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中国画家,著名版画家、中国新兴木刻的优秀代表】_风格_木刻_延安

古元简介

古元(1919年8月5日-1996年8月10日),中国画家,著名版画家、中国新兴木刻的优秀代表。

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

代表作品有《减租会》、《人桥》等。

古元被公认为中国新兴木刻、尤其是解放区木刻的优秀代表。

古元是二十世纪革命战争年代里培养出的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家之一,被认为是创立了木刻民族风格和实现美术“大众化”的榜样。

古元风格即指其延安时期的体现明朗、朴素、单纯特征又具有“民族特点”的木刻风格。

初创风格(1939—1941年) 这一时期,古元主要在延安鲁艺学习,作品受柯勒惠支、苏联版画和法国画家米勒的影响,呈现多种风格面貌,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有着明显的摹仿痕迹,如《延安鲁艺校园》(1939年)、《向敌后挺进》(1940年)等;一类风格技巧较为成熟,写实倾向,重视细节刻画,强调明暗光线处理,刀法多变,可明显出欧洲木刻的影响,如《铡草》、《入仓》、《羊群》、《牛群》、《家园》、《挑水》、《运草》(均为1940年)等。

另一类以阳刻为主,突出线,结合块面,背景多留白。

画面简洁,主体突出,具有农村小调式的风趣和自然生动,代表性作品为小说《风波》的插图。

1942后以阳刻为主的简洁明朗的风格,主要是从此类风格发展而来的。

成熟风格(1942-1944年) 以单纯、质朴、明朗为特点,仍然以陕北农民生活为题材,主要用圆口刀表现,阳刻法,风格相对统一而稳定,不“初创风格”那样多变,有些作品明显吸收了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达到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风格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正是这种成熟风格,被认为是“大众化”的榜样,是来源于生活的典型。

变异风格(40年代—60年代) 40年代古元的木刻作品多描绘激动人心的斗争场面,表现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这促进了风格的变异。

一是人物形象的改变。

1945年之后,古元离开延安到了华北、东北解放区。

他作品中的陕北农民形象被战士和其它身份的人物所取代,人物形象的变化导致了风格的变化;二是画面明朗性减弱,阴刻法增多,对画面场景的表现趋于细节化,线条趋于多样和丰富,阴刻法、丰富的线条和明暗变化,使画面失去了延安时期简洁明朗的特点;三是刀法变得复杂,以适应表现人体结构和运动,与成熟时期以圆口刀为主的简洁明朗的风格有所不同。

50年代的作品都注重写实性叙述和细节描写,但由于木刻的材料特性所限,其写实性难以与油画等相比,而且反倒失去了木刻简洁而独特的“力之美”。

60年代主要是回忆题材和风景题材的作品,在技法上都比以前更大胆,但画面都比较拘谨,人物缺乏生动性:大都以阴刻法为主,强调轮廓线和平面感,略近于延安风格,但画面有些零碎,黑白布局过于对称。

古元的创作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他用版画作品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

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他的作品题材内容都贴近人民大众,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风格淳朴、真切,都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从古元的版画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体会出他同人民、同时代站在一起的真挚感情。

古元先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崇高的人生态度。

在对待艺术的问题上,古元经过党长期的教育,经过延安鲁艺的磨炼,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观的同时,用真挚的艺术为革命尽一份力量,这种信念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古元先生自觉地把创作具有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作品作为一生的不懈追求。

古元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是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他的作品是时代精神真实的反映,不管从内容、形式方面都充满了古元要表达的真挚感情。

古元的版画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个性魅力,而且具有突出的当代意义,对当下的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榜样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