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吴王刘濞有何实力,为何敢发起七国之乱反大汉朝?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终为何被灭三族_洪承畴_潘安_杭州

本文目录

  • 西汉时吴王刘濞有何实力,为何敢发起七国之乱反大汉朝
  • 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终为何被灭三族
  • 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究竟表达什么心情,好在哪里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这首悼亡诗写给谁的为何如此深入人心
  • 洪承畴为何要降清他投降后又做了哪些事情,最终的结局如何
  •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被罢免了大将军,降级为杭州将军,这个官职到底有多大权力

西汉时吴王刘濞有何实力,为何敢发起七国之乱反大汉朝

刘邦在临终之前,定下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诏命。一是为了平衡功勋集团和宗室诸侯王国的关系。二是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基业,但刘邦做梦都想不到。他刚刚闭眼,自己的媳妇吕后就破坏他的遗命。而他处处防范的功勋集团却保住他刘家的天下。

吴王刘濞,(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是汉刘邦大哥代顷王刘仲的儿子,西汉嫡亲宗室、诸侯王。 刘濞性情暴躁。但武艺高强,一点都不像老实巴交的父亲,应该和彪悍的母亲比较像。(不给刘邦饭吃的那位老娘们)。在刘濞二十岁的时候。受封为沛侯。但必须指出刘濞绝非膏粱子弟。多有军功。在英布造反死后。刘濞就在英布管辖区域为诸侯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刘濞日后之所以敢带头造反。在于三点。一是个人野心极度膨胀。也想当皇帝。二是汉景帝的削藩策略严重地侵犯了诸侯王国的利益。作为宗室诸侯王国的利益集团的代表也只有造反。第三就是自己的接班人被当年的汉景帝一棋盘给拍死了(汉景帝够猛)。夺妻之恨,杀子之仇焉能不报?

那么了,刘刘濞的实力如何,敢于起兵窝里反。应该说,刘濞的实力很大,不亚于侄子汉景帝。作为诸侯王国刘濞在他的辖区内可以征税。铸钱。开矿,煮盐。无论是铸钱币还是煮海盐在当时都非常的暴利,于是吴国的地界非常的富足,再加上吴王刘濞治理有方,当地的百姓都非常的拥护吴王刘濞。有了钱,有了实力,再加上内外因素交织。吴王刘濞造反就是肯定的了。

汉景帝在晁错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大幅度削藩。由于,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先后被削藩。引发刘濞严重地危机感。尤其是晁错建议汉景帝必须首先打击他。削刘濞两个郡。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这么大的事情。刘濞对晁错恨之入骨。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六家宗室以‘’诛晁错,清君侧“名义造反。刘濞时年六十二岁。凡吴国境界内年纪在十四岁与六十二岁之间的人,都要应征。”因此调集了二十余万人。可谓气势汹汹。但其兴也勃。其败也速。仅仅三个月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事败以后,刘濞逃亡东越被诱杀。时年六十二岁。

刘濞失败在于战略布局的失败,再就是汉景帝措施得当。最后就是周亚夫指挥有方。时也,运也,命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终为何被灭三族

潘安是中国古代的美男子,一直流传说他是最帅的帅哥,现在更是把他当成帅哥的标杆,就是这样一个万千少女少妇杀手的奇男子,竟然被夷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美女很出名,就连一些帅哥也很出名,这些美男中当属潘安名气最大,在一些朝代中若有人想要称赞一位男子生得十分英俊,往往会用潘安来进行比喻,虽然我们都知道潘安很帅,但到底潘安有多出众呢?

