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土陶(阿西土陶照片)_稻城_技艺_烧制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阿西土陶 稻城 技艺 烧制

本文目录一览:

  • 1、稻城赤土乡阿西土陶村离稻城县城有多远?
  • 2、相传将制陶技艺传授给西藏百姓的是谁
  • 3、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批名录
  • 4、阿西土陶烧制技艺的介绍
  • 5、将陶瓷技术传授给藏民百姓的是谁?
  • 6、土陶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稻城赤土乡阿西土陶村离稻城县城有多远?

赤土乡:稻城县辖乡。1958年置赤土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50公里。辖贡色、仲唯、阿西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青稞,还产虫草、贝母、黄芪等名贵药材,土特产有松茸。

稻城亚丁风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境内,主要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和周围的河流、湖泊和高山草甸组成。

相传将制陶技艺传授给西藏百姓的是谁

1、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远嫁松赞干布时途经玉树,将独特的制陶技艺传授给当地的藏族群众,使当地原始的制陶工艺更加完善,成为藏汉文化融合的结晶。究其历史,传说开天辟地之时,制陶工匠与铁匠是同门,师父是太上老君。

2、文成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给西藏(吐蕃)的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从汉地带去大批的工匠艺人,其中就有制陶匠人。

3、历史上的传说:文成公主入藏途径玉树时,将独特的制陶技艺传授给当地藏民,使当地原始制陶工艺更加完善,从而演化出独一无二的囊谦藏黑陶。

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批名录

成都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00项左右,著名的有川剧、蜀锦、蜀绣、火把节等。

蜀绣——蜀绣又名“川绣”,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蜀绣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年,中国史学界专家编辑出版了《炎黄汇典》一书,“嫘祖故里为盐亭”作为结论载入书中。

年6月7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理县、茂县、汶川县申报的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82。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西土陶烧制技艺的介绍

1、文成公主。传说中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进藏时途经香格里拉地区,停留的时候将中原的制陶技艺传授给当地的藏族百姓,在融汇了中原先进的制瓷工艺后,藏族原始的制陶工艺变得更加完善,成为藏汉文化融合的结晶。

2、作为藏族的传统手工艺品,阿西土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尼西汤堆土陶制品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是藏区土陶烧制技艺制品的典型代表。

3、阿西土陶以当地一种特殊的泥土作原料,在捏、捶、敲、打成锅、罐、盆、壶、瓶后,用碎瓷做出花纹来点缀,最后架起松柴火烧成黑色即可。藏族人用土陶煮出来的汤味道特别鲜美,用土陶酿酒历久弥香,用土陶茶壶泡茶醇香之味沁人心脾。

将陶瓷技术传授给藏民百姓的是谁?

1、“吴祥瑞”是出自“五良大甫吴祥瑞造”吗?其实,吴祥瑞是日本人。五良大甫吴祥瑞的故事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五良大甫指的是日本陶艺家伊滕工郎大夫·伊滕五良大辅,日本伊势松阪人,亦说日本松坡人。

2、传说中所以说是文成公主带去的,是文学上典型集中的一种手法,也曲折地反映了汉族农牧业方面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藏族的良好影响和作用。它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传达了人民的心声。

3、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最终的结局: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土陶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1、土陶是以黏土或陶土为胎,经混合、成型、干燥后烧制而成,烧制温度在800-900℃左右,土陶通常不施釉,造型古朴。硬陶流行于江南,用当地一种密度大、含铁量高、黏性强的黏土烧成,烧制温度高。烧成后胎质呈紫褐色。

2、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3、陶土好很显然,陶土(syderolife)一种陶瓷原料。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石英及长石所组成的粉砂一砂质粘土。化学成分与一般粘土相似。与高岭土、膨润土相比,Al2O3含量较低,SiOFe2O3含量较高。

4、泥陶和土陶的区别主要区别是泥陶是一种制作陶器用的粘土。土陶是纯粹用粘土制作而成的。

5、陶土,是一种天然的矿石原料,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但绝不含重金属物质;而土陶酒坛生产制作工艺大家可以在我们官网上看,无非就是将破碎的陶泥做成酒坛泥坯;煅烧是公认的清洁能源——天燃气经过1300℃烧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