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罗提督战功(绘像紫光阁的清代功臣、提督马彪是怎样励志逆袭的)_提督_康熙_固原

本文目录

  • 绘像紫光阁的清代功臣、提督马彪是怎样励志逆袭的
  •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 岳飞后裔,清朝名将岳钟琪战功赫赫,最后结局如何
  •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 怎样客观地评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 丁汝昌为何能担任北洋海军提督
  •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真实历史如何

绘像紫光阁的清代功臣、提督马彪是怎样励志逆袭的

作者:史遇春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二十《马彪传》有:

“金川平,赴西安任。图形紫光阁,列前五十功臣。移湖广提督。卒,赠太子太保,谥勤襄,予云骑尉世职。”

根据相关资料简单分析,这位马彪,应该就是清人昭梿《啸亭杂录》卷二《马彪》一节中的主人公。昭梿在笔记中称马彪为“壮节公”,或为记忆之误。《清史稿》所载,马彪死后,清廷给他的谥号是“勤襄”。

简单辨析之后,详细的考证工作,留给历史学者,或者留给以后有时间的我。

下面,就来说一说清人昭梿笔记中的马彪。

话说,马彪是固原人(《清史稿》中记载,是甘肃西宁人,大体不差。)。

马彪年少的时候,属于无赖一流。

因为年少时的无所顾忌与自由放荡,所以,马彪对于那些条条框框的制度刑律,都只看作是寻常之事。就是因为这样的品行,有一次,马彪在路途之中,冲撞了当时固原提督出行的仪仗。

马彪再横,他也只是个官方辖下的草民。在面对官方的威严与刑律时,马彪也只有乖乖承受的份。

马彪冲撞了提督的仪仗,提督自然不会轻描淡写地放过他。

试想,如果提督对此不闻不问,那么,官威何在?

试想,如果提督对此不闻不问,那么,他以后如何来统领众人?

当日,固原提督下令,捉拿了冲撞仪仗的马彪,并下令,在辕门之前,施以杖刑。

马彪在被固原提督一顿刑杖收拾之后,他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事后,马彪问别人道:

“看起来,提督的品级挺高、官威也很大啊!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当上朝廷的提督呢?”

有多少知道点情况的人,告诉马彪,说是:

“提督属于武职,大都是行伍出身,是要从兵卒做起的吧!”

马彪听完之后,有些奋激地说到:

“我还以为提台(对提督的尊称)是天上降下来的人物,原来也是从士卒做起的。如果从行伍可以升进为提台,那么,我也能靠自己的勇力,做到提台之位!”

众人见他这般说,都以为他只是一时义愤之语。众人都觉得,马彪也就说说而已,大家也就笑笑罢了。

马彪并没有在意众人对他的看法,他还当众发誓说:

“如果我马彪这一辈子做不了这固原提督,我就终身不进这固原城。”

随后,马彪就投身行伍,仗剑从军了。

那时候,正赶上朝廷派大军进讨回部的叛乱,马彪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在战场上,马彪总是拼力厮杀,奋身用命。

因为在队伍之中表现突出,马彪一点一点积累战绩,一步一步进升,很快,他就被拔擢为总兵官了。

成为总兵官之后,一次,马彪与队伍一起经过固原。当时,固原城中,有马彪以前的至友故交,听说他带队伍路过,就前来盛情邀请他到城中,聚会宴饮,以叙往日的友朋之情。

马彪力辞盛邀,坚决说道:

“这还不是我进固原城的时候。”

大家见他态度坚决,也就不强求了。

因为心中一直藏着不做固原提督,不入固原城的誓言,即便是做到总兵官,马彪仍然没有半丝半毫的松懈。

在面临战事时,马彪依然忘我,冲锋在前,奋力搏杀。当然,除了战力勇猛之外,马彪还懂得带领队伍、排兵布阵。

后来,平定撒拉尔回部之乱,评定战功,再考虑之前的业绩,马彪还真被朝廷授予了固原提督。

马彪入职固原提督当日,到了固原城门之后,他让侍从不要跟从,自己一个人进入城内。

到了提督衙署之后,马彪马上命令属下安置好前固原提督的神主牌。

这位前固原提督,就是以前在辕门对马彪施以杖刑的那个人。

属下安置好神主牌之后,马彪穿戴好朝服,对着前固原提督的神主牌,大礼敬拜。

敬拜完毕,马彪才接待他在固原的乡里、父老,设置酒宴,招待大家,以示庆贺。

宴会之间,马彪还指着前固原提督的神主牌对大家说道:

“如果当日不是这位提台公的刺激与激励,我怎么能有今天的职位呢?今天,我之所以要敬拜他的神主牌,就是为了报答他的刺激与激励的恩德!”

