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 |“不开发区”的智慧_长江_靖江_开发

最近,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组建的长江江豚调查队在长江靖江段发现2个江豚族群,数量在20到32头之间。有趣的是,“豚出没”所在岸线恰好位于靖江“不开发区”范围内。“不开发区”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红利,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开发”和“不开发”的深入思考。

靖江拥有52.3公里长江岸线,是我省岸线最长的县级市。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下,2016年,靖江划定不开发岸线17.35公里,专门用于建设生态湿地和公园,提出“永久不开发”,当地人称为“不开发区”。在“不开发区”内,当地着力保护生态原貌、涵养生态岸线,实施沿江10公里的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示范段项目,推进沿江区域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文化塑造等工作。

在全国开发区遍地开花的当口,靖江却划定“不开发区”,当初许多人很是不解,甚至感到有点惋惜。但经历了七年之“养”后,人们才真正领会到“不开发”的智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之道,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就拼命地向自然山水要效益,用力过猛、开发过度,只顾一时、不顾长远,以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实得不偿失。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好长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给后人留下一江清水,是沿江所有地区的必尽之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由之路;让长江永葆生机活力,是流域内每一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对一个地区来说,开发当然是必要的。但有的时候,“不开发”远比“开发”更要紧。在密集的连片开发区适当“留白”,可以减轻周边的环境压力。尤其是对于长江两岸来说,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果长江污染了,生态破坏了,即使有再多的钱,我们也无法看到水清鱼跃、江豚嬉戏的美景,那样的“开发”又有多大意义呢?

江豚再现长江靖江段,而且流连在“不开发区”,是“微笑天使”对于长江保护的回馈与褒奖,从中也可以看到“不开发区”的设立,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智慧远见。(胡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