这么来说吧,潘安眉清目秀、相貌柔和,有文人才子的书香气息。

在潘安年少的时候,只要他拿着弹弓出门,就会有许多少女少妇将其围在当中,可见这潘安受欢迎的程度,而且不仅少女少妇,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妇都对其有好感。

不仅如此,潘安年轻时驾车在街上走着,许多少女老妇都为他着迷,用水果往车里丢,出一趟门回来,车子里的水果都装满了,这就是成语“掷果盈车”的来历,潘安在当下如同明星般的人物,小鲜肉,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回头率极高。


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衬托潘安的美貌。

据说在当时有一个长得奇丑无比的人,叫左太冲,这个人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长得丑还跑出来吓人,他经常模仿潘安的动作,学他走路的姿态,学他说话的语气,而就是因此左太冲每次上街,都会被一群老妇人围殴,还向他吐口水,这就是“东施效颦”的翻版,可见潘安在女性心中的地位,她们是不允许别人玷污她们偶像的形象。


虽然潘安有如此美貌的容颜,但他绝对不是靠颜值生活,其本人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学习天赋,十分有才,是当时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而且他还极其孝敬自己的老母亲,北宋编纂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专门收录的潘安辞职回家赡养老母亲的典故,不难看出潘安无论从容貌、性格、品质和文化都值得钦佩,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称为才貌双全,简直是国民男神一样的存在。
像潘安这样一位美男子,他的妻子想必也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吧,其实在历史上,美女不一定配美男,美男的妻子也不一定是美女,潘安的妻子叫杨蓉姬,是文人之后,其父亲是当时的大书法家,门第非常高,但这潘安才貌双全,因此杨蓉姬对潘安那是没话说,潘安对妻子也算是相当专一,在杨蓉姬去世之后,潘安由于思念亡妻还作了几首情诗,长得帅还专一,这要放在现在,那可是稀缺之人。
只可惜,人生如此赢家,却误入一场宫廷斗争。潘安一直担任县令,直到元康元年(296年)才回到洛阳做了京官,这才有资格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也就是打那时起,他平淡的人生开始走上了一条风雨之路,却未曾想在竟是一条不归路。

那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皇后自己没有孩子,她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忌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入宫除掉了皇后贾南风及侄子贾谧等党羽,潘安从前就得罪过司马伦,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捕了潘安,并灭了他三族,就这样一个迷倒万千少女少妇老妇的美男子潘安人生就此定格。

潘安在辞职回家照顾母亲的同时,就和好友一起附会贾谧,不久就升迁做到了黄门侍郎一职,潘安也经常替贾谧出主意,他的作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潘安的母亲经常劝他不要趋炎附势,潘安也没有听进去,最后连自己的老母亲也搭进去了。


后世对于潘安的评价褒贬不一,潘安担任过几处县令,每到一处都是勤政廉明,造福当地百姓,对于他与贾氏陷害太子,后人也多有诟病,不过潘安的美貌却都是有口皆碑的,于是人们更多的只记住他的美貌,其他的就忽略了。



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究竟表达什么心情,好在哪里

从字面意上不难理解白居易,极度怀念已故八年的挚友。表达出了白居易很重友谊,念念不忘好友的心情。从中感叹自己已到了风烛残年,满头银发。虽然还活在世上就像物品一样暂寄存那,随时就会被阎王爷领走。表达出了他对人间美好生活极度眷恋的心情。

这两句千古名句好就好在,作为一名世上名人到了暮年时心情和普通人一样。易想念已故的好朋友,易留恋美好人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这首悼亡诗写给谁的为何如此深入人心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其好友元稹去世九年之后所作的悼亡诗。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出处

  《梦微之》原文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梦微之》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洪承畴为何要降清他投降后又做了哪些事情,最终的结局如何

1642年,松锦决战。

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拒降,只等一死。

然而,他充满争议的后半段才刚刚开始。

比之作大明臣子的前半生,洪承畴的后半生更为神秘,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神秘的投降

洪承畴被俘后,大义凛然,拒绝招降,只求一死。

皇太极并不急,他深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先把洪承畴的状态调一调整,由慷慨赴死模式调为从容就义模式再说。

皇太极将洪承畴关了起来,慢慢来。

随后,陆陆续续有投靠满清的汉人,包括一些洪承畴以前的下属,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怼了出去。

处理过纠纷的朋友都知道,对于处于敌对情绪的人,先让他骂一骂,情绪发泄出来了,后面有可能“好好说话”。

随后,范文程出场了。

见到范文程,洪承畴继续大声怒斥,发泄怒火。范文程也没有回怼,也没有提什么招降的事情,先和洪承畴聊起了古今之事,谈天说地。

整个过程,范文程都没有劝降,他只是通过谈天说地来观察洪承畴。

回去后,范文程汇报:洪承畴可以招降!