以上,是清人笔记中马彪,与史书多有出入,可作逸闻读。

这里,再补充一下马彪的资料,作为正式的历史资料,供诸位参考。

马彪,甘肃西宁(今属青海,清属甘肃)人,行伍出身。

马彪从军作战,累次积功, 升迁至四川川北镇总兵。

高台县(今属甘肃)丞邱天宠,私自砍伐巴彦济鲁萨(其地不详)的林木,贝勒罗卜藏达尔札将此事上诉於皇帝。朝廷查核这一案件时,讼词牵连到马彪,他被免职。

很快,朝廷又赐马彪游击之衔。

游击,提督之下,属官中有游击,位在参将之下,初为正三品,后改从三品,掌防汛军政,充任镇中军官。

任职游击之后,马彪驻扎在雅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贾尔)。

马彪复起之后,被除授为云南昭通镇总兵。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朝廷出师,征伐金川。因马彪屡次出师,勇往直前,将军温福令其率领贵州兵士三千跟从。

马彪带兵攻克巴朗拉的碉堡哨卡,朝廷赐他以花翎。

朝廷军队从达木巴宗分三道,直趋资哩,马彪偕同侍卫额森特等人,自北山前进,夺取敌方的碉堡哨卡,斩首百馀,遂与朝廷大军会师。

马彪将贵州兵士二千人驻扎于资哩的北山梁,东西距离三十馀里。敌方夜犯都司黄壮略、守备王廷玉的军营,马彪与侍卫巴三泰飞驰援助,大败敌军,但是,战斗过程中,丢失大炮三门。因马彪战斗很是用力,所以,朝廷不予追究马彪丢失大炮之罪。

等到都司徐大勇等驻守色布色尔,敌军屯驻于十里之外的高峰。参赞五岱檄令马彪前赴援助。马彪还未到达,副将色伦泰战死。于是,五岱劾奏马彪逗遛不前。按照律令,应当对马彪处以免职之责,皇帝命令,可继续留任马彪。

很快,马彪自硕藏噶尔进驻色布色尔。阿桂的军队驻扎在喇卜楚克山麓,进逼木阑坝。阿桂命令马彪将兵士埋伏在东崖之下。马彪率兵,攻克敌方的水上碉堡。

朝廷军队进攻色尔渠,马彪随从参赞丰升额等人攻打东玛砦,攻克其地。又乘胜攻打哲木克郭罗郭罗美罗喇嘛寺诸寨,全都拿下,夺取碉堡五个,俘获斩杀敌兵数十人。

攻打美美卡,马彪率二百人,自山梁小径直接突入。敌军前来救援,马彪力战,大破敌众。美美卡至日喀尔桥,有一条小径,名曰兜乌。敌方毁掉日喀尔桥,构筑关卡,阻击朝廷军队。马彪命令兵士伐木造桥以渡,敌军放弃关卡逃跑。马彪又与提督哈国兴合兵,攻克喀木色尔穆拉斯郭寨,遂据有兜乌。

很快,朝廷军队又从达克苏山后攻打明郭宗,马彪率领一千人,自格实迪下进攻,敌军丢弃碉堡,四散逃窜。至此,朝廷授职马彪西安提督。

马彪又偕同侍卫乌尔图纳逊攻打达尔图的大碉堡,打死四处逃窜的敌众甚多。接着,又偕同领队大臣华善等人,以六千人进驻宜喜。敌兵来犯,马彪率众击之,斩杀三十馀人。

马彪曾以三千五百人攻打达尔图碉堡,没有攻下。敌众从沙坝分三道袭击宜喜驻军,还另派兵士夜间扑击达尔图守军,马彪率众,将他们击散。

朝廷军队攻克乃当,到达独松,马彪与敌战于中巴布里、下巴布里及玛雅冈角木,敌人全都弃寨逃遁。

随即,马彪与副将钦保攻克尔玛及札乌古山梁,又与总兵敖成攻克甲索。

金川平定之后,马彪便往西安赴任。

马彪后被绘像于紫光阁,位列前五十功臣。

后来,马彪移任湖广提督。

马彪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勤襄,予以云骑尉世职。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六个官职,虽然在很多朝代也有零零散散的出现过,但它们在同一时期全部出现的情况,只有在清朝。所以,我们就根据清朝的官制,来讨论下这六个官职的大小。

