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对江泽民同志的这场采访,背后是中美两年的拉锯_采访_华莱士_中国

大家好,让我们继续《回忆与思考》。上次我们回忆了江泽民接受美国知名记者华莱士的采访,我们今天继续回忆。

上次我们提到,虽然这次采访发生在2000年8月15日,但为这次采访的沟通两年前就开始了,早在1998年5月,华莱士所在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栏目,就通过公关公司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联系,提出了希望采访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

美国电视节目 《60分钟》

总领事馆对采访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估,写了报告提交给国务院新闻办。国新办责成上次提到的国新办第三局局长任一农具体处理此事。美方当时表达的意向是在《60分钟》栏目中以半小时的篇幅播出对江的访谈,并力争在美国国会电视台播出更完整的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也就是两个版本,一个是半小时,一个是更完整的一小时左右的,但半小时的那个版本是在华莱士主持的《60分钟》内播种,受众大大超过美国国会电视台,又叫C-Span,它是直播美国国会开会时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和辩论,非常枯燥。

十多年前,我在国外的时候偶尔看一下,我记得美国国会有一次持续三个多小时的辩论,讨论伊拉克战争,我全过程听了下来,三个小时,我发现一个情况,所有参众议员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美军究竟死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但居然没有任何一位议员问伊拉克死了多少人,特别是没有人问伊拉克老百姓死了多少,伤了多少,美帝国的虚伪可见一斑。其他国家的人命它根本不管,现在我们通过疫情防控看到,美国自己的人命,它也不管,套用中国公知的话,叫做“低人权优势”。

展开全文

美国人最初为播出采访江泽民草拟的标题是“红墙内外”,有一点今天我们说的标题党的味道,给人感觉是要透露一些中国内幕的感觉。我们的国新办干脆调集了华莱士过去对各国元首的采访,发现除了《60分钟》的片头之外,在高端人物访谈中,从来没有冠以另外一个特别标题的先例,所以任一农局长向美方表达了中方的反对意见,指出这个标题太泛,即使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考虑,也不妥当。美方接受了中方的反对意见。

与此同时,中方的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的使领馆、外交部相关司、国新办第三局等都做了世界关于中国问题的舆情汇总,并预测华莱士采访中可能涉及的话题。

在此基础上,第三局向上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接受华莱士的访问,我方可以实现几方面的诉求:借CBS News这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布平台,做中国领导人的权威性观点发布,包括涉及对中国政治体制、人权、西藏、台海关系等问题权威论述,及时把中国政府对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的态度传递给外国受众,同时也可以展示中国领导人的人格魅力,用事实、现实情况告诉西方:中国人不是青面獠牙、不讲人情的怪物。此外,国新办也好,外交部也好,都了解江泽民,他有广泛的外事经验,懂多门外语,访问过很多国家,在沟通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国内有关部门就华莱士提出的采访申请曾经召开过一次特别会议。会上一些人提出,按照美国严肃电视节目的操作惯例,耗片比是4:1,也就是说,美方播出1个小时的话,那么中方应该保证4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1986年华莱士采访邓小平,我方只给了60分钟时间,但采访开始后,小平同志意犹未尽,整个采访持续了85分钟,后来华莱士承认“我犯规了,超时了”。

这次华莱士采访江泽民,有必要给他那么长的时间吗?一位专业人士解释说:华莱士提出采访邓小平的时候,我方没有要求美方承诺播出时长,所以采访了85分钟,最后播出了15分钟。现在对方已经承诺两次播出,如果国会电视台版本播出1个小时,4个小时的采访是合理的。

后来双方取得共识:按照美方承诺的播出待遇,配比给对方4小时的采访时间。

这里我插一句,我始终不知道这个耗片比4:1是否靠谱,我个人觉得如果我们坚持一下,也许可以变成3:1,甚至更少,毕竟美方更加想采访到江主席,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聊。

这次会议结束后,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和江泽民直接沟通了一下,江主席非常爽快,没有问题。临场采访时,我们对华莱士不限采访时间、不限问题。于是,中方正式复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接受迈克·华莱士的访问。

然而,后来发生了1998年的“九八洪灾”到来,这个原先安排在1998年夏天的采访只能延后。1999年,《60分钟》再次按照程序递交了对江泽民的采访申请。但又遇到了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显然这种政治氛围不适合举行这样的高端采访,这次采访的安排只能再度搁浅。

2000年初,华莱士再次致函中央对外宣传办和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他的言辞比较恳切,他说,我今年已是84岁高龄,我曾采访过邓小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采访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

这次的采访时机选择得非常巧妙,当年秋季,正好江泽民要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为配合江泽民赴美,中国也比前两年更需要一个理想的平台,让自己的领导人在西方亮相。于是双方又进行了一些沟通,商定华莱士对江泽民的采访将在江泽民访美前两天播出。

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

正式采访开始之前,中美双方就采访大纲进行了十个回合讨论,书面文件、电话、面谈。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和国新办三局局长任一农还两度赴美。双方你来我往,有虚有实,最后达成的共识是:华莱士在采访中将涉及三方面的话题:中美关系、中国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中国国内的情况。在正式采访之前,双方还签了一个书面协议。

早在1998年,中方曾为华莱士设计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流程:采访地点放在中南海。摄制组可以先拍摄江泽民的书房,浏览藏书、字画。接下来,华莱士的访谈正式开始,在书房中两人进行交谈。之后,再转外景,江泽民与华莱士在中南海的亭子里坐下来,边喝龙井,边聊天。当然,最后2000年的采访没有这样做。

采访是在北戴河的国家领导人休养的地方进行的。在迈克·华莱士之前,还没有外国记者来过这里。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个五年计划正在北戴河会议上讨论,江泽民要主持,所以地点就放在了北戴河。

我讲这些细节,就是让大家了解领导人接受采访往往之前都有很多安排,这些安排双方工作人员要做大量的沟通,最后达成共识,采访才能顺利进行。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些,下次继续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