原因是:在聊天过程中,曾有一块灰尘落在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屡拂拭之”。

对衣服都如此爱惜的人,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洪承畴并非不想活了,不过是心理上仍不能割舍忠孝思想而已。

那么,如果新恩能盖过旧恩,给他一个台阶下,他就能被搞定了。

随即,皇太极对洪承畴倍加礼遇。

功课作足,皇太极出场了。

五月初四,皇太极亲临太庙,来见洪承畴。

洪承畴继续大义凛然,不肯下跪。

皇太极不做计较,只是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亲自解下身上貂衣,披在洪承畴身上。

洪承畴被“搞定”了。

次日,洪承畴带着祖大寿等人,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由于洪承畴投降实在出乎意料,因此,各类材料对这个过程说法颇多、浮想联翩。

最离奇的说法是:皇太极宠妃大玉儿,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孝庄太后,以美人计“搞定”了洪承畴。

之所以“美人计”这种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大行其道,还是因为世人实在难以理解洪承畴为何投降。

洪承畴投降之因:从容就义难

当时,没有人相信洪承畴会降敌。

崇祯甚至判断他必死,已经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洪承畴平日的言行,颇有忠臣之样。

后来,大清定天下,洪承畴的母亲以大义怒斥洪承畴。有母如此,可见洪承畴自小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乏忠义思想的。

正因如此,洪承畴初被俘时,确实大义凛然,只求一死。

然而,一旦被关押,时间慢下来,一切又不一样了。

从容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热血沸腾,气血上头,将一些情绪压倒一切,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死了就死了,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

然而,要想从容就义,冷静下来了仍然选择死亡,就要有真正的信仰了:你真的愿意为了这件事情,放弃所有一切吗?

洪承畴受过忠义教育,有忠义之情,见到手下兄弟多战死,自然有慷慨赴死之情,然而,忠义并非他深入骨髓的信仰,他还有许多不甘心的地方。

洪承畴很有才干,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他的方略几乎平定了起义。

即便是这场失败的松锦决战,也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多加干涉,强迫他急进兵才为敌所趁的。

被俘后,皇太极派了一些先投降的人来劝降洪承畴,既是让洪承畴“发泄”,也是给洪承畴展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些人都不如你,在我大清都得到重用了。如果你洪承畴投靠大清,还怕没有一展雄才的机会吗?

范文程与之谈古论金,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范文程必然夹带了私货:大清绝非一般“胡虏”,大清天子也与古代中原天子并无二样。

最后,皇太极出马,宽容大度,不计较其他跪拜,只是嘘寒问暖,表现如同古代贤君,

又解衣披裘,以示爱惜之情。

如此,满清皇帝的“新义”,盖过了大明天子的“旧恩”;满清君臣生动的新气象,压住了抽象的华夷之分;为满清重用,一展雄才的个人愿望,消解了为大明效死的气节。

洪承畴,降了。

沉默的两年

刚投清的几年,洪承畴表现得异常沉默。

无论是效力大明还是大清,洪承畴一般都是很有思路的人,时不时就来个方略,高屋建瓴。

然而,自1642年五月降清,至1644年四月,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洪承畴却异常沉默。

这两年里,在处理与明议和、进取方向等事宜中,皇太极君臣都有过激烈的讨论,范文程、张存仁、祖大寿等人都提出了各种留于史书的方略,但洪承畴却极不寻常的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存于史书的方略来。

而皇太极对洪承畴也是比较防范的,让他在家,不得随便出入。最多只是咨询一下意见,没有让他任事。

以至于,后来满清入关后,关内的官吏、人民甚至不知道洪承畴已经降清了。

直到李自成入北京,洪承畴才再度活跃起来。

定鼎之策

1644年三月初六,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了。

由此判断:大顺军必然已经逼近北京!

