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新风吹——乌鲁木齐市陵园祭扫见闻_祭扫_乌鲁木齐市_鲜花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 实习生 张莹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节日。双休日(4月1日、2日)天气晴好,各地墓区迎来了祭扫高峰。记者走访乌鲁木齐市各大陵园发现,随着文明祭扫观念渐入人心,鲜花祭扫已经成为祭扫主流,树葬、花葬、草坪葬、墙壁葬等生态安葬、节地安葬方式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

鲜花祭扫成主流

4月1日,乌鲁木齐市殡仪馆内,市民手提鲜花前去祭扫。记者李琳 摄

4月1日10时30分,记者来到乌鲁木齐市殡仪馆,交警有序指挥车辆依次进入,身披绶带的志愿者引导人们走人行通道进入。陵园内,每条道路路口都站着两名身穿荧光制服的工作人员疏导交通,人流和车流各行其道,秩序井然。

前来祭扫的市民大多手捧黄菊或白菊。

“我们已经连续5年鲜花祭扫了,文明祭扫已经成为我家的习惯。”杜女士三姐弟站在母亲的墓碑前细心清扫着,他们将一片片黄色花瓣揪下,铺满了整块墓碑。杜女士说,母亲生前喜欢养花,鲜花祭扫不仅文明,也更能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往年我们也给已故亲人烧纸,今年我们选择了鲜花祭奠。”市民郭先生说,他看了不少祭扫宣传提示,觉得鲜花祭扫更环保、文明,家人也赞同他的做法。

记者在乌鲁木齐市东山生态园同样发现,鲜花祭扫已成为公墓祭扫主流,园区准备了近万枝鲜花,市民可用黄纸、鞭炮等祭扫物品置换鲜花。墓区没有燃放鞭炮的现象,焚烧纸钱能在墓区指定位置安全进行。不少市民表示,可以接受网络祭扫的方式,愿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绿色殡葬渐被接受

展开全文

4月2日,一位乌鲁木齐市民在东山生态园祭奠生态葬的亲人。记者李琳 摄

在草坪上放一束鲜花,默默地与已故亲人说说心里话。4月2日,市民王女士在东山生态园安葬父母的草坪上用一场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对父母的追思。她说,父母生前都是医生,他们生前就有环保葬的意愿,她和家人也觉得这种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安葬方式,既节约用地,又保护生态环境,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

在清明扫墓现场,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大部分对环保葬有一定认知,对这样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表示接受。67岁的李先生曾在东山生态园参加已故老友公益花坛葬的落葬仪式,“我回去就跟子女说,以绿色、文明、生态的方式回归自然,挺好,今后我也要这样办。”李先生说。

记者在乌鲁木齐市殡仪馆墓区看到,部分市民为已故亲人选择了墙壁葬等生态节地殡葬。一位市民表示,在土地越来越紧张的前提下,节地葬、生态葬是一种节地生态的新选择,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文化传承呈新风

“当年的情态依然在,生身娘永把儿怜爱……”4月2日,在乌鲁木齐市殡仪馆墓区,市民马先生将提前下载好的戏曲用蓝牙音箱打开,一边听戏,一边擦拭着父母的墓碑。这首《四郎探母》是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一出戏,每年他都会在扫墓时播放。“我每次来也不烧纸钱,就把墓碑打扫干净,放放他们生前最喜欢的秦腔,感觉父母的教诲就在耳畔,激励着我们后人传承百善孝为先的家风。”马先生说。

清明节前夕,为进一步倡导低碳祭扫,推动移风易俗,自治区民政厅下发通知强调,殡葬服务机构要将组织祭扫活动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群众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有机结合起来,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不断丰富清明节活动内涵。

手持盛满糖浆的铜勺,在铝板上空不断游移,缓缓倒出的糖浆就变成了一个个花鸟虫鱼;手捏着一根竹签,各色面团在十指间经过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诞生……4月2日,东山生态园1号门前,一场非遗展演正在举行,让人们现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展演是乌鲁木齐市殡葬服务中心举办的“古韵清明 礼敬生命”清明文化周活动的部分内容。清明文化周活动自3月30日启动以来,通过“文明祭扫 万物清明”清明节文明祭扫签名活动、“戴柳”传统习俗活动、放风筝、捏糖人、食青团、制作祈福香囊等系列文化活动,让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