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里的mini图书馆,是孩子们栖息他乡的精神家园_图书馆_孩子们_比邻

“明亮的灯光下,并排坐着两个小男孩儿,圆圆的脑袋,小小的背影,专注地翻阅着放在膝盖上的书籍。

旁边是用拼接板搭成的简易书架,墙上画着漂亮的彩绘。”

“一个小伙子坐在台阶上,周围有五六个小朋友,他的腿上摊开着一本书,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这是我们和ME的故事。

mini图书馆

栖息他乡的精神家园

这里是广州市黄埔区永和开发区的“城中村”,在这些密密麻麻的街道出租屋里,有着一些发光的地方,那正是mini图书馆。

熊亚洲,这个给孩子们讲故事的重庆小伙子,是中国的第一代流动儿童,也是比邻公益学堂的创始人。

展开全文

小时候,他跟随父母漂泊他乡,时常渴望能有一本书读,却没有条件。2006年,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的图书馆满足了他的阅读愿望,而他也意识到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有多大。

广州永和开发区,是一个以制造业闻名的特色工业区。常住人口12万多,其中流动人口超过10万。

工厂里的大人们白天忙于生计,晚上回到家只想休息。孩子们缺乏陪伴,常常沉迷于刷手机和打游戏,一年的阅读量仅有3-5本。家长们则习惯通过打骂来管教孩子。

为改善孩子们的阅读现状,帮助流动儿童提升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熊亚洲创立了比邻公益学堂。

起初是做流动书摊,直到 2021年3月,比邻公益学堂申请并入选了“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熊亚洲开始联结流动家庭,建设楼道图书馆。

两年来,在ME公益创新计划的支持下,永和社区已经拥有了15座mini图书馆,流动儿童在城市有了温馨的精神家园!

在这15个mini图书馆里,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有的图书馆,经常会多出很多书,并附上一张字条:我有几本书,捐赠给你们,希望能给更多孩子看到。

有的图书馆,会多出几束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有的图书馆,会多出分享给孩子们的零食。

还有的图书馆,会被热爱读书的“小书虫”留言催促更新。

mini图书馆,这小小的空间,成了连接整栋楼、整个社区的纽带。再次印证了那句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mini图书馆里,流动儿童的阅读量有了显著地提升。家长们发现,原本玩手机、打游戏的孩子,现在更愿意去看书了,紧张的亲子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mini图书馆还组建了社群、举办阅读活动、绘本故事讲解、家庭亲子工作坊。渐渐的,街坊邻里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大家都越来越主动互帮互助。

从一个孩子,到一个家庭,再到一栋楼,甚至一个社区,mini图书馆让流动人口,找到归属感和融入感。也成为他们在这片陌生土地上栖身的精神家园。

还要建千千万万个mini图书馆

比邻的mini图书馆建在出租屋的楼道里,根据楼道的特征,设计了不同样式的书架,以及不同主题的墙绘。

书,是怎么来的?

大部分书籍,来自企业、社区和个人的捐赠。

比邻的公众号上有捐赠的渠道,每周都会收到图书,少则3、5本,多则两、三箱,志愿者会挑选出合适的书籍整理上架。

书籍是如何管理的?

mini图书馆采用零门槛的方式管理书籍,孩子们可以自己登记借阅。

而书籍管理的结果表明,丢失率在可控范围内。

熊亚洲说,mini图书馆的运营,2分靠硬件,8分靠运营,其中6分都来源于社区的居民家庭和孩子们的信任。

mini图书馆的未来会怎样?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企业对mini图书馆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社区落地mini图书馆。

因此,比邻公益学堂增加了一项新的工作,即提供技术指导,他们正在准备把做mini图书馆的经验整理成工作手册,以便分享给其它有兴趣的社区或企业,并协助推广和复制mini图书馆的模式。

希望这一举措能够让mini图书馆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发展,惠及更多的流动儿童。

我们坚信,mini图书馆带给我们的:

不仅是一本本图书,

而是种下每一颗阅读的种子,

点燃每一个微小的梦想,

连接每一个流动的家庭,

为一个个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

素材来源:广州市黄埔区比邻公益服务中心

在看

喜欢我们的话,点一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