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诗经》是如何产生的
- 诗经采薇节选的意思
- 如何才能看懂《诗经》
- 现在读《诗经》有什么用
- 诗经采薇节选的诗意
- 诗经•采薇(节选)诗意
- 诗经,静女,拼音版
- 诗经里的《伐檀》是奴隶们反抗的声音还是歌颂劳动的声音
- 上联:千秋月千秋夜,欢歌悲歌,杜鹃啼血,万岁山万岁亭,诗经茶经,不如风月,怎么对下联
- 诗经采薇作者朝代
《诗经》是如何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的典籍里,《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其中包括二南共一百六十篇。这些诗歌大都是那个年代中的各地民间歌谣,有的经过润色或修改。这些诗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风”诗是《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晶莹的珠宝,貝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分《大雅》三十一篇和《小雅》七十四篇,共计一百零五篇。《大雅》多糸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内容大多是记述周族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其中《民生》《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五篇,叙述了周人自始祖后稷至武王灭殷的全部发展过程,歌颂了后稷、公刘以至文王、武王的显赫业绩,目的是宣扬美化周王室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又提供了周的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若干历史资料。《小雅》里的作品大抵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作者多是贵族文人,也有少量民谣。内容除一部分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糸政治讽喻之作。不少篇章对周王朝统治的危机作了深刻的揭露。《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其内容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鼓吹天命神权思想,部分篇章也含有较重要的古代社会经济史料。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但不拘泥,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及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子,押韵方式灵活多变。许多诗篇章节反复重叠,富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一些双音、叠韵、叠字词语的运用,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总之《诗经》以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它所具有的这些艺术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关于《诗经》的编集,历来说法不一。相传古代有“采诗”的制度,即由朝廷派专人收集各地民歌成书。至于最后编定,司马迁在《史记》中归之于孔子,后人多认为不可信,因为孔子自己不止一次地说过“诗三百”的话,而且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鲁国乐工曾为吴公子季札奏各国风诗,其次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实孔子年仅八岁。可见至迟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就已经有了和今本《诗经》篇目大致相同的本子。《诗绎》曾经焚于秦火,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四家,简称齐、鲁、韩、毛。魏晋以后,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亡,毛诗一家独传。东汉郑玄著有《毛诗笺》,唐孔颖达有《毛诗正义》,清陈奂有《诗毛氏传疏》,都是疏讲毛诗的。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诗经》指的就是“毛诗”。
诗经采薇节选的意思
《诗经 采薇》节选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句话的意思是: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它运用了“以哀景写乐”的情景反衬手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如何才能看懂《诗经》
用百姓的心态,远古的视觉,不纠结生词,注意气韵与背景,毕竟诗经离我们太远,时移世易,景物全非,老百姓知道那是在讲什么故事就可以了,诗经大咖们,别生我气哦。我只是回答“看懂诗经”。
现在读《诗经》有什么用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使我想到的是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每当听到那永恒的优雅的旋律,就会让心静下来,暂时获得轻松与闲适。这首经典的歌曲就源自《诗经》。《诗经》好像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早就有了默默的契约,它早已注入到我们的文化血液之中,让我们欲罢不能。
《诗经》在最初的名字叫《诗》,它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书,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的诗歌总集。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诗经》采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在我国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诗》为孔子所删定,并将它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施教。《史记·孔子世家》写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并且《论语》中还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在比较隆重的外交场合,还有“献诗”之说。足见当时《诗经》的影响之大。孔子评价《诗》的作用,用了四个字“兴、观、群、怨”,译成现代汉语,《诗经》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这又足见它的功用之广。
千百年来读书人都将《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深深的积淀到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与中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诗经》了解西周春秋时期社会风貌,知道2500多年前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祖先,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第二,因为《诗经》影响非常大,中华文化基因序列里,有很多它的代码,就如那灿若星辰的成语,像“桃之夭夭”“钟鼓乐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若不读《诗经》就怕是很难理解。
第三,《诗经》虽是2500多年前的作品集,但它有着很多的艺术价值,其“赋”“比”“兴”的手法,一直到现在,即便是现代诗的写作中,都在使用。中华诗歌讲求的含蓄朦胧之美,也始于《诗经》。若想对中华古典诗歌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诗经》是永远都绕不开的高峰。当然要学写诗歌,更高细细品味,认真揣摩。
第四,将《诗经》进行新的艺术再创造,往往就是品质上佳的作品,像邓丽君唱《在水一方》,就是从《诗经》中的《蒹葭》演化而来的,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通过学习《诗经》,或许能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使悠远的中华文化,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五,《诗经》涉及很多的花草虫鱼,通过学习,可以开扩眼界,增长见识,多识物种。
任老师为您解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采薇节选的诗意
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排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已
是满天飞雪的冬天。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
中的情况与心情。原诗共六章,这里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 分别描写了春天
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
出征时春意盎然,杨柳随风飘动,归来时已是雪花飘飘的冬天, 这种以景传情的
方法是本诗的一个表达特点。表达特点。
诗经•采薇(节选)诗意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意为:昔日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如今我回来了,却纷纷扬扬下起了雪杨花飞扬柳絮纷纷的样子像挽留人。
2、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诗经,静女,拼音版
《诗经·邶风·静女》是《诗经》里是一首四言诗。这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全诗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作者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jìng nǚ qí shū ,sì wǒ yú chéng yú 。ài ér bú xiàn ,sāo shǒu chí chú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jìng nǚ qí luán ,yí wǒ tóng guǎn 。tóng guǎn yǒu wěi ,yuè yì rǔ měi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zì mù guī tí ,xún měi qiě yì 。fěi rǔ zhī wéi měi ,měi rén zhī yí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里的《伐檀》是奴隶们反抗的声音还是歌颂劳动的声音
《伐檀》是奴隶们反抗的声音还是歌颂劳动的声音?
