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转角遇到神。
“举头三尺有神明”,得到了闽南人的官方认证,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精神格局。
无论是如来、观音,还是居于一隅的地方俗神,都能连同祖先、宗亲,被供奉于宫庙当中。
闽南神祠众多,一年四季,城乡描绘络绎不绝,酬神谢恩层出不穷。
在体系庞大的民间信仰中,泉州城就有大小寺庙超过千座,被称为 “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是如何凭借着古厝的一砖一瓦,在历史中绽放「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光彩?
泉州又是如何把全世界的神明都吸引过来,驻扎于此地?
「大神」云集,绝非浪得虚名。
涨海声中万国商
展开全文
据传,元朝初年马可·波罗来到泉州。
可能是红似火的刺桐花让他印象深刻,他称泉州为 “刺桐城”。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点赞”泉州:
刺桐城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在泉州,不仅刺桐花是红的,连房子都是红的。
泉州城朝天门。摄/陈英杰,图/《地道风物·闽南》
在当地方言——闽南语中,房子叫 “厝”,代表家。这些被称为“闽南大厝”的房子,红砖红瓦,燕尾脊张扬地伸向天际,比天边的彩霞还要鲜艳。
鲜艳的古厝砖瓦,见证着泉州如何一步步跨越海洋,走向世界的。
泉州地处福建南部,和厦门相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制高点是海拔1856米的主峰戴云山。
发源于戴云山脉东南坡的晋江,是泉州第一大江,全长182千米,流进泉州湾汇入东海。
晋江大桥。图/视觉中国
晋江原来叫“南安江”,据说西晋末年来了许多中原移民住在两岸,大家想家想得厉害,干脆将南安江改名“晋江”,以解思乡之苦。
从前的泉州位于晋江中游,唐朝时“搬”到晋江出海口。 “搬城”的理由是大船无法沿江而上,耽误了泉州人做生意。
这一搬,搬出了新天地,泉州从一个河港摇身一变成为海港。
宋元泉州港位置图。制图/Paprika,图/《地道风物·闽南》
北宋,因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堵塞,宋廷致力于开拓东南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顺势而起,迅速跻身全国港口“四强”——
主营南海航线,兼营东海航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起点之一。
到了宋元时期,泉州已经发展为 “东方第一大港”,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与泉州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31个,到了1225年增加到57个,元代更是增加至98个国家和地区。
古代没有电子导航系统,海船进出港都要靠灯塔指引,东方第一大港的灯塔就在今天的泉州湾海边的金钗山上。
作为元代留存至今的航标塔,六胜塔见证了泉州港几百年的兴衰起落。如今,六胜塔仍从精神层面,指引着泉州人的海上归途。图/视觉中国
它是一座石塔,名叫 六胜塔,最早建于北宋,后来被毁。元朝时,泉州的航海家出钱重建。六胜塔塔高30多米,共有5层,每层有8个角,像一群离巢的小鸟飞向四面八方,十分好看。
塔身上雕刻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菩萨、瞪着眼珠的金刚和力士,据说他们都有保佑航船的法力。
石湖港。图/视觉中国
金钗山下是石湖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就是由此出发,山前是波涛汹涌的东海。不论什么时候,白天还是黑夜,在东海上漂泊的人只要看见这座塔和塔上闪烁的灯火,就知道泉州到了。
这是中国人的地理大发现,一个全新的海洋世界,敞开在泉州人的前面。
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来到泉州,他们的房子、花园、店铺、教堂、寺庙遍布大街小巷,城外还有他们去世后安息的墓地。
现在,泉州东郊清源山脚下的 灵山圣墓(安葬着唐朝时期在泉州传教的两位伊斯兰教先贤), 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之一。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还曾特意来此祭拜。
灵山圣墓。图/视觉中国
在历史长河中,各种宗教都曾到达泉州,留下痕迹,如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儒教、道教......刺桐城及其文化因此幻化得色彩斑斓,因此,泉州还有 “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泉州粉红色的天主教堂。图/视觉中国
泉州老城区的形状像一尾鲤鱼,称为“鲤城”,鲤城最古老的街道是如今仍热闹非凡的 涂门街。这条只有1000米长的老街,犹如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画廊,文物古迹随处可见。
