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的京剧社又动了谁奶酪?历史上,真实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是如何成长起来的_滩簧_昆曲_苏剧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苏剧 滩簧 昆曲 苏剧

本文目录

  • 老郭的京剧社又动了谁奶酪
  • 历史上,真实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 锡剧、沪剧、苏剧、绍剧等都是由滩簧戏发展而来的,滩簧戏是什么
  •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剧种吗哪省的剧种最多
  • 昆腔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老郭的京剧社又动了谁奶酪

如果说在老郭出现之前,相声已经撒手西去的话,而京剧,则是被国家保护进了ICU。

万幸,郭德纲的出现让相声起死回生。又万万幸,郭德纲救活了相声后,一直不遗余力的推广京剧。但京剧从业人士说了,京剧没死啊!

京剧是没死,那是因为国家救济,保护在了ICU,失去了造血功能,自身的组织已经不能修复,全靠外来营养和药物,一旦拔管,立马死亡!

但是享受着国家救济的京剧从业者们一直很骄傲,国家津贴拿得理直气壮,动辄自豪的说自己的事业是国粹。殊不知,靠着国粹吃救济,才是真的失败!

郭德纲的京剧社,在赔了多年之后,能养活自己了,这是多年来京剧名家们没有想过的,他们觉得成功就是全国知名,就是登上国家最大的舞台,拿国务院津贴,从来没想卖票赚钱。

卖票,这个京剧曾经赖以生存的手段,竟然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于是京剧名家们终于面对着当年曲协主席的境地了。主席们反三俗,名家们讲正宗,倒像一个师父教出来的!

卖票赚钱,成了主流相声演员和京剧名家们心头的一根刺,做出表率的麒麟社必定会面临各种口诛笔伐,但愿京剧在麒麟社的冲击下,能激起些生气。

谢谢大家!

历史上,真实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张继青先生,有名昆曲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继字辈、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昆曲巨匠、昆曲艺术大师、享有“昆曲皇后”的盛誉、有“张三梦”之誉。

“我身上有了沈传芷老师的《痴梦》、姚传芗老师的《寻梦》,才圆了我今天的张三梦。我一定要把这个传承搞好,把学生培养好。要认认真真地把这门艺术不折不扣地传承下去。”——张继青

她师从昆曲大家、一跃成为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她因《惊梦》、《寻梦》和《痴梦》三折戏中的精彩表现使得张三梦的名号名扬四海;她退居幕后推广昆曲艺术、参与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焕发生机。她就是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张继青。

张继青原籍上海浦东,抗战爆发以后他们一家人逃难到了乌镇,张继青就在这里出生了,然而即使乌镇也未能幸免于日军的扫荡,兵荒马乱的避难当中刚刚出生的小继青经常地啼哭不止,却也阴差阳错的逼迫家人转移藏身处而躲过了炸弹的袭击。命中注定这个嗓音嘹亮的女婴日后也会用嗓音来谱写自己的人生。

话说2014年12月13日北京天桥剧场正在上演的大师版《牡丹亭》在冬天里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在众多登台表演的大师当中,76岁的张继青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当压台上场的她一开口,观众席中便发出一阵赞叹声,这既期许又赞赏的观众感慨张继青已经记不得听过多少回。1938年冬,张继青出生在浙江乌镇的一个艺人家庭,祖父、妈妈、姑妈都是苏滩艺人,她经常被家人带着跑码头。苏滩是类似于评弹的一种曲艺,素面朝天的几人在台上围着桌子唱着戏,懵懵懂懂的小继青总是在一边好奇地观看,心中对戏曲的兴趣也逐渐升腾。1952年,张继青住进了上海的姑妈家,那时她的姑妈是民锋苏剧团的演员。苏剧是以苏滩为基础,又融合了南词、昆曲和苏南一带民歌小曲的新剧种,14岁的张继青经常跟着大人们学唱一点苏剧,勤奋好学的她总是一学就会,平淡的日子突然有一天起了变化,张继青有了一个意外上台的机会。