首先,清朝的管制,大体上是承袭明朝的,共有九品十八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这里所提到的这个六个官职,基本都属于是地方官职。其中,总督、巡抚属于是文职类官职,将军、都统、提督和总兵属于武职类官职。

首先说下总督和将军:这两个职位分别是地方上的最高文官和最高武官。

将军一般称之为驻防将军,负责旗兵的调度,因此又被称为旗兵最高长官。清朝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

在这十四个将军中,除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的官阶是正一品外,其他十二位将军,军阶都是从一品,其职责类似与我们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总督:一般为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清朝共设有十一位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这十一位总督,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其官阶都是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所以从官阶上来看,总督的职位实际要低于将军。并且,清朝也曾有规定,将军凡与总督同驻一省者,如会同奏事,以将军领衔。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如果担任总督的人同时还是内阁大学士的话,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那他们这个总督的官阶,就是正一品,其地位还要高于正一品的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不过这不是常态。所以正常情况下,将军的职位要排在总督的前面。

其次是巡抚:它和总督的情况有些类似,都属于地方的顶级大员,官阶也为正二品,但不同的是,它一般只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所以实际职级要比总督低一些,不过他们两个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巡抚和总督,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各省的省长和省委书记。

至于提督:它十清朝各省绿营的最高主管官,官阶为从一品,又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清朝共设有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

虽然从官阶上看,提督的职位还要高于总督,但是提督只是管理地方绿营军队,其拥有的实际权力和地位,相对是比较低的。并且,清朝还规定,提督必须受当地巡抚的管辖。从这层意义上说,提督的实际职位,要排在巡抚的后面。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九门提督,因为其负责的是京师和皇帝的安全,属于是中央官职,并且往往担任该职位的人,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导致其职位还要高于总督和将军。

最后我们来说下都统和总兵: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至于都统,前期职位和巡抚的职能类似,但它只负责管理旗人。当时清朝有满汉蒙二十四个旗,每个旗的都设有都统一职,主要负责管理本旗的军务和民务工作,权力可谓非常显赫,往往都是八旗贵族子弟才能担任。

但后期各旗都交由驻防将军来管理后,都统职位实际上已经很少见,即便有,要么沦为名义上的职务,要么多设置在一些一些边境地区,中央直接管理不太方便,于是就设置都统,算是在当地最高的军政长官。

所以,虽然都统的官阶为从一品,但实际地位也就仅高于提督而已。最后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特殊情况的话,这六个官职按实际职位从大到小排列依次应该是:将军、总督、巡抚、都统、提督、总兵。

岳飞后裔,清朝名将岳钟琪战功赫赫,最后结局如何

岳锺琪一生战功赫赫,为国家民族殚精竭虑,身为岳飞后人,他的事迹彪炳史册。与年羹尧相比,在立下赫赫战功后,岳钟琪依然能不骄不躁,守住自己的本心。在为国家奉献了一切后,他得到乾隆帝高度评价,赐谥襄勤,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

岳锺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名将。

康熙五十年(1711年),授游击。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以准噶尔部入扰西藏,奉命率兵入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夺桥渡江,直抵拉萨。雍正元年(1723年),以参赞大臣随年羹尧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出归德堡(今青海贵德),断敌退路。次年正月,授奋威将军。二月,袭破罗卜藏丹津大营,青海平。雍正三年(1725年),接年羹尧任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次年,奉命将云贵两地“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年),受命为宁远大将军率师出西路,会北路靖远大将军傅尔丹备攻准噶尔部游牧地伊犁。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以“误国负恩“等罪被夺官拘禁。