“歌颂劳动”,这种可能性接近于零,因为此诗的三章叠咏、二十四句在那儿里摆着呢。
但如果说就是“奴隶们反抗的声音”,也未必。原因在于,这首诗,是不是奴隶写的,或者说,这首诗里伐檀的,是不是奴隶。
《诗》,汉代改叫《诗经》,里面收录的305首诗,基本作于商末周初至春秋的五六百年间,就是都在孔子之前。
过去,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分期,主流观点认为,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从战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如果以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判断,《伐檀》里的伐木工,就很可能是奴隶了。
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结合众多的考古新发现,出现了主张中国古代并未经过典型奴隶制社会的“无奴论”意见。这种观点,以著名先秦史学者晁福林教授为代表。他著有《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和《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等研究著作,提出,上古中国实际经历了“氏族封建制”、“宗法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三个阶段。
学术界,对这一观点表示了广泛的赞同,并认为,这为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持续了数十年的“古史分期问题”大讨论,“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休止符”。
按照新的历史分期观点判断,西周,属于“宗法封建制”阶段,“伐檀”的伐木工,就不是奴隶,而是底层的“贱民”了。
问题在于,《诗》里为何会收录这一类的作品。
《伐檀》,是《诗》中《国风.魏风》所收七首之一,这七首,大多是“吐槽”诗。
所谓《魏风》,就是魏国的民歌。魏国,是西周诸侯国,姬姓,国都在今山西芮城,东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
孔子对《诗》酷爱,《论语》二十篇,他说到《诗》也恰好二十次。
比如,《论语.阳货》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后学整理的老师的言行。有意思的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抢救入藏一批楚简,从里面整理出了一部《孔子诗论》。与《论语》一样,也是由孔子弟子和后学整理的孔子关于《诗》的系统观点,是儒家最早的“《诗》学”。这部《孔子诗论》,大约是子夏的下一辈人整理的,和孔子隔了一代人,但其价值极其巨大。
就是说,孔子不仅酷爱《诗》,而且极有研究。
这部《诗论》里,将《国风》称作《邦风》。这应当是《诗》这一部分的原名,《国风》是汉儒修改的结果。
《诗论》里,对《邦风》有如下评论——
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曰:诗其犹平门,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
这段话,大致包含了几个意思——
第一,《邦风》的内容和题材比《雅》《颂》广泛,因此,“纳物也溥”,才能“观人俗”。
第二,“大敛材”,是说采集而来,经过加工,因才适用。此即包括《邦风》中的人物,也包括其中的社会场景。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意思就是,不通过《周南》、《召南》这样的《邦风》了解社会,无异于面墙而立的傻子。
前面说到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那段话,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平门”,有多种解读,但似乎解为贵族与贱民皆可出入之门较为准确——《邦风》,是贵族和贱民都可以出入之门。
第四,《邦风》之“诗其犹平门”,干嘛呢——“与贱民而豫之”。《尔雅.释诂》曰:“豫,乐也。”贵族“与贱民而豫之”,就是通过贱民的诗歌,了解贱民的想法、愿望,大概要达到的,就是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这大约是编采《诗》的乐官的初衷,按照《国语》、《公羊传》和《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这也是周天子之授意。至少,这是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
所以,仅就《魏风》来说,就不仅有《伐檀》,还有《硕鼠》、《葛屨》、《汾沮洳》、《园有桃》等等。
不过,所有这些诗中的主角,应该都是底层贱民,包括知识分子和民女,而不是奴隶。表达的,确实是对贵族的不满。
附:《伐檀》白话译文——
1,叮叮当当砍檀树,将其放在河岸边,河水清澈起波澜。
春不种地秋不收,为啥取粮三百万?
不打猎来不出狩,为啥庭院挂猪獾?
那些有德君子们,从不白白吃闲饭!
2,砍制车辐响叮当,将其放在河岸旁,河水清澈无波浪。
春不种地秋不收,为啥取粮三百仓?
不打猎来不出狩,为啥大兽挂屋梁?
那些有德君子们,从不白白把饭尝!
3,叮当砍树制车轮,将其放在河水滨,河水清澈起波纹。
春不种地秋不收,为啥取粮三百囤?
不打猎来不出狩,为啥庭院立鹰隼?
那些有德君子们,从不白吃怎当真!
上联:千秋月千秋夜,欢歌悲歌,杜鹃啼血,万岁山万岁亭,诗经茶经,不如风月,怎么对下联
千秋月千秋夜,欢歌悲歌,杜鹃啼血,万岁山万岁亭,诗经茶经,不如风月;
一身心一身尘,苦情乐情,迷蝶晓梦,百年滩百年船,聚缘散缘,只为初心!
诗经采薇作者朝代
《小雅·采薇》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作者佚名。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诗》毛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目前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说是周懿王时事,“经传皆无明文”(程俊英等《诗经注析》),《汉书》晚出,实是据诗立说,不能反证。说是宣王时事,所据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献佐证。陈子展《诗经直解》谓:“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润《诗经原始》谓:“至作诗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时世难以臆断,诗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强不知以为知耶?”可谓正中肯綮。
采薇
作者: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