后来有一次机会等于讲有一个小的角色要她顶上去,这本戏叫《鸳鸯剑》,那时这个团在杭州游乐场演出,那么那个时候要她上去,她心里很紧张,那么有一位老师他就拿一张纸写了几句唱词“随便哪里都不肯去,我情愿饿死在家里”就这么几句唱,那么这样以后从此张继青她就走上了演出的舞台。这两句唱词至今让张继青难忘,从此民锋苏剧团的舞台有了她的一席之地。1953年为了扶持地方戏,苏州市把民营的上海民锋苏剧团接到苏州,更名为苏州市民锋苏剧团。那时的张继青是充实的,每天上午都有老师来给他们上课,唱腔、作曲都要涉及,排戏还有专业的导演,而她则是来者不拒,用心学习,学习苏剧相比以后漫长的昆曲钻研对于张继青来说只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不过、她却觉得尤其庆幸。因为这个两个剧种很接近,像姐妹剧种一样的,它等于就是唱腔不一样,那么它苏剧是以唱腔为主的,自己的唱腔有很多腔是运用的苏剧的小腔,它本腔是比较细腻,都是属于两个剧种没什么妨碍的,对演员只有帮助。张继青不认为自己有过人的天赋,但她确实从一开始就踏踏实实地学戏,从而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她也从未正式拜过师,但幸运地先后得到多位名师的指导,民锋苏剧团落户苏州后,时任文联戏曲改进部部长的顾笃璜被派到民锋苏剧团兼管艺术工作,他的到来给剧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顾笃璜说,“苏剧原来跟昆剧就是有传承关系的,苏剧的剧本来源全部来自于昆剧。顾笃璜提出苏剧必须向昆曲学习,艺术上以昆养苏,更是聘请了昆曲著名旦角尤彩云来团任教。尤老师,开头就是都要学唱,这个老先生他也想了很多办法的,因为昆曲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传承,他就是从那个时候就要传承给我(他)们,那么他自己也岁数大了,他希望你们小孩子要好好的学,但是他们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一早就把一个茶缸,搪瓷的绿的茶缸泡了一杯冷开水凉在那,多买一根油条放在边上,那么看到他们没有劲的时候呢就给他们吃一点冷开水、给他们吃一点油条,这样小孩子好像吃了就乖一点,那么就多学几句,就慢慢慢慢就是提高他们的兴趣。