清净寺,这座建于北宋时期,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就是其中之一。
清净寺。图/视觉中国
如今,清净寺不远处的文庙人流不断、关岳庙香火极盛,相比之下,用“进口”辉绿岩和花岗岩砌成的清净寺显得十分清幽。
涂门街上清净寺的古城墙。图/视觉中国
然而,在宋元时期, 涂门街上最火的就数它了——每天5次,宣礼员按时登上40米高的圆筒形 宣礼塔,面向西方,礼拜真主;秋冬或春夏季节,阿拉伯船队进出港时,他们会沐浴更衣,在塔上诵读《古兰经》,祈求或感谢真主让船队来往平安。
这座 宣礼塔和开元寺的东、西双塔,曾并称泉州“三高”建筑。可惜宣礼塔在明朝时的地震中倒塌了,重建后在清朝时又被台风吹倒。
开元寺东西塔远眺。图/视觉中国
千百年来,物是人非,在泉州留存下的不仅有与海洋文化、国际通商有关的 遗迹,还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它们一起,见证了 泉州的兴衰,也成为古刺桐繁荣贸易、开放包容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此地古城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可谓是「大神」云集。
泉州,转角遇到神
泉州城区就有三十六铺、七十二境,铺境有空间,有边界,有各自的铺主公和境主公,每位神明的诞辰都要举行庙会。
宋元鼎盛时期,泉州佛教、道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并存, 大小寺庙有近千个。
泉州市内所留存的一些各宗教石刻,从左至右为:元·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墓碑、元·印度教恶魔石构件、元·伊斯兰教云月纹石墓顶、元·摩尼教摩尼光佛石造像。图/《地道风物·闽南》
然而除了这些制度性宗教外,闽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其实是体系庞大的民间信仰,这里一年到头都是 人与神的“狂欢”。
如果你有个闽南朋友,那过年时你一定会听对方频繁说起 “拜天公”,因为这是闽南人一年中最为重视的祭祀。
入厝、结婚、祝寿等重要日子闽南人都要拜天公, 漳州、泉州地区都有设置天公灯的惯例,样式稍有不同,泉式的天公灯上会写“一心诚敬”,所以也称“心灯”。
中国的宗教体系究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中国,想要探究一二。
泉州晋江五店市闽南古建筑群。图/视觉中国
在早期,闽南文化首以敬“天”为主,人人从民族道德孕育而出的奋斗精神,由于观乎闽中多丘陵起伏,开垦阻力大于平原,是以沿海乡人多往海洋发展,活跃于海洋文化。
这种“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海洋生涯风险较大,故多数拜仰神明来保佑,尤其航海人依靠“妈祖”导航,宽慰旅怀,祈求平安。
《妈祖神迹图》。供图/许路,图/《地道风物·闽南》
妈祖,可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女神”,她在短短数百年间,就成为了中国以及全球华人信仰的航海保护神,联合国都授予她“和平女神”称号。
现在澳门有妈祖庙10座,香港有57座,元朝时,妈祖的信仰通过大运河的南粮北运扩大到北方地区。
位于福建泉州市南门天后路的 泉州天后宫, 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
泉州天后宫。图/视觉中国
足迹遍天下的闽地商人无论走到哪里,从天后宫请来的分灵妈祖就会出现在哪里。
不单闽商如此,宋元以后中国人的航海记录里,处处可见妈祖的身影。
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祭拜泉州天后宫;明清两代册封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的使船上供奉着妈祖......
妈祖就这样跟着扬帆起航的船队越走越远: “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天后宫精美绝伦的建筑屋顶。图/视觉中国
目前全球共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信众2亿多人,大多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美丽端庄的 妈祖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就泉州而言,宋元多元宗教体现着宗教自由和文化宽容,其精神已随元朝灭亡而终结,要到近代才逐步复兴。
留存至今的多元遗存所显示的其实是安德助所说的中国文化中“凡为宗教,皆可救助人民”的观念,这种观念促成了闽南民间信仰的繁荣,使泉州继续作为“众神之城”而存在。
-END-
编辑丨笑笑
首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
《刺桐伽蓝记》作者聂靖,出自《地道风物·闽南》
《世俗闽南,神在身边》作者张侃,出自《地道风物·闽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