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故事简介(你知道清明节有多感人的来历吗)_介子_清明节_寒食节

本文目录

  • 你知道清明节有多感人的来历吗
  •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 清明节的由来典故是什么起源是哪个朝代
  •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概括一点的

你知道清明节有多感人的来历吗

谢谢邀请!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个很感人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饥困交迫,再也站不起来了。随臣介子推暗之从自己大腿上割肉煮,让公子喝了,救了重耳。

十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悄悄隐居到了绵山。

文公听说后,亲自率文武百官前去邀请,介子推躲在绵山里就是不出来。有人献计,三面放火留一方逼他出来。文公依计令人在绵山三面点上可火,可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

火熄后,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在树洞里发现一封点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文公率臣上山祭奠介子推,发现烧死的那棵柳树又复活了,就封它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一个感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这首巜清明》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独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日的前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就开始了一年的春耕和春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所特有的一种划分,它把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24个节气,分别属于春、夏、秋、冬四季。每三个月为一个季度,这样的划分,对于掌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的时机非常重要。

那清明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清明是在春季的后半段。巜易通挂验》中说,春分加十五天为清明。万物到了这个时候,全都洁齐清明,因此便称“清明”。

有一句农谚这么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由此可见,清明是每年农事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候,万物萌生,春色宜人,也是正是春游踏青的最好时机。

清明节除了是一个农历节气,它其实还是一个风俗节日。这个时候,人们照例要进行扫墓和祭祀活动。

清明节进行扫墓祭祀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原因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是连在一起的。

那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寒食节,寒食节相传是春秋时代晋文公,为纪念他的忠臣介之推而规定全国照办的。

晋文公重耳,他在继承王位之前,过了十多年的逃亡生活,在流亡的过程中,他想吃肉而不得,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煮给他吃,重耳知道后很感动,当时就许诺说,将来要奖赏他。

可等他登上王位之后,他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当时其他的一些臣子得到了奖赏,介之推也没有去争功邀赏,而是带着自己的母亲进到了深山之中,隐居起来。

等到介之推走了之后,晋文公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多方寻找介之推而不得,便听了别人推荐的办法,放火烧山,想着着火后,介子推必然要从山中退出来,可到了最后,介子推却没有出来,和他的母亲一起烧死在山中。晋文公很伤心啊,为了纪念这位耿直的臣子,下令以后每年到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家家都不许点火做饭,只能吃点儿冷食来纪念他。

因为寒食节当时只限于晋国,年代又比较久远,所以后来的人们的并不太熟悉这个节日,但是呢,扫墓的风气由此却开始发端,且长期流传下来。也因此,清明节和寒食节总体上也就难以分开了。

那我们现在应该意识得到,一提到清明节,它就应该是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农历的节气,二是风俗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典故是什么起源是哪个朝代

清明节的由来,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年代。

当时由于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来晋国,介子推等大臣不离不弃,跟随重耳流亡。一次,重耳在饭时,感觉很可口好吃,很快就吃完了。重耳吃出来野菜是用肉炖的,就问,那来的肉。有人告诉他是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给他吃。重耳感动流下了眼泪。

后来,重耳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国继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后,大赏和他一起流亡的大臣们。唯独没有介子推。等他想起来时,介子推已经不知去向。原来,介子推不贪图权势,背着老母亲上了綿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亲自去找介子推,想请他下山,介子推躲开了。晋文公就命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下山来。可是,介子推没有下山,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他和母亲的尸体。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晋文公伤心不已,下令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为寒食节,家家户户不可生火做饭,只能吃凉食。

第二年,晋文公去祭奠介子推,发现当时那了柳树又复活了长出了新芽,就赐名为“清明柳”。该改寒食节后的一天为清明节。

几千年来的传承,清明节不光是祭祖的节日,也有踏青,插柳的内涵了!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概括一点的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概括一点: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因此得名。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由来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信念自古延续,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清明节的一种固定的风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