除团里的老师外,宋选之、宋衡之、吴仲培、俞锡侯等在昆曲艺术上造诣很高的老师也受聘来团授课。俞锡侯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他拍曲很耐心,一字一腔都有严格的要求,对用气、运腔、度曲技巧等教得极为仔细。张继青还记得俞老师上课时每支曲子都要唱20遍,他将20根火柴棍放在桌子上,每唱一遍移动一根火柴棍,直至全部移完完成一个课时才能下课。跟随数位昆曲名家的学习,张继青渐渐地从苏剧转向了昆曲。并且在昆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演出的昆曲《十五贯》被周恩来赞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更是引发全国昆曲热,这都增加了张继青学好昆曲的信心。1956年10月剧团改建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开始以昆曲为主,11月昆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苏州举行,与会期间昆曲大师俞振飞为了提携后辈特地与张继青等青年演员上台合演了《断桥》,能和大师演出大伙儿觉得非常幸福,但又非常紧张。这位老先生他很认真,他第二天就在舞台上要排戏、走台、跟他们,那么走到就是有一段白娘子唱主曲的时候,那个主曲叫《金络索》、那一段主曲白娘子唱的,有一句唱之前要讲一句念白“冤家”要去指他,那么他们小孩子怎么敢去指他,要指在他的眉心里面把他这么一推,自己怎么也不敢,胆小的不得了,后来这位老先生就看出他们的意思,他说、他是上海人,他讲没关系,你指好了,那么这样就是拉近距离,我(他)们好像心里不慌了。在场观摩的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看后称赞不已,称张继青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昆剧梅兰芳。1957年4月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时张继青、柳继雁演出的昆剧《断桥》、《游园》等获得青年演员奖,这也是她投身昆曲园后获得的第一个大奖,虽然这充分肯定了她的昆曲表演已经渐入佳境,但她依然一如既往地苦练着。1960年江苏省决定在南京另组一个苏昆剧团,包括张继青在内的三十余名苏州苏昆剧团优秀演员被选送到省里。到了省城之后张继青的演出任务相当繁重,但她还是四处搜集经典剧目、并虚心向大师求学。借助一次到上海演出的机会她找到了昆曲大师沈传芷,张继青虚心地向沈传芷请教,老先生出于培养青年演员的目的决定毫无保留地传授《烂柯山.痴梦》,当时沈传芷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耐心地一招一式地将动作、唱腔示范出来,而张继青则是忘记了演员的身份,完全按照曲牌的程式从模仿开始,进而慢慢加进自己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剧中张继青要扮演的崔氏和她之前塑造的花旦形象完全不同,在过去的一般表演中崔氏常被塑造为爱慕虚荣的庸俗妇人,可气却没有个性。那么像崔氏这个人物呢,行当也是属于正旦,但是她的表演比较夸张,人物个性比较强,所以他们老先生讲、这个行当叫雌大花脸,就是女的大花脸。那么所谓大花脸就是她的唱、她的表演她的动作都是比较夸张的,她可以放声大笑,哈哈哈哈、可以笑,也可以很伤心这样哭,就是都可以这样,就是表演比较那个,还是比较符合这个、崔氏这个人物是一个市井妇女。在张继青的舞台世界里崔氏这个反派角色的浅见短识背后的单纯和内心矛盾被刻画得恰如其分,通过深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张继青以既强烈又含蓄、既夸张又单纯天真的表演让人感到崔氏的市井虚荣虽可恨,但其悲剧性格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却也合情合理、令人悲悯。对此,一向要求严格的沈传芷不止一次地说、这出戏过去是一般演演的,现在被张继青唱出来了。1979年看到张继青的唱腔、身段都不错,很有潜力可挖,昆曲大师姚传芗答应把《牡丹亭》的《寻梦》毫无保留地教给她。那段时间张继青学得非常扎实和刻苦,每天上午大师教授结束后、下午她就开始复习、直到全部了然于胸。《牡丹亭》是元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剧中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痴、因痴而亡,最后又因爱而复生的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文辞精丽,其中尤以《寻梦》一折戏对演员的要求更高。因为《游园.惊梦》“我们”都是必修课,都会的,就是这出《寻梦》是冷门戏,是闺门旦的冷门戏,就是唱的人很少,因为一个人独角戏在舞台上要表演大概表演四十几分钟,完全是唱,唱要十几段唱。唱、动作、表演,难度比较高的。但这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张继青硬是凭借出色的功夫博得了满堂彩,《寻梦》中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莺啼婉转、水袖飘曳,如晴云出岫,如溪回曲涧,余音绕梁而又意韵无穷。张继青把昆曲的唯美、细腻、灵动和古代大家闺秀的优雅、端庄、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顾卫英言:“她的特点,自己觉得她演出了杜丽娘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她声音处理的非常好,该细柔的时候她就会像青烟一样的像袅袅的青烟在挪动那样;但是该要有气势磅礴的时候,就比如说《寻梦》最后那个《江儿水》的时候就已经很失望很绝望了,我这个梦找不到了,那她就是所有的这种一腔的热情都可以宣泄到、感染到观众。”

