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和李文忠为何能成为明初名将?朱元璋凭什么怀疑李文忠死于淮安侯华中下毒_朱元璋_明朝_华中

本文目录

  • 沐英和李文忠为何能成为明初名将
  • 朱元璋凭什么怀疑李文忠死于淮安侯华中下毒
  •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 明朝开国两大功臣猛将朱文正和李文忠如何评价
  • 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被毒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 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为稳定人心,惹皇帝大怒,最终被冷落,结局如何呢

沐英和李文忠为何能成为明初名将

李文忠年代:洪武籍贯:泗州府盱眙(江苏盱眙)民族:汉族亚民族:淮左民系简介:“明初六国公”之一“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姐夫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朱佛女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1355年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将领赵普胜,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而又因为其亲父李贞是朱元璋唯一一位同辈亲戚,所以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爱。李文忠后来被派往徽州驻守,徽州的两位镇将邓愈和胡大海,与李文忠皆为朱元璋麾下少有的淮东籍将领,三人又都是泗州人,所以邓愈和胡大海对其又格外帮助。后来邓愈出军江西,胡大海战死,李文忠也开始了自己独当一面的表演。李文忠在浙西长期抵御张士诚,屡次击溃张士诚,并夺取了杭州。洪武二年,徐达攻取大都后,李文忠和汤和、杨璟等人作为第二梯队北上支援,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攻下上都,赶走元顺帝。洪武三年,李文忠奇袭应昌,前后降服四万余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威震漠北。洪武五年,李文忠以征虏左副将军率东路军北伐参加岭北战役,不利,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战死。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因病去世。

沐英时期:洪武籍贯:濠州府定远(安徽定远)民族:汉族亚民族:淮右民系简介:明初名将。1352年,朱元璋在濠州收留了八岁的流浪孩童沐英,并认为义子,12岁的沐英就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被授予要职,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1378年,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伐西番。开始的时候在土门峡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1381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1382年9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1392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相传沐王爷还发明了火枪的三行阵法,极大的增加明军的即战力。想必沐英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家族在云贵一守就守了280年,当其的11世孙沐天波护朱由榔入缅,在咒水之难朱由榔被缅兵挟持外出,沐天波愤然夺刀抵抗至死。

朱元璋凭什么怀疑李文忠死于淮安侯华中下毒

从现有史料上看,朱元璋应该没有怀疑李文忠之死是华中下的毒,以老朱的脾气,他要是有这方面怀疑淮安侯一脉挺不到胡惟庸案发。

知进退的李文忠

李文忠这人除了生出个坑货儿子外,基本没什么黑点,从生平上看他和徐达颇有几分相似。都是勇武善战的良将,都为明朝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也同样保持了较高的道德水准,不饶乱兵,不杀俘虏。

更难得的是李文忠并不栈恋权位,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裁撤大都督府,李文忠放弃所有朝堂权力,以国公之身赋闲在家。故此朱元璋非常喜欢这个懂事又听话的外甥,确实对他比一般人高看得多,李文忠后期很多劝谏之言换别人身上得死个七八回了。

另外李文忠其实还有一项不太为人熟知的千古功业,公元1372年明朝那次不成功的北伐他是最深入北元的一路,狂飙突进后攻陷哈拉和林,那里曾是让整个亚欧大陆虎穴,是曾让世界匍匐于脚下的大汗王庭。

有点问题的淮安侯

在说说华中这个倒霉孩子吧,其实淮安侯这个爵位是他继承来的,他老爹是淮西二十四将中的华云龙。如果说李文忠的个性比较接近徐达,那和他年龄相仿的华云龙就更像常遇春,属于大大咧咧的人。

华云龙早年在韭山聚众起兵,大抵属于此山是我开一类的角色,后来投入了朱元璋麾下,也是战功赫赫之辈。他跟着徐达打进元大都,从此驻扎下来,随后大咧的性格让华云龙摊上事儿了,这货住进元朝宰相脱脱的府邸,还涉嫌使用过元朝皇宫里的器物。

眼里不容沙子的朱元璋一生气就把这货调回南京,让何文辉替代了他的位子,估计是朱老大给人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华云龙又惊又吓没等到南京就挂了,他儿子华中这才继承了爵位。

为啥让华中服侍李文忠?

到洪武十六年冬天李文忠染病时,朱元璋自然非常在意,亲自去探望了一回,又专门让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照顾。李文忠和华云龙这两个人应该没有啥交情,从生平上看他俩经略的路线很少重合,合作不多。

但朱元璋让华中照顾李文忠倒也不算折辱淮安侯,前边也说了华云龙和李文忠年纪相仿,按辈分论的话李文忠算华中叔叔辈,去照顾一下也无妨。当时明朝名将如云,估计袭爵的华中也不好出头,安排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比较符合朱老大的个性。

奈何华中确实倒霉,一番精心照料下李文忠居然在次年三月薨了,正值盛年的大外甥说没救没了,朱元璋当然十分恼火,更要命的是坊间还流传李文忠是被毒死的谣言。朱老大大家都是知道的,那些经手治疗的医生杀全家,华中降爵位再全家扔建昌卫去反省吧!


