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杜曲街道岳村_长安_套种_韩愈

位于潏河上游河网地带,樊川南部地区,韦曲东南8.5公里处。东隔潏河与杜曲街道相望,西南靠神禾原与小江村接壤,北连新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作物生长。主产小麦、玉米和少量水稻。6个村民小组。主要姓氏有张、李、陈、何、韩等。

村境为古樊国,始于西周宣王。秦代设立樊乡。刘邦大将樊哙出蓝田取樊乡即此范围。民国时设樊村乡驻樊村,新中国成立前夕,改为樊北、樊南二乡。1944年至1946年曾是国民党青训总队所在地。

展开全文

1984年归樊村乡。2001年撤乡并镇时划归杜曲街道办。

相传,岳村始建于唐代,最初取名韩谷庄。其一因为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别庄。传韩愈为给其子韩符读书而建的“村舍”。后来将妻子儿女留在这里。人们尊敬韩愈,故称此村为韩公庄,后民间谐音为韩谷庄;其二因在晚唐时,辅佐昭宗而未到任的“宰相”韩偓,为岳村人。韩偓以诗文著称。由于韩偓为一代名人,此村改名为韩偓村。随后又简称为偓村。又因长安方言,将偓(wo)字读为岳(yue),如“握手”读成“岳手”,因此大约在明代已经将村名叫为岳村;清嘉庆《咸宁县志》所记咸宁县明代古里中的岳村里即为此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和民国24年(1935)《西京市区域图》仍将此村写为偓村。日本平岗武夫《长安与洛阳》图注记为韩店。日本友人曾于1996年捐赠款扩建岳村小学,并作为奖学金,该小学被命为“韩符读书处”。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在岳村居住和生活过,岳村为其第二故乡。如今在岳村一韩姓村民家里还保存有韩愈当年的上马石碑一块。

韩偓(842—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尚存争议),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人(岳村人)。10岁即席赋诗。《唐诗纪事》卷六十五韩偓纪事:偓小字冬郎,义山云:尝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句有老成之风。因有诗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始登进士第,一度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回朝后拜左拾遗,迁左谏议大夫。后因忤触权臣朱温,贬濮州司马,于是弃官南下,唐王朝曾两次诏命还朝复职,皆不应。

新中国成立后,村中先后走出原长安县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万杰;原武警宁夏总队政委李绪全;厅级干部张育斌;中国兵器工业部第203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学子陈西峰。

20世纪70—90年代农科战线的尖兵、水稻育种带头人、科学种田先锋、长安袁隆平式人物陈万亨,担任村干部三十八年,村子粮食总产量由1969年的95万斤到1982年220万斤,特别是1977年并队升级的五年时间里,工农业生产总量突出强进,为国家贡献良种30多万斤,上缴粮食39万斤。先后七次出席省市科协大会,有9项育种、引种成果被省市表彰奖励。试验、示范的“麦瓜套种”在神禾原地域扩大到1500亩,其事迹被《农业科技通讯》作过报道;1987年推广的旱塬“小麦番茄”套种在《农民日报》被以《神禾原上的奇葩》为题进行深度报道;“棉花洋葱”套种也得到推广。由此,村子先后被陕西农业厅确定为村大队供种“三统一”示范点、农业科技示范村等称号。陈万亨同时还是长安县第二届、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西安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市县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出席省科学大会。

先后投资40余万元,硬化全村11条街道,19000米;紧紧抓住2010年被列为区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这一契机,完成党员阵地的选址和建设工程,建起村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和老年妇女活动室;挖掘村里文化典故,弘扬和壮大铜乐社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村民开展种植、养殖业;拓宽致富路子,进一步美化村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