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判读(2):浅浅的分析一下心律失常_阻滞_传导_心律失常

写在前面:本文是一名非心内科医生用来应付一阶段考试的,主要考虑一些常考的典型的异常心电图,不一定符合更复杂临床实际情况。看的资料越多就发现自己不会的越多,个人水平有限,专业性过强的内容不做详细介绍,但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欢迎批评指正。

上一期我写了心电图的基础之后,

心电图判读(1):基础知识

为上一期补充一份正常的心电图:

这次讲一讲心律失常。

激动的起源或频率、传导速度或径路任何环节发生异常而引发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统称为心律失常。

下面是一个大致分类:

展开全文

下图是房性、交界性、室上性、室性的示意图:

一、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析策略

(一)寻找P波并找出其规律性,借以确定基本节律

首选Ⅱ导联和(或)V1导联进行分析。

由于V1导联T 波振幅较低,对于重叠于T 波内的P 波,以及振幅较小的扑动波和颤动波,往往在V1导联较为清楚。

初看一份心电图时,如果没有看到明显的P波,要特别关注ST 段、T 波、QRS 波内或QRS 波前后,异位P 波常隐藏于其中,仔细对比不同心搏上述部位有无轻微形态改变,以及这种改变是否规律和稳定存在,是寻找P波的有效方法(相同位置形态不同,必包含有P波)。

计算心率:

心律齐时心率计算:300除以R-R间期的大格的数目即可计算心率。

若P-P或R-R间距为记录纸大格的整数,心率亦为以下对应的整数。所以3-5大格之间,心率为60-100次/分。

心律不齐时心率计算:测量5个以上连续的RR间距,然后除以其平均R-R间期。

(二)确定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联系

心房激动波和心室激动波的传导联系,可以用PR间期是否恒定或变动来判断。一个原则:利用恒定的PR间期作为基础,去考察其余的PR间期。

如果PR固定不变,或具有一定规律性演变,提示心房激动波和心室激动波存在一定联系,并据此判断联系的所属。

如果无固定的PR联系,心房率和心室率不等,提示存在房室分离,并据此判断分离的原因,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病理性房室分离的典型实例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寻找QRS波群的规律性

虽然不太严谨,但大致可以这样认为:

经正常传导系统,正常顺序下传的室上性冲动,产生窄QRS波;

异位冲动(例如室性早搏)、异位传导(例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两者兼而有之(心房颤动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产生宽QRS波。

对于一些考试常考的情况,列举如下:

备注:

交界性逸搏前偶可见窦性P波,但PR间期<120ms,两者并无联系。

室早二联律:主导心搏和室性早搏交替出现;

室性早搏三联律有两种形式: (1)一个窦性心律+两个连发的室性早搏(成对室早),称为真室早三联律; (2)两个窦性心搏+一个室性早搏的组合,称为伪室早三联律。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文字描述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多说一点。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束支阻滞主要观察V1导联QRS主波是向上(右束支阻滞)还是向下(左束支阻滞)。

可根据QRS时限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1)QRS时限正常:不完全性;(2)QRS时限延长:完全性。

正常情况下,身材前导联V1-V6的R波幅应逐渐增加。正常情况下,V1导联有一小R波和一深S波。在V4-V6导联之前,R波波幅应逐渐增加,而S波逐渐变浅。这称为身材前导联的R波递增。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V1导联所呈现的3种形态:rsR′型(图A)、qR型(图B)、M型(图C)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V1、V2导联QRS波群呈rS型或QS型,V5、V6导联呈R型,R波中部切迹、粗钝或顿挫。

其实,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分析,在此不过多介绍,比如说:

(1)若P波下传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则要确定是束支阻滞、非特异性心室内阻滞、心室内差异性传导,还是心室预激或预激合并束支阻滞所致。

(2)若宽大畸形QRS波群与其前P波无关,则要确定该QRS波群是起源于房室交接区伴束支阻滞,还是起源于心室;是提早出现,还是延迟出现,若为延迟出现,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如早搏后代偿间歇、窦性停搏、二度至高度窦房阻滞或房室阻滞。

(3)心房扑动、颤动时出现宽大畸形QRS波群,要确定该QRS波群是室性早搏还是心室内差异性传导、间歇性束支阻滞或心室预激。若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群,则要确定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内差异性传导还是束支阻滞或心室预激。

二、诊断心律失常的基本原则

(1)诊断心律失常时,必须明确:

起搏点的解剖位置:如窦房结、心房、房室交接区、心室、房室旁道等;

起搏点发放冲动的频率强度:如正常、加速、过速、过缓、早搏、逸搏、停搏等;

冲动在各个部位的传导情况:如正常、传导阻滞、超常传导、多径路传导、隐匿性传导、差异性传导及空隙现象等;

伴随现象:如早搏诱发反复搏动及反复性心动过速;

房性早搏诱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隐匿性传导、节律重整等。

(2)尽量用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来解释,少用罕见的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来解释。

(3)尽量用“一元论”来解释。若能用一种心律失常来解释,则不必用多种心律失常来解释;实在难以圆满解释时,可用多种心律失常及其机制来解释。

(4)整幅心电图所见的各种现象,都能得到圆满地解释。

(5)要符合目前公认的各种理论及心电现象,各个诊断之间不能自相矛盾。

(6)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及电生理检查及既往心电图改变。

(7)诊断心律失常时,诊断顺序可按:

起搏点的解剖顺序: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

传导组织先后顺序书写:如二度Ⅱ型窦房阻滞、一度房室阻滞、右束支阻滞等;

或先写原发性心律失常后写继发性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阻滞、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等;

或先写严重心律失常后写次要心律失常。

主要参考资料:

[1] 何方田. 临床心电图精典——从分析思路到诊断规范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2] 张新民. 心电图10日速成 [M].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3] 赵刚 宋凌鲲 陈海兵. 彩色简明心电图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

[4] 本文表现形式起初的灵感来源:

判断心电图的看图步骤和思路总结,太全面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有学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