这两部戏都继承弘扬了老一辈艺术家一脉相承的正宗、正统的昆曲格调,但又有张继青自己的创新,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而《牡丹亭》中的《惊梦》、《寻梦》和《朱买臣休妻》中的《痴梦》三折戏则让张继青的昆曲表演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她后来名扬四海的外号张三梦也由这三部戏而来。凭借她在《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中的出色表演1984年张继青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1986年由张继青主演的电影版《牡丹亭》上映更是一时万人空巷。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张继青在《游园.惊梦》中的就只这一句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昆曲成就了张三梦,也因为张继青昆曲的艺术魅力突破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红出国门。

锡剧、沪剧、苏剧、绍剧等都是由滩簧戏发展而来的,滩簧戏是什么

滩簧戏起源于清朝中后期的长江流域,是当地农民务农时候唱的一种民间小调,不过您可别小看这种民间小调,现在江南的很多比较知名的剧种,都是在滩簧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滩簧戏中“滩”的意思是“路头戏”,“簧”是一种曲调,最早为坐唱形式的民间曲艺,后来演变为戏曲,俗称“打班”或“灯戏”,多流行于苏浙沪皖等地区。

滩簧戏由于覆盖面广,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色,分成许多流派,比较熟为人知的剧种有沪剧、苏剧、锡剧、甬剧、杭剧、姚剧、湖剧、婺剧、福州滩簧、芜湖滩簧、南通滩簧、长兴滩簧、金华滩簧、兰溪滩簧、浦江滩簧等等。

滩簧在唱腔上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是类似于昆曲的通俗化唱法,并且移植了昆曲的曲目和声腔;后滩则以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花鼓小戏等剧目,以滑稽风趣、富于生活气息见长。

在各地滩簧戏中,有些能够得到重视的,基本上都“进化”成了当地新的剧种,比如沪剧、锡剧、杭剧等,有些得不到重视的,像还沿用“滩簧”这个名字的,基本上都几近失传了。

由于这种民间小戏没有文献记载,没有相应的程式,再加上无人继承,也不受重视,很多地区的滩簧戏都已经消失,而有些还存在的,基本上也是相当艰难的存活,可能没几年也要消失了。

在2012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节目组,将江南地区的12个滩簧戏聚集到一块汇演,命名为“长三角滩簧戏观摩汇演”,着实让一些濒临灭绝的滩簧戏激动一把,可是节目之后,那些剧种依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

像这种对戏曲界有着不小影响的剧种,我觉得还是采取保护措施比较好,当下应该做的是将各地的滩簧戏传人聚集到一起,汇总那些还未失传的技艺,然后成立一个滩簧剧团,专门培养滩簧戏人才,这才是滩簧戏的出路,不然滩簧戏早晚会全部消亡。

寻找被遗忘的文化,更正被误解的历史,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每天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回答!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剧种吗哪省的剧种最多

谈到那个省的剧种多,恐怕都有同感,河南省的戏曲剧种最多。公认的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代表了河南。其中还有一些河南某些地区区域性的小剧种。如太康道情,中部几个地方的四平调,二夾弦,坠子,灵宝市一帶眉户剧等。还有些地方唱河北梆子。山西省有晋剧,蒲剧,眉户剧,二人台等,唱河南豫剧的也有几个地方。河北省有河北梆子,评剧。江苏有的越剧,昆曲,户剧等。山东省有山东梆子,吕剧,莱芜梆子,茂腔,山东柳琴,也有河南豫剧。其实,中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剧种,相对北方省份大,人口多,不同剧种就多些。大的剧种影响较广,渗透力较强,所以河南的几个剧种比较出名些。但陕西省的秦腔在西北部就成了主要剧种,有五个省,自治区都是以秦腔为自己的代表剧种。全国各地不同剧种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也是历代艺人通过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一些古老的剧种流传至今。

昆腔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离不开经济的沃土的,明代江南的经济条件,加上几个有影响的人物带上一些文人雅士就形成了气候,都在昆山,发音也不错!等到经济回落,遇到马背上民族的杀到就一地鸡毛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