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家柯军:艺术本无界,何谈“破圈”?_昆曲_艺术_传承

中新社南京3月1日电 题:昆曲艺术家柯军:艺术本无界,何谈“破圈”?

中新社记者 杨颜慈

中华传统艺术如何在当代“出圈”并“破圈”?临近2023年全国两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曲艺技艺的传承发展受到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给出自己的答案:艺术本无界,何谈“破圈”?

迄今已有600余岁的中国“国宝”昆曲是名扬海外的中华传统文化标签之一。柯军是江苏省昆剧院第三代传承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长期以来,柯军在进行传统昆曲的表演和创作之余,致力于探索昆曲与当代观众审美碰撞的实验。履职期间,柯军重点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柯军表示:“艺术本无界,所谓的昆曲圈、评弹圈等,都是我们长久以来为自己设下的‘圈’。按理来说,艺术本身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不能站在‘圈’里画地为牢,而要让传统文化不断去吸收更多艺术形式和文化类型,这样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

在柯军看来,所谓的艺术“破圈”,并不是站在自己的“舒适领域”偶尔把脚往外“跨一跨”。“跨界”和“破圈”需要真正走出舒适圈,到其他优秀文化或艺术领域中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

改编西方戏剧《浮士德》、融合莎士比亚人物场景的中英版《邯郸梦》……柯军尝试以戏曲为载体,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他认为,昆曲不应该分为传统与当代。“这是一门活着的艺术,我们不仅要传承保护,还要汲取各类艺术的精髓,去学习他们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地方。”

柯军特别强调文化“走出去”。“音乐、曲艺等艺术是跨语言的、跨国界的,是相互之间灵魂呼吸畅通的媒介。通过各类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柯军认为,传统戏曲固然面临着传承难、演出难等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时代也赋予着昆曲更多的机遇。

“戏剧不能困在剧院里,要不断尝试全新表达方式”的想法在柯军心中油然而生。在新冠疫情期间,柯军开始让昆曲接入“云端”。

“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是很大的,但演出的不时停摆倒逼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创作。这三年,我们创作了许多反映新时代的作品,同时开始尝试‘云端’传播,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昆曲。”柯军表示,这些年的“触网”尝试,不少昆曲演员都成了“网红”。同时,更多年轻人甚至是孩童,也在短视频里唱起了昆曲。

对于这一现象,柯军认为,传统文化既要成为“流量担当”,又要保持初心本色。“昆曲的传承发展,当然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关注和传播。一方面,我们希望更多人加入昆曲传承的队伍;另一方面,我希望在传承与发展中可以把昆曲中最本真、最原色的东西保存下来。”(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