从这个处理结果上看,朱元璋收拾华中更像对他玩忽职守的不满,不像怀疑他下毒,甚至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也没把淮安侯这一脉赶尽杀绝,只是夺爵了事,扯淡完毕。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他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

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只有二姐夫李贞家经常接济他,照顾他,让他吃一顿饱饭。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对二姐夫李贞一家那是格外的照顾。

对于李贞,朱元璋不仅册封他为曹国公,让李贞 “敕免常朝,赞拜不名”(不用上早朝,朝拜朱元璋时可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还特许他可以在重大场合穿绣有五爪金龙的龙袍。李贞年纪打了之后,为了方便照顾李贞,朱元璋还特例将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不但追封他为陇西郡王,为其“辍朝三日”,而且还追赠他“三世皆为王爵”(曾祖李五二为陇西王、祖父李六二为岐阳王、父亲李七三为陇西王)。

身为李贞与曹国长公主唯一的儿子,也是登基后朱元璋活在这一世上的唯一亲人,朱元璋对李文忠是十分喜爱,是将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来看待。李文忠19岁,就执掌朱元璋的亲军;31岁,就官至大都督府左都督,成为明初最高军事长官,统帅明军。

当然,李文忠虽因其母的关系,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但是如若他没有才能的话,恐怕他最多就只是被以高爵高禄而待之,万不分被授予左都督这样的要职,而他之所以能够既被高爵高禄代之,又被授予统兵重责,主要原因在于李文忠是一位大将之才,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文忠,他到底有多厉害?这点从他前半生辉煌的战绩就可以看出来。

1357年,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就立下大功,他身先士卒,率朱元璋的亲军攻下了徐寿辉所占据的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

1358年,李文忠镇守严州时,张士诚亲率数千兵勇来袭。此时李文忠临危不乱,先是率军在东城亲自抵御张军,又派将领出北城,抄小路突袭张军后方,两军夹击下,张军大败,张士诚狼狈逃回姑苏。一个月后,张士诚再次来袭,李文忠又将其击退,且还趁势攻下分水。可没过多久,不甘失败的张士诚又派遣陆元帅来袭,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陆元帅被斩。三战三败,张士诚被李文忠打得是没有丝毫的脾气,自此不敢窥视严州。

1365年,张士诚命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新城守将向李文忠救援,可此时李文忠麾下仅有数万军队,但李文忠却并不害怕。在得知新城被围后,他就立刻召集诸将,与他们说道:“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而后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自己亲率中军,向新城赶去。李文忠以数万明军迎战二十万张军,是丝毫不惧,手握长矛身先士卒,在他的鼓舞下,明军是声势大振,所向披靡,杀得数十万张军狼狈逃窜。

而后,李文忠率军追击张军数十里,斩首数万,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无数,二十万大军近乎全军覆没,仅李伯升只身逃脱,张士诚实力大损,为今后朱元璋灭张士诚政权打下了基础。仅此一役,李文忠一战成名,威名响彻大江南北。

1366,朱元璋趁张士诚惨败于新城,率军开启了灭张一战,这时李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张士诚主力。朱文忠率朱亮祖等一路势如破竹,杀得张军溃不成军,接连攻克桐庐、新城、富阳、余杭等县,兵锋直指张士诚势力的要地杭州。杭州一战,李文忠不费摧毁之力,就逼迫杭州守将潘元明投降。占领杭州后,李文忠严令士兵不得骚扰百姓,“ 擅入民居者死”,在他的管制下,杭州在短短数日之内就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并为朱元璋提供了三万士兵,二十万担粮草。而随着杭州被占,张士诚大本营姑苏成了一座孤城,败亡之势成定局。

1369年,李文忠代替常遇春执掌西征军,征讨北元。执掌西军后,在短短月余,李文忠就屡创佳绩,先是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擒获平章刘帖木,后又在白杨门大破前来抵御的北元主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次年,李文忠又率十万大军由出野狐岭,北征元朝残余势力。此战,李文忠更是战果辉煌,不但将北元新君元昭宗再次击跑,还俘获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和五万余元军,及宋、元玉玺金宝。

1372年,朱元璋再次发动北伐,李文忠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出居庸关。此次北伐是明朝有史以来最不成功的一次,主力徐达、蓝玉军在岭北被王保保击败,只有西路和东路偏军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其中西路冯胜、傅友德军收复了整个河西,而东路的李文忠军更是一路穷追猛打战,直至攻陷并毁灭了哈拉和林,这是一座曾经是让整个亚欧大陆听闻都颤抖的城市,它曾经是强大无比的蒙古帝国的都城,也是世界的中心。

