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民警的博弈:防止诈骗我们要“先发制人”_诈骗_高山_民警

反诈民警很多时候是在和“看不见的敌人”较量。

诈骗电话打进来,老百姓口袋里的钱随时可能被骗走,钱一旦汇入骗子的账户,就像一辆不起眼的小车开进四通八达的高速路。

民警能做的,就是和骗子“赛跑”,用最快的速度直接到路的末端切断钱款外流,最大程度挽回受害人损失。但很多时候,破案并不意味着钱款可以追回。电话那头事主绝望的嚎哭、难言的哽咽,很多反诈民警感同身受。“不能再追着骗子跑了,工作要前置。让群众不被骗,比追着骗子打更重要。”

北京市反诈中心苏兴博,是北京最早的反诈民警之一,从一开始的异地抓捕,到后来的电话拦截、紧急止付,再后来,他干脆把自己推在人前,变着花样地进行反诈宣传——在广场上发传单,到大学里开讲座,进社区和大爷大妈们打成一片,上电视、做直播、拍短视频……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把诈骗遏制在发生之前,最好连发生的机会都没有。”

苏兴博是北京市公安局第一批反诈民警,从打击办案、止付拦截到反诈宣传,他和同事针对变化的电信诈骗形式不断调整工作。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不能再追着骗子跑了”

苏兴博身形高大,皮肤黑,不笑的时候神色凌厉,让人觉得严肃又冷静,出身于警察家庭,他骨子里就透着一副随时准备好抓捕嫌犯的劲儿。

但后来的工作是他自己也没想到的,经常要露脸外出讲课,给学生、给老人、给企业员工……劳动节、国庆节小长假,他和同事搬着展台和纪念品,可以说是“哪里人多往哪搭”。“反诈APP您下载了吗?”“96110这个号码您知道是哪里的吗?这个号码来电您可一定要接,那是我们的劝阻员。”“手册上这些诈骗类型您都看看,记在心里,接到骗子电话就有防备了。”反复讲道理,反复说案例,他把自己推在人前,和犯罪分子打交道的时候反而少了。

2000年初,电信网络诈骗开始在国内萌芽。2009年以后,电信网络诈骗,尤其是冒充公检法的电信网络诈骗明显增多。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一个名为“反电信诈骗犯罪办公室”的临时机构。随后,为了更有力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2012年年底,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正式成立,主要工作是负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打击等工作,也是在那年,苏兴博从刑事科学技术部门转至侦查、反诈部门,成了北京市第一批反诈民警。

展开全文

专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之初,出差是常态,他一年中有大半时间都在外地,犯罪嫌疑人抓回来了,他欣喜地通知报案人,“这案子破了。”对方反问,“那我钱呢?”苏兴博无言以对,觉得很有挫败感,“让老百姓损失的金钱重回口袋,是件比抓捕更难的事。”

2015年北京市反诈中心成立以后,苏兴博开始有目的地对案例进行总结,“不能再追着骗子跑了,我们的工作要前置。”

“这种转变不只是我的,也是市局乃至全国的转变。”苏兴博说。2015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即“北京反诈中心”)。2016年,经公安部授权,在北京反诈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公安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查控中心”,承担起了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案账号查询、布控、止付、冻结,以及通信工具的查询、封停及线索拓展等工作。

高山在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反诈宣传。受访者供图

工作还得再“往前”

此后,北京市公安局16个公安分局成立了二级反诈中心,全市200多家派出所的第三级反诈小组,一天可以拨出7万通拦截劝阻电话。

刚开始给事主拨打劝阻电话时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多数事主感到意外,对民警的工作表示感谢,但也有些被骗子深度洗脑的事主,反而以为劝阻员才是诈骗分子。

苏兴博曾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对冒充熟人的骗子深信不疑,对劝阻的苏兴博恶语相向,让他别多管闲事。“老人听了骗子‘大闹公安局’的建议,拄着拐杖戳着地和我大喊,让我们给她解封银行卡。”

被劈头盖脸呵斥一番也没让苏兴博手软,老人不听劝,骂累了就独自回了家。第二天,她在子女的陪伴下再次来到北京刑侦总队,一进门就“扑通”跪在了苏兴博面前,直言“感谢”。据老人讲,她准备打给骗子的房款就在民警冻结的银行卡里,当晚经过儿女们的进一步劝导和核实,她醒悟了过来,如果不是苏兴博他们“顽固”的工作,这些钱恐怕早没了。

接触的受害者越多,反诈民警就越发意识到,工作还得再“往前做”。到了劝阻环节,往往也有无法避免的遗憾,事主一旦把钱打入骗子账户,资金会被迅速“打散”到下一级卡中,如此操作几回,钱就到了境外账户,再想全额追回,希望渺茫。

苏兴博带着几个民警开始频繁地到学校和社区讲课,他们希望把自己掌握的反诈知识尽可能快、广地“送出去”。他还出版了《苏警官反电信网络诈骗教战手记》《中国老年人防电信网络诈骗指南》等反诈书籍,苏兴博意识到,反诈是一件全民事业,“建立一个系统的反诈骗体系非常重要。”

苏兴博在工作中。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放得开”“更精准”

2016年开始,高山也开始跟随苏兴博频繁出现在反诈宣传现场,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禁毒专业出身的高山素来话少,严肃、不爱抛头露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人比较闷。”

但现在,他成了同学里最“张扬”的那个。

第一次独自进行公开的反诈宣传是在2020年春节,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不少大学生留校没有回家,北京市反诈中心和高校联合对学生们进行反诈宣讲。高山庆幸这是一次线上活动,不用直接面对几百名学生和老师。但他依旧早早坐在会议室看着手里的材料,反反复复模拟“授课”,紧张得不得了。

后来,线上线下讲课次数多了,他发现自己反倒更喜欢走进学生中去讲,甚至希望有学生提问,那些随时从他脑海里揪出来的案例和故事,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生动地了解一种诈骗类型始末,场子热起来,他自己放松,学生们也能对他讲的事入心入脑。

高山在进行反诈宣传。受访者供图

与师傅苏兴博相比,高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要“放得开”“更精准”,简单说教,无差别发放宣传单、纪念品,已经是反诈宣传的“过去式”。他做了民警身份之外的更多尝试,参加公益环保活动骑行北京二环路,和影视明星一起拍时尚大片,还曾与一群“喵星人”出演了一部上了热搜的短视频。他的任务就是,结合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人群,随时随地上演一场反诈宣传情景剧。

另外,高山还是34个微信群的群主,群里有全北京各个社区的5000多名社区民警,和全市大、中、小学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教职工,以及小区、企业等负责人。大家随时在群里分享新发的案件,高山则负责收集和宣传不错的反诈视频、文章。

以这34个群为中心,群成员将反诈内容继续向外辐射,形成了北京市继市级反诈中心、分局反诈中心、派出所反诈小组之后的第四级反诈力量。高山介绍,现在北京已经有十余所高等院校成立了自己的反诈团队,成员有老师,也有学生干部,承担着学校的反诈宣传和初级的反诈劝阻工作。

一次直播的时候,有网友说,“在这说这么多干吗?还不赶紧去把骗子给抓回来,把钱给追回来啊。”这就是当下很多人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误解,苏兴博解释,“‘追’肯定是民警要做的事儿,但光靠我们追是不够的,防范诈骗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先发制人’,大家都有识别能力,离骗局自然就远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