乾隆皇帝

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以总兵启用,复授四川提督。参与大小金川之战,献南北夹击、直捣中坚之策,被经略傅恒采纳,并以13骑入勒乌围(今四川金川东)大营,劝导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父子归降。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时年64岁的岳钟琪奉命出兵康定,会同总督策楞,结果成功讨平叛乱。乾隆十九年(1754年),岳钟琪抱重病出征镇压陈琨时,病卒于四川资州,享年六十八岁,乾隆帝赐谥襄勤,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

岳钟琪一生军事指挥才能出众,文学艺术造诣颇深,著作《姜园集》、《蛩吟集》等,书法也很出众。

岳钟琪的书法作品

雍正六年(1728年),靖州秀才曾静,派门人张熙致信岳钟琪,曾静的书信中对雍正帝极尽责骂之词;又以岳飞抗金的事迹激励为作为岳飞后裔的岳钟琪,劝他掉转枪头指向金人的后裔满洲人,为宋、明二朝复仇。岳钟琪假装同意,骗出口供,反过来抓捕二人,引发吕留良案。事后雍正帝褒奖岳钟琪忠心,并由于军事需要,仍旧对他委以重任,加封宁远大将军,少保,但是,由于雍正皇帝生性多疑,这也为岳钟琪的仕途埋下了祸根。

雍正表彰岳钟琪

雍正十年(1732年),岳钟琪因为平叛不力,遭到张广泗和鄂尔泰合力弹劾下,当月雍正就下诏将岳钟琪“交兵部拘禁候议”。 岳钟琪被捕入狱以后,在等候兵部的判决,一直等了整整两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兵部的判决才下来,判决居然是“斩决”。雍正帝接到兵部议奏折子,左右权衡,最后,念及其当年进西藏、平青海之功,改“斩决”为“斩监侯”,并处罚银七十万两。

雍正对岳钟琪奏章的朱批

乾隆二年(1737年),岳钟琪和傅尔丹同被释放,贬为庶人,回成都。岳钟琪在成都郊外百花潭浣花溪畔结庐居住。他取名“姜园”。平日里,他一身布衣木履,粗茶淡饭;清晨早起,在爱闲亭中打几路拳脚,舞几套刀剑,然后牵着他心爱的战马,沿着浣花溪畔溜达;茶余饭后,喂一喂鸡鸭家禽,或者走出姜园,漫步于乡间田埂,或聚集老农于树下闲话桑麻。晚来掌灯,他这才伏于几案,或挥毫吟写田园诗;或秉烛夜读《楞严佛经》。岳钟琪对佛家教义也渐渐青睐,常常入寺拜佛听法。一天岳钟琪回到金堂县老家,在城南十五里的龙尾寺拜佛,盘桓晚了,便留宿寺中,于是写下了《夜宿龙尾寺》。

岳钟琪的画像

岳钟琪一生波澜壮阔,在人生巅峰时期,戒骄戒躁,为国家鞠躬尽瘁;在人生低谷时,不气不馁,当国家再次需要自己的时候,马上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痛失爱子时,身体不好的时候,为了国家,依然奋不顾身,甚至最终牺牲在出征的路上。他这种英雄事迹,值得后人万世景仰!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康熙王朝》中,康熙并没有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和正史上一样,都是自杀。但王辅臣之死的确和康熙有关。

在剧中,康熙第一次见到王辅臣的时候,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对王辅臣的履历是精心研究过的。

当时吴三桂即将反叛,而王辅臣却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虽然此前他曾经是吴三桂的亲信。用王辅臣的话说,“吴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则同车,寝则同衾。”

吴三桂当初之所以对王辅臣这么好,是因为王辅臣人称“马鹞子”,当初吴三桂入关,连续拿下百城,其中一大半都是王辅臣拿下的。所以这是当初吴三桂对待王辅臣如此礼遇的重要原因。但是功成之后,王辅臣入朝当官,但是混不灵了,因为得罪人,犯了官场大忌,被顺治罢了官,在家候补了十几年,而此期间,吴三桂并没有伸以援手。

吴三桂要反,连周云龙这样的角色都已经跃跃欲试。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实际上一来打探虚实,二来也是为了暗中争取人才。结果看走眼还封赏了周云龙,周云龙可谓是吴三桂的铁杆死党。