对于北元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整个蒙古的安危,正所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和林)”,它的丢失,在一定程度上让北元军队丧失了对抗明军的决心,是士气骤降。对于明朝来说,李文忠率军攻克和林,这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和林这座曾经蒙古帝国都城的被占,昭示着明军的不可战胜,增强了明军对抗北元的士气。

从19岁第一次参加战斗,到45岁因病去世,李文忠在这26年间一直都在替明朝南征北战,四处开疆扩土,可以说是未尝一败。灭张士诚、占上都、征北元,李文忠在这些战役中都是功劳卓著的,比如灭张士诚一战,若不是他在新城,以数万击败张士诚的二十万主力军,恐怕朱元璋灭掉张士诚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再不如征北元,他数次率军沉重的打击了北元的士气,先是将元昭宗赶出应昌,俘虏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又攻克北元的精神所在和林,这一切的战果都让北元渐渐地失去了对抗明朝的决心。

凭借以上的战绩,李文忠绝对不失为一代名将。

而也正是凭借着此等战功,再加上朱元璋的宠爱,死后的李文忠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并赐葬钟山。

明朝开国两大功臣猛将朱文正和李文忠如何评价

最是无情帝王家,虎毒尚不食亲,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卸磨杀驴的罪恶魔鬼,朱,李二人是他的至亲至爱之人,连大元帅徐达也害了,更何况一个李文忠呼,不足挂齿不足为奇,大明王朝致所以?朱棣靖难成功也是上天的鞭打,功臣伟将杀绝了,才会?他的子孙后代无休无止的祸事。

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被毒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李文忠是朱元璋亲外甥,而且还是义子。朱元璋当皇帝后,虽然杀起官吏来眼都不眨,不过对于自己亲属还是挺眷顾的。

朱元璋崇尚法制,杀心重。所以在明代,与儒家文人间,风评本就不好。所以才会杜撰什么火烧庆功楼之类的事情来黑他。我们要明白,明代文人可是有黑人传统的,陈世美,武大郎都是好人,愣是黑成负心汉和五短绿帽男了。还有西门庆也是一个普通医生,黑成经典奸夫,所以题主所说的杀李文忠应该不是真的。

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为稳定人心,惹皇帝大怒,最终被冷落,结局如何呢

大家好,今天珍珍儿的新新跟大伙儿聊聊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极力劝谏差点身死的故事,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首先,跟大伙儿简单介绍一下李文忠这个人,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和谋臣。

学过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明朝建立标志着汉人再次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江山,也将草原铁骑再次赶回了大漠,而建立这个王朝的朱元璋却非常心狠,大家可以从很多影视剧以及资料中发现,当年建立明朝的很多人都因为各种罪名遭到杀害,这其中有一些人是确有其事,但是有一些人是被冤枉的。正因为如此,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劝谏皇上,因为大家都担心自己会惹祸上身,但是偏偏有一个人不信邪,他不但每次都上书,而且对太祖皇帝丝毫没有害怕之心,而这个人就是李文忠。

咱再来捋捋李文忠和朱元璋的关系。早年朱元璋家里非常穷,吃饭都成为很大的问题,就这样全家基本上都饿死了,最后只剩下他和自己的大哥,不过老朱却知道,其实自己有几个姐姐,只是因为战乱的原因很少联系罢了,其中有一个姐姐嫁人后生下了李文忠,这两个人就成为了甥舅关系。后来这位姐姐因病去世了,而她的丈夫带着孩子听说小舅子混的不错,于是两个人历经千难万险来找这位亲人,结果路上还差点被元兵抓住,好在二人跑得快才保住了一条命。当时朱元璋已经成一方诸侯,而他见到这二位亲人是眼泪都出来了,知道姐姐去世后他将李文忠收为义子,而且找了最好的先生教他学习。
后来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这个外甥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且为人也谦虚,从来不招摇过市,正因为如此,大明建立后他也可以保全性命,而且一直身居要职。不过这对甥舅的关系还是慢慢恶化了,原因就是李文忠看不惯自己的舅舅杀害当年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因为他特别重兄弟感情,于是他多次上奏折给皇帝,希望能够不要这样做,最好能够削去这些人的官职,贬为庶民。但是老朱此时根本听不进去,但李文忠还是继续上折子,其中的语言也越来越犀利,丝毫没有给舅舅留面子,甚至上最后一道折子前已经准备好赴死的准备。
后来朱元璋实在无法忍受,就把他关了起来,而且已经定好了要好了处刑的日子,后来还是皇后极力劝说,而此时老朱的怒火已经消了不少,于是放了自己的外甥。最后,没过几年,李文忠病重,此时朱元璋还会抽出时间看看他。
就结局来看,虽然李文忠一度因极力劝谏差点被杀,但还算是有个善终,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还继承了曹国公的爵位。

关注珍珍儿的新新,为你带来更多历史趣事和密辛!欢迎大家多多转发、评论和点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