人们生活的状态。
当时的民国政府治理一派混乱,而人民群众却还梦寐无知的活在体系中不知反抗。在租界中,有钱人依旧在纸醉金迷地享受五感之乐,穷人麻木地重复机械工作没有尊严。
这也是为何爱因斯坦会在日记中遗憾地写下“中国人的待遇牛马不如”这样的哀叹。辛亥革命的成功是让各种“主义”可以在中华大地上发声,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都渐渐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地改变中国的社会状态,
封建的陈旧思想依然束缚着绝大多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黑暗的根源没有湮灭,中国还是没有站起来,中国的人民还是有许多在沉睡,心甘情愿地被奴役被压迫,过着如同爱因斯塔口中所说的牛马不如的生活。1922年,恰巧也是鲁迅写下《社戏》的那一年,可见有许多清醒的国人都已经发现了中国这一泱泱大国在那个时代下的社会病态。
《社戏》中描写了主角童年趣事,实则从看戏和孩童之间的打闹透露出了对成人世界尔虞我诈,粗鲁的人们之间或肮脏或麻木地交流的鄙夷。提倡没有人情世故封建教育束缚的纯真童年,引发了人们对那个时代下孩童教育的思考。
即使是在相对开放进步的上海,这种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迫害还是没有停歇。社会的阶级对立明显,人的许多权利都被剥夺。
自幼善于思考深究事物内涵
爱因斯坦之所以出名,不仅是他在科学上的非凡成就,还有他对各种事物的深刻见解。他可以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向记者通俗易懂地解释“相对论”,这样对事物深思的性格是他自小养成的。
爱因斯坦于1879年生于犹太家庭,他自出生就很与众不同,不过那个时候他的“非凡”在于他十分“愚笨”。他的行动十分迟缓不像普通的小孩子那样机敏活泼也不开口说话,直到三岁才开始说话。
爱因斯坦的姐姐也说他从小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和普通的孩子不同,不管家里是否来了客人,房间里有多么吵闹,只要给他一支笔一张纸他就可以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演算,不被打扰。
爱因斯坦这样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母亲十分担忧,她没有觉得爱因斯坦的孤僻是天才的表现,为了让他性格开朗起来,母亲就开始教爱因斯坦拉小提琴,
这样的音符落进了爱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为他今后的人生增添了五彩斑斓的颜色。
尽管爱因斯坦内心世界丰富,但老师和同学们却并不喜欢这个不爱说话的古怪小孩。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发呆,不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打闹,对于大人的呼唤也很少应答。
大家都觉得他很迟钝,就连父母也开始担忧,他是不是不擅长与外界交流。
实际上,爱因斯坦并不愚钝,爱因斯坦的洞察能力非常强。他太擅长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变化,却忽略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生活技巧的开发。因此,才造成被人误会的局面。
在生活间隙中发现相对论
天赋是一种十分神秘的灵感,凭借这一灵感有许多杰出的人才诞生,和爱因斯坦同样优秀的牛顿,他所有的成就几乎都是在二十多岁完成的。有很多科学家穷其一生也很难达到这些人的科研高度,
所以说后天的努力很重要,但是先天的赋予也很重要。
爱因斯坦很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天选之子。刚毕业的爱因斯坦不擅长人际交往,甚至连工作都很难找,辗转反侧才在瑞士找到一份专利局技术员的工作,他当时已经和自己的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并生育了一个孩子。
很难想象,正是下班后逃避带孩子的工作的爱因斯坦,自己一个人解决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他在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这一年也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爱因斯坦与中国
其实,1922年爱因斯坦访华本来还与蔡元培谈好要到北大去开展讲座,可能是在上海看到了中国的社会状况后,他拒绝了北大的邀请,直接去了日本。
他在日记中还曾露骨地写道:中国人的勤劳令人敬佩... ...
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敲打石子,他们似乎愚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
很显然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敏锐地看到了“他们命运的可怕”,所以为人民无知天真的受压迫而感到遗憾。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的大多数百姓像木偶一般毫无生机,对于将繁衍后代当作使命的女性也发出了类似“歧视”的声音。
他的话语虽然犀利,但确实指出了当时在封建社会下中国人的问题。除此之外,他还曾经分析过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
爱因斯坦对那时的中国是充满偏见的,也是充满同情的。他虽然对中国的状态发出了带有歧视的评价,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自己身上维护和平的担子,在危急时刻他依然保持自己的公平公正。
他本身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曾经也致力于倡导和平反对核武器的工作中。
在“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他公开谴责日本的行径,当陈独秀被捕后,他和罗素等人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其释放陈独秀。在1938年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了援助中国委员会,为抗日援华活动募捐。
基于以上种种爱因斯坦与中国的交集,可以说爱因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他本人用善于洞察真相的双目看到了旧时民国的破败与人民的麻木不仁,但他同时也有一颗热爱和平反对暴力的心。
他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之上,客观地评价客观的行动。他的初心并不是鄙夷,就像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会演变为不可控制的核武器,为地球埋下隐患一般。他的初心是希望全球的各民族都能够和平地相处,共同理解地球善待自然,而不是深陷苦斗互相伤害。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