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是最后一位大儒吗?谁能算的上当代的大儒_大儒_始皇_文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大儒 大儒 始皇 文化

本文目录

  • 辜鸿铭是最后一位大儒吗
  • 谁能算的上当代的大儒
  • 当今中国有大儒出现吗
  • 曾国藩是如何华丽蜕变成为一代大儒文正公的
  • 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如何评说孔子及中国历代大儒
  • 为什么历史上的大儒满腹经纶,不想自己做皇帝实现自己的理想
  • 秦始皇那么讨厌儒家,为何还让大儒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

辜鸿铭是最后一位大儒吗

被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不是辜鸿铭,而是梁漱溟。

大抵粱先生更长寿,对佛学哲学更精深,他一生只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二是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向何处去?

终生恪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梁漱溟,认为其该变化的早就变了,不该变的永远都不会变,而这些不变的中国传统将统领世界。

相较于梁漱溟的宏大,辜鸿铭学贯中西更入世些,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则誓死捍卫传统文化的尊严,的确也是位了不起的大儒。

辜鸿铭曾在宴会上公开宣称,《天演论》讲物竞天择,于是国人只知物竞而不知有公理,以致兵祸连天民不聊生;而《茶花女》教青年侈谈恋爱,而不知礼教为何物。有权在手定要杀严复和林纾,以谢天下方得太平,称他为老怪夫子亦不过也。

世纪春秋过,今人笑谈辜鸿铭,最有趣莫过辫子教授,和关于纳妾的“茶壶茶杯论“,给后人以迂腐守旧的老夫子形象,其实远非如此也。

在鲁迅都曾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时代,无数学人曾认为中华文化的落后导致国家落后,未免偏激了,对本土文化嗤之以鼻,一概打倒的。

他则在《德不在辫》中说:你们以为穿西装,留时髦头,便够摩登了?我告诉你们,孔孟似然披上猴皮,还是圣贤;猴子纵然穿上蟒服,仍是兽类。内心未变,外表变更,毫无关系。

他留辫等爱好,因之被世人视为“复古后退老顽固”的“腐儒”,其实不过用留长辫穿旧服等偏激的行为方式,逆流而上地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虑罢了。他深遽思想内涵和国学造诣,令后人感叹其目光的前瞻性,无人可及。

在崇洋惧洋的社会风气下,他清醒认识到传统文化坚守的必要性,并终生致力于向西方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盛名远播海外。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极强。家里常年供奉祖宗牌位,常年祭祀。认为自己虽姓“辜“在汉语里有“罪”之意,但并不足以为羞,如果人数典忘祖,才真的可耻!

有13个博士学位,通晓9种语言的他,立志于沟通中西文化,将《论语》《中庸》《大学》等国学经典,译成英德文字刊行海外。

他还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故事》《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认为要评价一种文明优劣,必须看它能够产生怎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人的性格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知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主要支柱。羞耻感可谓是人的道德底线。”

他的书改变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并成为我国最早被提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当然辜鸿铭也有传统保守的思想,比如他的“茶壶茶杯论“,酷好缠足等传统文化糟粕,全部拿来主义也是应受批评的。

很多知名学者不理解他,甚至有人建议将其逐出北大。好在蔡校长力挺,称“他是位学者、智者、贤者应予包容。“知辜莫若蔡啊。

于是长衫长辫戴着瓜皮小帽的辜鸿铭,和他的长辫子车夫,得以继续成为北大校门口一道怪诞的风景。

谁能算的上当代的大儒

目前没发现,当代的人私心太重,脑子里有点文学等水平及各方面的技能,就在急功近利,变着手段收钱,让弟子大捧大吹,比过去的大儒道德底线相差甚远。

当今中国有大儒出现吗

大儒必定会出现,未必在当今,也未必称大儒。

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一大的文化周期,在每一文化周期结束后,会出现一个对这一文化周期进行彻底总结的人。如孔子对三代文化高度总结出人道精神;老子对三皇五帝文化的总结是道德。

依老子之言“失道而后德,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的说法。老子总结的是道和德的文化,孔子总结的是“仁”的文化。接下来“义”的文化总结时间还没到,估计在未来会有这样的人出现。

曾国藩是如何华丽蜕变成为一代大儒文正公的

曾国藩书言;唉,我爱谁,谁有爱我呢!华丽的背后是多么的堕落啊!我明了,做了大儒文正公了。

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如何评说孔子及中国历代大儒

你知道孔子比你爸爸的爸爸和你爷爷的爷爷和你太爷的太爷和你祖宗的祖宗高多少辈吗?你却称呼他为“孔老二”,那你爸爸和爷爷都是老几啊?你们家族都是这么互相称呼吗?你没有资格讲“现代文明”这几个字!

为什么历史上的大儒满腹经纶,不想自己做皇帝实现自己的理想

请你要把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政治区分出来,懂得政治的政客不一定懂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也就是你说的大儒满腹经纶不一定懂得政治。

秦始皇那么讨厌儒家,为何还让大儒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

秦王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并没有讨厌儒家,独尊法家。比如他创建的“博士议政制度”,博士官中主要是儒生。秦始皇并非一开始就讨厌儒生的。甚至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前,还召集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仪式。有的博士告诉秦始皇,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

后来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到暴风雨,只得在大树下躲避。下山后,儒生们听说秦始皇封禅遇到风雨避于树下,幸灾乐祸,冷嘲热讽。加上后来淳于越开历史倒车,力谏秦始皇实行分封制,“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

意思是:臣听说商周两个朝代,历时千余年,分封王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作为国家的辅弼。今天,皇上您统一了天下,您的皇族子弟却没有分封,就算有田常和六卿这样的大臣,但是没有人辅弼您,怎么能相互照应呢?

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成为焚书坑儒的导火线,秦始皇认为他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加上秦国刚刚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需要以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法家符合秦始皇的统治需要,打压儒学成为必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