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明代表:建议尽快实施医保基金全国统筹_医保_基金_结余

庞国明代表:建议尽快实施医保基金全国统筹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人民网郑州3月13日电(于思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享受到政府的医保福利。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庞国明提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我国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高质量发展,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能切实解决百姓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

庞国明代表表示,因医保基金统筹层级过低,已经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和发展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医保基金存在共济能力不强、地区之间医保待遇不均衡等问题。

“目前,全国已经逐步实施市级统筹,部分地区正在推进省级统筹。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明显,城乡人口流动和就业形势变化,农民工季节性、间歇性外出务工和非固定用工的特点,造成个人无法均衡合理使用医保基金的突出问题。”庞国明以中西部地区为例,介绍了医保基金使用情况,他说,大量中西部地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到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医保基金缴在当地,结余在当地。缴纳职工医保基金年限不足的,年老无法劳动时又回到中西部地区按照城乡居民标准缴纳医保基金,享受城乡居民医保待遇,造成医保基金赤字与结余的现状并存。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医保基金充足甚至过剩,大量医保基金闲置,出现使用医保基金进行休闲保健、购买日用品甚至资金套现等现象。而受统筹区域影响,医保基金难以在地区之间互助共济、调剂使用。

此外,由于各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基金结余分布不均,各地区间人民群众享受的医保待遇不均衡。“2012年末,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当期结余215.39亿元,滚存结余高达1170.30亿元。但许多地区医保基金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面临医保基金“穿底”的风险。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医保基金当期结余仅3.6亿元,结余率为4.8%;湖北省仙桃市城镇职工医保2013年的当期结余率为5.3%。”庞国明经过调研后认为,医保基金缺口与结余并存,财政补助与基金闲置并存,未能发挥出保险制度应具有的风险分散和互济保障功能。在国家倡导全民参保的情况下,导致参保病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同等的、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保障。

有数据显示,在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和城居保基金)累计结余达到7644.5亿元,到2017年年底结余额接近2万亿元。其中60%以上结余的医保基金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

“医疗保险基金的健康运行,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作用,推动医疗保险国家统筹这一具体举措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和百姓幸福指数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调节作用。”庞国明梳理了关于实施医保基金全国统筹的三点建议:

逐步消除地域差异,使人民群众享受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社会保险遵循大数法则,就是集中多数人的基金来解决少数人遇到的风险,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医保基金全国统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使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医保政策红利。

让流动人口享受应有的医保待遇。据国家人社部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现有农民工总数2.87亿,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理应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医保待遇。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等社会保障。

推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实施医保基金全国统筹,助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形成。逐步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病人提供经济、有效、高质的诊疗服务;进一步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基层保健康、看小病,大医院治疗疑难重症的就医格局,形成普通医生服务常见、多发病患者,大专家研究治疗疑难杂症临床路径,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