所以这样一来,康熙实际上就被打了脸,这说明此刻的康熙在识人上还差那么一点火候。但是在王辅臣的问题上,康熙其实就是在赌的这些年王辅臣落魄,吴三桂没有施以援手。

于是康熙说吴三桂对你大方,我要比吴三桂还要大方。于是起用了王辅臣为甘陕将军,统领甘陕的八万兵马,驻守平凉。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给了王辅臣。因为甘陕的部队原本也是王辅臣的兵马。

康熙有一点赌对了,那就是的确王辅臣不可能再和吴三桂走到一起了。也就是不可能和吴三桂一条心来对付康熙。但是康熙还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不妨碍王辅臣拥兵自重,作壁上观,谁赢了倾向谁,谁输了他分而食之。

在此后的三藩形势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为了防止王辅臣倾向吴三桂,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安抚。

甚至将王辅臣的儿子放归王辅臣处,以兑现当初自己对王辅臣的承诺,处处体现对他的信任,最危急的时候,甚至康熙更王辅臣称兄道弟。康熙能把架子放到这个地步,不单单说明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更说明了和三藩之战的胜利必然属于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王辅臣实际上,还是决策失误了至少两次以上。在形势对康熙最不利的时候,自己妇人之仁,并没有联合吴三桂对康熙动手。但是同时也没有对吴三桂出兵,去表现一下自己对康熙的忠心,和坚持。

在三藩和康熙较量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最占有优势的王辅臣,结果两边的好都没讨到。对于王辅臣而言,无论是吴三桂赢了,还是康熙赢了,他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看王辅臣曾经打仗说起来厉害得不得了,但是在政治上,无论比起比自己大的吴三桂,还是比起比自己小的康熙,简直就是一个婴儿。在最关键的点上,最该站队的时候,他却搞了个两不靠。白白错失了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所以当三藩局势基本平息,周培公和图海转身兵临平凉城的时候,实际上那一刻,对于王辅臣而言,战就是带着平凉城30万百姓跟自己陪葬;不战就是自己要给康熙一个交代。

当时实际上周培公已经对王辅臣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红夷大炮都驾到了平凉城对面的山头,王辅臣只要反抗,实际上也就是个死。而此刻周培公的一番论断,实在是惊为天人。因为他考虑到的不只是平凉的30万百姓,更考虑到的是多年以后,炮轰平凉城,对自己和图海将来的处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周培公执意要去平凉城劝降,此举的确很危险。因为就王辅臣的政治智商,你真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若不是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昨天没被炮轰死,及时出现,结局也许有两种走向。

在剧中,对于王辅臣的结局描写很淡,只是图海一句带过王辅臣自杀了,康熙稍作表示的责备了一下,就再未提及。但是在正史里,王辅臣用一人之命,换取了全家及部下的平安。

王辅臣在三藩和康熙相持阶段的骑墙态度,实际上已经注定了他必死的结局。任凭康熙再大度,也绝不会再容忍王辅臣的,这是必然。相反吴三桂若是赢了,王辅臣的结局应该也是一样的。

但是在正史中,康熙却反而封他为太子太保。这就是在折磨他,因为大营三藩,天下已定,康熙的威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要清算王辅臣,随时都可以,只要康熙想。王辅臣就生活在这种刀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的恐惧中。

康熙20年,王辅臣故意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去上班,然后在家中将新娶的夫人打了一顿,找理由赶出家门;请自己曾经的心腹喝酒,把家财都分了,最后饮毒酒而亡。用自己装疯暴死,拯救了全家老小,以及曾经的部下。康熙得知后,并未清算王辅臣的家人,而只是将他儿子革职了事。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怎样客观地评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我只记得在学习历史课本时候,因为北洋水师怯战,更多原因其实就是李鸿章想保存自己的实力,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日本登陆了并占据了威海卫的炮台,调转炮台直接攻击海军基地,这时候北洋水军众将逼着要丁汝昌投降,最后丁汝昌 被逼得服鸦片自杀,死得有些悲壮苍凉!结果自杀后手下们还是以丁汝昌名义投降了。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在明面上的实力虽然略强于日本海军,还拥有2艘7000多吨的铁甲舰,到现在我们的055级还没有服役,我们海军驱逐舰最大也就才这个吨位,但是即使北洋水师在多几艘这样的军舰有什么用呢?甲午战争我们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我们的军舰再先进也没有,一样还是停放在港口内,而日本是用陆地上我们自己的炮歼灭了北洋水师,最后的结局恐怕要么被我们自己的岸炮击沉,要么被日本俘虏。而在北洋水师的老巢威海卫被围攻的时候,我们的海军将领们不是想着浴血奋战,而是集体逼着自己的主帅投降,最后逼死了自己的主帅,这样的一群将领能打胜仗?