四月初四,清军誓师南下,“往定中原”。

其间,范文程等人都提出了各种意见,但洪承畴依然沉默。

四月十三,进至辽河时,传来消息: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祯自尽!

随即,多尔衮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以应对新局面。

此时,沉默已久的洪承畴终于说话了:集中力量,完全可以一战除掉流寇!我们“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缴,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

从选择主要对手,到进军路线、进军节奏,再到针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不同的战胜之法!

这才是高手的方略!

此言既出,与会文臣武将无不赞同,多尔衮立刻采纳,传令三军,立刻进军!

十五日,又传来吴三桂乞师的消息。

此时,清军中许多将领担心吴三桂有诈,犹豫不决。

洪承畴再次力主抓住机会,联吴攻顺。

山海关一战,清军大胜,入关!

随即,洪承畴又提出了堪称关键的“定鼎之策”。

1、严禁杀掠,整肃军纪。

以前清军入关,是与敌国交战,烧杀掳掠是削弱敌国。如今,清军入关,是“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严禁杀掠!

2、麻痹旧明官吏,安抚明吏民,减少敌对;

同时,洪承畴又提出:打出为明报君父仇的旗号,麻痹明吏民,并“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减少敌对!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建议哭祭崇祯,优待明宗室,以此进一步减少敌对。

3、对李自成穷追猛打!

这些方略,成了大清初入关时的基本方略。

初入关时,清军八旗不过20万,关内地盘不过京畿附近地区,无论地盘、兵力都远远不如李自成和南明。

然而,正是靠着这些方略,大清稳定统治,麻痹南明,剿灭李自成,迅速站稳脚跟,并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势力!

说其为定鼎之策,并不为过。

救火队员

在大明时,洪承畴是救火队员,此时,洪承畴又成了救火队员。

清军南下时,下达了“剃发令”,引发了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更是使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多尔衮大惊,只好把多铎召回,让洪承畴出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灭火。

后来,李定国发威,连连击败清军,大有恢复南方之势。

满清只好又搬出洪承畴去坐镇湖南,灭火!

洪承畴的套路倒是很稳: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军事上,洪承畴稳扎稳打,以守为主,不求急胜。

政治上,洪承畴多方笼络附近有影响力的人士,作其工作(这个过程中,没少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将其纳入统治集团,借其力安定形势。

同时,以残酷手段镇压起事的民众。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过分保守,战功廖廖,但洪承畴到哪里,哪里的形势就逐渐稳定了下来。

两个大“坑”

功成之后,洪承畴又给大清挖了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造就了后来的“三藩之乱”。

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上疏:云南不易治理,应该让吴三桂留在那里,世代镇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闹了八年。

随即,洪承畴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

洪承畴建议:应该以汉人养旗人。旗人可以不必为生计劳碌。

这坑,直接导致后来八旗堕落,不再堪用。

很难理解,洪承畴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建议。

云南确实难以治理,明代就以沐英一家世代镇守,清代仿照明朝的方式未为不可。

然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家世代都是皇亲,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关系可以保障。即便如此,沐家在云南的兵力也是被严格控制的,云南的军队也并非完全由沐家统领。

相比之下,吴三桂是何许人?他虽为“汉奸”,但对与清室关系并不紧密。而且,留镇云南的军队,悉数为吴三桂长期统领的军队!

留吴三桂在云南,迟早要出事,以洪承畴之明,不太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至于“以汉人养旗人”的提议,就更是莫名其妙了。

明代养大量的皇家宗室,这些宗室不必干活。后来,这些宗室膨胀到百万,其岁给超出了大明一年的田亩赋税总收入,成为大明的沉重负担。而且,关键是···这些被养的宗室后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无法屏藩大明。

这些情况,曾为大明重臣的洪承畴全部看在眼里呀!

再者,“以汉人养旗人”,短期来说,最得利的是满洲旗人呀!关他洪承畴什么事情呢?他提出这个方略也没有什么好处可捞呀!

