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结合疫情过后思想汇报(疫情过后你们会离开泉州吗)_泉州_上海_疫情

本文目录

  • 疫情过后你们会离开泉州吗
  • 疫情结束,你会选择离开上海吗

疫情过后你们会离开泉州吗

我是江西人,我挺喜欢泉州这座城市,疫情过后,不会离开泉州,我总结最重要的3个不离开理由。

泉州企业有情怀,疫情期间逆势增长!

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导致停工、停产,很多人都担心企业业绩不好。但是我们公司5月份开始迎来大逆转,直接暴单。整个下半年都是通宵达旦生产。2021年运动品牌安踏、特步、鸿星尔克都迎来大增长。

疫情期间为什么泉州很多品牌出现增长?

泉州大企业(自主品牌)内销为主,渠道特别发达,渠道遍布省、市、县、镇都有渠道,而且都是生活刚需品。比如说恒安纸巾,达利园食品、鸿星尔克的鞋子、舒华健身器材、九牧卫浴、利郎衣服、龙头、阀门、石材等等。

泉州商人有情怀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灾难年前总会捐款、捐物。2021年的鸿星尔克捐款,恒安捐防疫物资,九牧卫浴捐各地方舱医院卫生间用品。

泉州生活成本低,环境好!

福建省绿化覆盖率全国第一,泉州当然也不差。有山、有海、天气也非常好。工业区工厂宿舍里夜晚,青蛙哇哇声陪你入眠,鸟儿叽叽喳喳叫你起床。

泉州生活成本很低,工厂都配备宿舍,也可以到城中村、农村租房。房租250-500元每月,上班不要开车、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到,每天早上可以睡到7.30,当然你也可以起早跑步锻炼身体。

泉州吃饭也挺便宜,早餐3-5元,中餐8-12元,晚餐8-12元。可以找到那种特实惠餐厅,一晚米粉6元,土豆丝6块钱一盘,放眼全国都难找。

泉州竞争力小,不愁工作机会!

如果你来泉州还找不到好工作,其他城市更难。泉州人爱做生意,不打工。工厂多,工人不够用,尤其现在找个年轻人就相当于一个宝。只要你肯学都给机会,尤其是一些大厂,买台好设备不是担心钱,而是没人会用。

泉州既开放,也保守,开放是因为能接受全世界先进文化,市区保留各种宗教教堂遗址;保守是因为泉州每个地方都保留浓浓传统闽南文化。泉州人很低调,他们财富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喜欢爱拼敢赢的泉州城和人,暂时不想离开。

疫情结束,你会选择离开上海吗

在上海生活十年,虽然有着各种不如意,我还是坚定地选择留在上海。

先说说大家爱听的吧,外地人在上海都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就说感触最深的三点。

一、房价高。这点全国人民都知道,我就不太多废话了。15年靠近郊环买的两室房子,月供5000左右。现在想换三室的,即使把现在的卖掉,依然算买二套,首付七成,当前的政策又要做低价,意味着实际首付超过七成,500万的郊区房,准备现金380万,还不算装修,然后再贷款150,月供1万以上,苦哇!

二、孩子上学难。因为上海落户比较难,居住证积分办理也不容易。落户我暂时先不想,条件差得远。就是居住证积分,也是政策放松后,不需要调档案了,才刚刚办下来的,之前因为档案丢失,这事一直悬着,心也一直悬着,每每想到孩子要读初中了,万一没有高考资格……累哇!

三、就医贵。父母都是外地医保,由于老家的医保部门人员的不作为,一直没能办成医保的异地使用权限,所以父母的每次就医,都是自费。父母年近七十,各类慢性病都有了,经常进医院,各类检查治疗费用,感觉像在烧钱。一个感冒,老家小诊所几十块钱搞定,这边检查加治疗费用,基本1000块钱起步,怕呀!

再说说,为什么非要赖在上海不愿走,也说三点。

一、城市管理水平高。有秩序、干净,公共服务水平应该是全国相对最好的。在上海生活久了,就越来越不习惯老家的脏乱差。闺女小学的时候,从老家来上海插班,最近我问她,喜欢老家多一些还是喜欢上海多一些?她回答,当然是上海,这里干净,老家,土气!

二、工作机会多。集中了全世界那么多优秀的公司,几乎任何一个行业,在上海的工作机会都是其余二三线城市的N倍。公司多,待遇好,晋升机会相对公平,这是这个城市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不知名二本毕业的我,懵懵懂懂跑到上海,十年前月薪3500元,现在,大概十倍吧,也只有上海能找到这么高收入的岗位了,看过杭州的同等职位,起码少掉三分之一。有钱赚!

三、教育水平高。这点体验最深的就是闺女的班级,没有人掉队,老师不允许孩子掉队。三年级之前,闺女学习毛病很大,各方面垫底,我也很发愁很无耐,但我发现,她的各科老师从未放弃,主动找我,各种方法、配合,闺女逐步变成优秀生,这过程,让我明显感受到老师的负责和认真,这点在老家的老师身上是没有感受过的。感动!

综上,作为一个平庸的外地人,我赖也要赖在上海。因为,我的祖先,一直在偏僻的农村耕种了几百几千年,过着艰苦落后的生活。我的坚守,是把一条血脉从落后到先进,从十八线外小村落跳跃到一线城市。我要我的孩子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自信,更精彩的人生。这份坚守,值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