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总司令,至少在威海卫被占领后,一直浴血奋战,军人的气节是值得赞赏的。至于指挥海军的能力方面,这个真不好说,李鸿章都不让出港,都不让出去打仗,有能力和没能力有什么区别呢?

丁汝昌为何能担任北洋海军提督

应该说当时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提督还是比较适合的。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多次从海上入侵中国,因此清政府也决定建立海军,以加强海防。而在海防建设中,北洋水师的防守范围包括了京畿一带,因此是重中之重,北洋水师的提督自然也需要选一个合适的人选。

然而当时比较尴尬的是,由于对清政府来说,近代海军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因此熟悉近代海军人才也是奇缺。虽然左宗棠在1866年就创办了马尾船政学堂,不过第一批学生毕业时不过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到李鸿章筹办海军时,他们也不到30岁。

此时像其中的优秀学生刘步蟾、林泰增、邓世昌等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带船经验,不过寸功未立,年纪又轻,官职也低。而筹办海军除了海军方面的专业知识外,更多的是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所以要有一定的资历,以方便和方方面面打交道。

所以当时沈宝桢和李鸿章商议的结果,就是要选一个资历足够的老将出面负责此事。而且考虑到海军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军种,所以这个老将还要做事稳重,能虚心听取职位远低于他的年轻将领们的专业意见。而李鸿章出于掌握北洋水师的需要,这个人选又只能在淮军中选择。

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应该说不多,此时淮军的老将们大多已经位高权重,要让他们听一群毛头小伙子的话千难万难。算来算去,李鸿章就想到了丁汝昌,他的条件可以说非常适合:

丁汝昌出身长江水师,虽然说旧式水师和近代海军差距巨大,但是多少也算有些共通之处,比那些当了一辈子陆军的人总强一些。而且丁汝昌此时正好赋闲在家,无职无权。让他出来筹办海军,丁汝昌自然是感恩戴德,不敢怠慢,方便李鸿章掌控,也不会随便和下面的人闹矛盾。

所以李鸿章最后就让丁汝昌留着协助筹办北洋海防,出任炮船督操。正如李鸿章所预想的那样,丁汝昌很珍惜这个机会,做事兢兢业业,不仅听话,还虚心听取洋员、船政学堂学生的意见,甚至利用空余时间还学习了一些近代海军知识。所以丁汝昌很快就得到了洋员和林泰增等人的认同,双方相处融洽。

所以到了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时,李鸿章就举荐丁汝昌出任北洋水师一职,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题主所问的其实是两个周培公的结局。一个就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周培公,另一个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

这里我先回答下题主所问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何不得善终。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并非不是善终,他是因病而亡,既然是正常死亡,自然也就是善终。当然周培公虽是自然死亡,但他的死却是与康熙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视剧中的周培公可以说是康熙最为倚重的朝中重臣,若不是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率领着一支由八旗家奴、佣人组成的杂牌军击溃了当时对京城威胁最大的察哈尔叛军。若不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只身一人前往西凉 ,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清廷西北最大的威胁王辅臣。若不是他亲率大军一路南下,并屡次重创吴三桂大军。恐怕三藩之乱时,清朝就已然灰飞烟灭了。

可以这么说,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就是康熙朝的第一功臣,是拥有“再造社稷”之功的不世之功臣。

但就是拥有如此大功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却落了个“被贬盛京,客死异乡”的下场。想想看,让一个南方人前往冰天雪地,常年处于零下的盛京,试问谁受得了,周培公身体本来就差,此时被贬到盛京,在严寒的冲击下,周培公的身体自然也就垮了,并最终因病而亡。其实,如果周培公不被贬往盛京,而是贬往南方,周培公断然不会那么早就去世,只是可惜自古就是无情帝王家。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在影视剧中如此英明的康熙会将这么一位劳苦功高的周培公不升反降,更是贬往盛京这样的苦寒之地呢?

