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森的“栎阳木刻” _ 在2016年成为陕西省级“非遗”_农具_微缩_陕西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西安市临潼区,既是闻名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所在地,也是古城西安的,农业大区,沉淀着厚重的农耕文化。这里有一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用巧手记录乡愁,唤醒人们对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记忆。

把玩着木制农具

木龙木龙,越摇越红,供吃供穿,确保平安。用方言念着一句句农谚,手里把玩着木制农具,今年80岁的老匠人,李树森,时常要把自己的作品,摆出来晾晒,摆在桌上的耙,犁,铡刀,独轮车等,都是原物件的,小比例复刻。

师从当地匠人

他在家里摆放的,近百件微缩农具中,绝大多数,为榫卯结构,还原了很多,细节设计,像纺车,水车等,甚至可以活动起来,模仿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场景。自小生活在临潼农村的李树森老人,15岁师从当地匠人,学习木艺,早年制造维修了,不少农具,给邻里,带来了便利,也在自己心中,种下了,乡愁的种子。

展开全文

一款精美工艺品

2000年前后,随着一些手工农具,逐渐被机械代替,以前做过,木刻工艺品的李树森,萌生了,制作微缩农具的想法,由于对每种农具的结构细节,都了然于胸,心灵手巧的他,三四天就能做出一款精美工艺品,至今李树森制作过,上千件微缩农具,一些被外地的收藏者买走,一些给邻里的孩子们把玩,每被带走一款,李树森,就再拿出锯子,锉刀做一款,使这些农具,成套出现。

讲清楚它的用途

咱老祖先发明,这么多物件,要配合着用,如果只有一种,你就很难给人,讲清楚它的用途,李树森说。凭借精湛,娴熟的技艺,和对农耕文化的还原,李树森的栎阳木刻,在2016年,成为陕西省级非遗,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李树森使用,原生木质制作的微缩农具,淳朴自然,结实美观,精巧细腻,成为一部展现,历史,传承文化,唤醒乡愁,教育子孙的活教材。

尽管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睛明眼亮的李树森,还在持续镌刻乡愁,也带出了好几位徒弟,生活在陕西关中农村的他,希望多和外地的,农民或工匠,交流合作,把全国典型的农具,都复制保存下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