这个提议,莫名其妙!

吴三桂出于什么目的,提出这两个意见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两个超级大坑。

洪承畴有雄才。无论是为明效力,还是为清效力,他都有出众表现。

洪承畴的人生不缺乏故事,无论是降清时神秘的“大玉儿美人计”,还是后来与吴三桂的“养寇自重”说,都令人浮想联翩。

客观的说,明清易代之际,他确实为天下快速稳定做出了贡献。

然而,大明的叛臣,大清的“贰臣”,只此两点,终究让人对他尊敬不起来。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被罢免了大将军,降级为杭州将军,这个官职到底有多大权力

首先,我们看一下年羹尧的晋升过程。起初,年羹尧在杭州将军的手下担任参将。其实,参将的官位并不低,属于三品大员,但权力并不大。康熙皇帝在位的后期,黄河、淮河发生了大面积的泛滥,危险着两岸百姓的安全。但国库拿不出银子赈济灾民,此时,雍亲王胤禛主动请缨前往江南地区筹款。年羹尧是雍亲王的心腹,在江南筹款的过程中,年羹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件事结束以后,在雍亲王的举荐下,年羹尧留在了京城任职。在京城任职期间,遇上了追缴国库欠款的案件。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年羹尧明明是进士出身,却一直担任着与军队相关的官职。

在京城呆了几年以后,年羹尧被调任为四川提督,开始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西北准噶尔部再次挑战清朝以后,在老十四胤禵的推荐下,年羹尧又担任了陕甘总督。雍亲王胤禛随后成为了雍正皇帝,为了掌握西北的军事控制权,雍正皇帝任命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率领20多万军队围剿清朝蒙古贵族的叛乱。这是年羹尧的巅峰时期,但此时的年羹尧开始骄狂起来,对朝廷的命令阴奉阳违,对于总督、巡抚也敢呼来喝去。雍正皇帝也开始对年羹尧不满,在西北的战事缓和以后,雍正皇帝立刻用岳钟琪取代了年羹尧。年羹尧被罢免了抚远大将军之位,开始就任杭州将军。请注意,年羹尧就是从杭州将军的手下崛起的。

年羹尧带着自己新收的几个小妾前往杭州赴任,在路上,年羹尧仍然非常自大,比钦差大臣的礼仪还大。我们需要讲一下杭州将军是什么官职,清朝入关以后,在全国很多重要城市都驻扎了一些八旗军。当然,数量都不是很多。为了管理各地的八旗军,清朝在全国陆续建立了14个镇守将军,例如杭州将军、广州将军、西安将军等等。杭州将军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福建和浙江两个省的八旗军,闽浙总督负责管理两个省的绿营军。

从官位等级来说,杭州将军比闽浙总督还高,但实际权力不如闽浙总督。 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调任为杭州将军,仍属于高级干部。在驿站休息的时候,年羹尧对饭菜不满意,直接训斥驿站的官员:“我虽然不是大将军了,但还是杭州将军,这饭菜是给一品官准备的吗?”此时驿站的官员真是底气十足,因为雍正皇帝刚刚下达命令,贬年羹尧为杭州将军下属的参将。也就是说,年羹尧辛苦了20年时间,又回到了原来的官职。年羹尧手下的心腹家奴开始苦苦劝告,不要和雍正皇帝对着干。但年羹尧听不进去,雍正皇帝将年羹尧一贬再贬,最后,成为了城门的看守。

我们最后仔细聊一下杭州将军,按照朝廷的规矩,杭州将军管理福建和浙江两个省的八旗军,其实这两个省的八旗军只有几千人。杭州将军不单单负责管理军务,如果八旗军之间出现了什么矛盾,不用前往衙门打官司,需要由杭州将军负责解决。如果皇帝前往杭州视察,杭州将军能够站在闽浙总督的前边。当然,进入清朝统治以后,八旗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清朝不得不重用汉族官员,例如江苏地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掌握实际权力,江宁将军则沦为了空架子,杭州将军的情况也差不多。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