其实,这个原因在《康熙王朝》就能找寻到答案。当年康熙巡视盛京,去看望已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时,他曾给周培公说过一句话:“只可惜你是个汉人”,是的这句话就已然可以说明一切,统治清朝的始终是满人。

虽然,顺治入关后,清朝的皇帝一直都在讲“满汉平等”,但是试问这可能实现吗?清朝的统治者其实一直都在防着汉人,毕竟此时到康熙朝,满人的人口不过百万,而汉人却早已过亿,如此悬殊的比例,自然是让清朝的统治者忧心忡忡,更是忌惮不已,他们深怕汉人会再次崛起,从而夺走满人的天下。再加上一场由吴三桂、王辅臣、尚可喜、耿精忠等汉人所引起的“三藩之乱”又险些让清朝亡了国。如此,清朝的上层统治者对汉人就更是忌惮不已,防范更甚从前。

因此,即使此时周培公是拯救清朝的大功臣,但汉人的身份就注定他不会再受到重用。最初,因清廷无人可用,再加上形势严峻,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周培公这个汉人去平叛,可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清廷已经不再需要周培公之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重用他,毕竟此时的周培公可是手握二十多万雄兵,且多数为绿营,而非八旗,如此清廷更是惧怕。

如此,就在清廷快平定三藩之乱时,周培公被火速的调回京师,而那二十余王雄兵也被满人图海所控。 当然,失去兵权的周培公依然被满人所忌惮,正如康熙所说“满朝上下,蜚声不断,都担心你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那些满臣有了恐惧之心,深怕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再次起兵反抗清朝的统治。因此,在当时满臣的领袖明珠、索额图暗地里都预谋要参周培公,欲置他于死地,以绝后患。

而对于康熙来说,他虽知道周培公对他,对清朝的忠心,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你周培公来,在朕的眼里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牺牲你”,是的,作为一国之君的康熙,他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虽他明知周培公对他的忠心,但为了大清,为了祖宗基业,他还是毅然的决定牺牲掉周培公,借此以保清朝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但是,康熙实在是舍不得杀掉这么一位劳苦功高,又忠心耿耿的臣子,于是他退而求其次,最终决定将其贬往盛京,这样既可维护八旗内部的稳定,又可保全周培公的安全。而至于为何将他贬往盛京,在剧中康熙自己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盛京是满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这儿,也是为了监视你”,是的盛京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地处东北的腹地,周边都是满人,把周培公放在这里,既方便监视,又可避免他造反。

如此,就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就因为他汉人的身份,他就得不被重用,就得被贬。而后,康熙虽然想再次启用周培公,去帮助自己收复台湾,但可惜的是数十年在盛京这一冰天雪地中的生活,早已让作为南方人的周培公伤病累累,在康熙到来时,他早已是时日无多。

可就是这样被康熙、清朝如此对待的周培公,在生命接近枯竭时,他依然对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心里想得还是清朝的基业。临终前,康熙问他想要什么,他一句为自己的话都没有说,而是在得知康熙欲收复台湾时,他反而是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而后还殚心竭虑的为康熙提出了噶尔丹之祸的解决之策。直到临死的那刻,周培公对清朝都是那样的忠心耿耿。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剧情,真正历史上周培公的功劳没那么大,而且死的也没有那样的动人与悲壮。真实历史上,周培公唯一有迹可循的功劳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劝降王辅臣”。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兵出三贵,耿精忠兵出福建,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福建,台湾郑经兵出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王辅臣叛于宁羌,与此同时四川土司、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举兵发清。

而后在不到二年的时间,清朝就丧失了半壁江山,形势可谓是万分危急,应对稍微不利,清朝就会分崩离析。因此当时的康熙为了摆脱这一不利的局面,遂在1676年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征讨西北叛臣王辅臣,借此也调回驻扎在西北的重兵,然后前往南方平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周培公出现了,周培公向图海建议道:“王辅臣谋反是情势所逼,是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眼盲者渴望重见光明,又好比瘫痪者渴望重新站立。所以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

而后,图海听从了周培公的建议,并让他前往前往劝降,之后周培公不辱使命,王辅臣再次归降清朝,如此清廷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西北的问题。之后在平定王辅臣叛乱有大功的周培公被康熙亲自接见,而后被任命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

