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做80篇文言文,不如看这一本书,培养语感才是高瞻远瞩_文言文_有了_小学生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试卷上,已经有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了,真让人匪夷所思。

而且题目并不简单,有句子翻译、断句、词语释义、分析理解等题型。六年级的题型,和高中的差不多了。

这些题综合起来,就是要求学生能整体读懂全文,还要专注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既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还要有钻研字词句的精神。

展开全文

小学三年级做的文言文笔记,涉及到了汉语语法知识,是宾语前置、主谓倒装之类。

小学语文的相关资料上,有词类活用现象:动词变为名词,动词变使动词。

小学生开始用文言文写信、写作文。

小学生都这么厉害了吗?

我想起了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写个日记,话都说不清楚,阅读题答非所问,答案也就寥寥几字。后来,让他在四年级、五年级的暑假看了几部长篇小说,每天写读书笔记。虽然写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但慢慢的,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就上来了,从来没有补课,没有多做一道课外题。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虚词“之”的三种词性,“其”的多种用法,这种东西,竟然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去学。被要求全面发展的小学生,真是不易。

老师也不容易。从这个《囊萤夜读》的板书可以看出,老师采用了逐字翻译的方法,包括虚词“则”,却把虚词“以”漏掉了。

第一个“以”是连词,第二个“以”是介词,对小学生来说,这个不太好讲,越讲,学生越糊涂。老师就干脆不讲了。

结果,老师想讲透而没讲透,心里会七上八下;学生只管听,有些知识点就学了个支离破碎稀里糊涂。

这样为了应试的教与学,有些尴尬。会让一部分孩子过早地畏惧文言文,会让学习文言文过早地沦为眼前考试的工具。

这是本末倒置,这会得不偿失。

古诗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小学增加古诗文内容,无非是为了让学生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感受语言的精炼美和韵律美、培养语感。而这种肢解式的学习方式无疑会破坏这种预期,更多的是让小学生多了背诵、做题的压力和负担。

能不能换个教法、学法?

如果要让小学生感受传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如以阅读为主,以练笔为辅,略知大意,不必苛求字、词、句的落实。等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语感后,到了初中,他们学习文言文就会轻松许多,很多孩子也不会掉队了。

首先,老师或者家长精选阅读的篇目。短篇可以从《世说新语》中选出,长篇可以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都是文言风格,又比较好懂。

其次,让孩子写写读后感。可以概括故事情节,可以分析人物性格,孩子能写出东西就行,不求标准答案。

最后,偶尔抽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喜爱的段落或者开展课前两分钟故事会等,家长可以随意地问问人物、事件。

这样每个星期一次,坚持一年,孩子肯定对文言文的感觉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学习的自觉性慢慢养成了,以后的作文素材也有了。

这会强于做100篇短文。因为,做练习是在追求得分,这会弱化文章本身的美感和价值,也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枯燥感,会让部分孩子提前厌恶文言文。

有个学生,在小学时把《三国演义》看了十多遍,他对里面的故事、人物如数家珍。高中时,他对文言文驾轻就熟,作文永远不缺乏素材,文笔不俗,这些都与他小学沉浸式的阅读经历有关。

老师们会说,是考试催生了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而且,考试也会向中高考看齐。

哎,两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