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心脏冲动形成或传导异常。以心慌、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为主要临床特征。
心律失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心悸的范畴,元•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云:“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心律失常的三大主要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的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受病变的侵害,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几乎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和心脏损伤,如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或心脏导管检查时损伤等。
2、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心脏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心脏的离子平衡失调;心脏因素以外的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介导的心肌缺氧、全身及心脏局部酸碱平衡渊节障碍等,形成心律失常的条件因素,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3、药物因素:多种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如洋地黄、奎尼丁、非保钾利尿药、肾上腺素、多巴胺及某些抗肿瘤药物。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经过改变离子通道、或稳定细胞膜、或改变心脏的不应期、或作用于心脏的受体,达到防止或终止心律失常的目的,但其本身也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风险,故使用时应慎重。
心律失常的三大典型症状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表现。
3、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心律失常应如何预防
1、保持愉悦心情:中医认为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则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之中,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喜为心志,笑为心声,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若长期忧郁、恐惧、悲伤、忧愁,则易气机失调而致病。
2、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是保证人体血脉调达、气机通畅、五脏安和的重要条件。心律失常患者应合理进行体力活动,应避免高强度锻炼和剧烈活动。
3、合理膳食:注意合理膳食, 应以低盐为主,控制盐的摄入可减轻心血管负担,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可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