同年,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但由于其母孙氏病逝,他回乡丁忧三年。1679年,周培公正式前往山东上任。但在山东登莱道的任上周培公只做了三年,之后因与山东总兵官政见不和,又因汉人的身份并人打压,于是在1682年索性就辞官回乡。1690年,噶尔丹举兵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立刻向康熙上奏平叛噶尔丹的计策。康熙看后十分满意,遂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防范噶尔丹。 1701年,周培公病逝于盛京任上。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真实历史如何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能力出众的大臣为康熙帝出谋划策、南征北战。他们共同辅佐皇帝,公而忘私,立下汗马功劳。我们常常会说到“康乾盛世”,假如没有朝臣们的鼎力支持,恐怕那个时代就会黯然失色。

年幼的康熙继位后,鳌拜、吴三桂、噶尔丹、郑经等许多强大的对手犹如阻挡在前进路上的巨石。但康熙凭借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加上任用了一批智谋双全的大臣,大清社稷化险为夷,实现了平稳过渡。

康熙十三年(1674年),割据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后,其它各方势力纷纷响应,大有席卷清廷的架势,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三藩之乱”。

康熙大帝刚刚亲政不久,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化解危局,是对他执政能力的考验。

在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叛乱中,康熙任用了一些有能力、敢担当的人才,把大清王朝成功带出困境。

周培公便是众多立国功勋的人才之一。他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周培公最后却被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据《先贤诗佩》记载,明崇祯五年(1632年),周培公出生于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一说他出生在湖北省荆门市一带)。周培公从小丧父,生活艰辛。在他十岁的时候,闯王李自成作乱,他的母亲孙夫人不幸遇难,周培公无依无靠,前往州郡担任了小吏。

在州郡跑龙套期间,周培公结交了一个地位显赫的人,并依附着他进入京城,被任命为内阁供奉。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但是周培公凭借聪明的天资,赢得了振武将军吴丹的喜欢,病立下功劳,被封为七品官。

吴三桂发动叛乱后,唆使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王辅臣盘踞陕西,势力座大,对首都北京构成巨大威胁。

为了赢得先手棋,康熙派出东阁大学士黄锡衮调兵遣将,对王辅臣形成了围剿态势。两年后,康熙皇帝又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进攻陕西。

大将军图海兵临潼关,周培公趁机献上自己的计策,“陕西关中一带梁山夹峙,地势险要,可谓天下脊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不从四川北上进攻陕西,却将重兵陈列在湖南、湖北一带,在那里和官府对峙,实在是下策。如今,王辅臣非常重要,他的举动关系着天下的安危。”

“现在,王辅臣因为一时激动而叛投吴三桂、耿精忠,其实他心中是感念国恩的。这就像盲人渴望能看见东西,瘫痪的人想要站起。如果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给他讲明道理,他一定会归降朝廷。”

是呀,图海一听,周培公所言极是。他采纳了这个建议,对周培公高看一眼。从此,周培公成为图海的忠实幕僚。

王辅臣手下的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二人是周培公的同乡。周培公通过他们多次劝说王辅臣归降。王辅臣的心里七上八下,很是纠结,拿不定主意。

黄九畴、龚荣遇二人将这一情报告知周培公,周培公又将这一重要信息上报给图海。看来还得加大说服王辅臣的力度。谁去合适?图海这次选择了周培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周培公明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但是,他“欣然应命、并无难色。”

一个以大义为重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表现得越发沉静,越发坚毅。“周昌诉伊父亡时、母孙氏、剜目破面、触棺尽节而死。未蒙旌表。今情愿为国捐躯、表扬母氏。语毕。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将皇上浩荡之恩、与招抚之意、尽行宣布。往来数次,实获成功。”

有内线策应,能言善辩的周培公很快带着王辅臣和他的大臣们出城拜见图海。

周培公一战成名,为清廷解决了心头大患。朝廷按照事前的承诺,满足了他的愿望,将他的母亲追封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他的父亲被封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康熙大帝封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

在地方任职,因为与山东总兵常常意见不一致,分歧剧增,周培公于是愤然辞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反清,周培公以赋闲之身提出了平叛建议,上呈康熙帝。于是,他受封盛京提督。

就是在盛京,周培公逝世了。

有人认为周培公死于气候寒冷,干燥不堪,水土不服。

有人认为周培公前往盛京,是康熙皇帝为了处死他而采用的一个技巧“卒於家”,成为人们猜测不断的一个话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