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有可能吗?清华经济史研究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公元1300年前中国经济已落后欧洲对此你怎么看_粤语_真宗_张居正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国帑 粤语 真宗 张居正

本文目录

  • 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有可能吗
  • 清华经济史研究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公元1300年前中国经济已落后欧洲对此你怎么看
  • 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 明万历帝为何对张居正的后代大肆抄家杀戮
  • 你赞成中医管理独立是中医复兴之前提条件这个观点吗
  • 粤语就是华夏正音真的是古汉语么
  • 如何评价大宋宫词宋真宗赵恒
  • 中国历史上真正中兴是哪个朝代

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有可能吗

第一次听说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有点惊讶之感,也许我孤陋寡闻了,那来这一"考红"之说,虽然提问者也不能肯定,用了试问句式,但这个提问我以为真真的"开了眼界"了!书中的林黛玉的原型人物是谁?怎么进大观园的?与作者曹雪芹是什关系?相信大家都知一二了。这里不再赘述。我要讲的是考证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不是我等非"红学"专家所能试论的。对作者是谁的认定,诸多红学大家纷纷提出"证据"来佐证他的观点,有俞平伯说,有胡适说,有周汝昌说,有吴世昌说,人人著书立说,篇篇宏广巨制,都在想证明自己考证的结果是终一的,无法撼动的,甚至还有人考证出《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就是红楼梦的作者,真是给人有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了。这么多名家大腕的推论,到底听谁的呢?我想谁也不听,这本《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写的,本着一种对这本名著的敬畏,喜爱之心去读它,比什么都好,头条诸君,你们说呢?

(简论)

清华经济史研究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公元1300年前中国经济已落后欧洲对此你怎么看

这又是一个伪命题!美国的某些机构一直在针对中国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记得在七年前在飞往非洲的航班上,遇到了清华的一研究团队,其中两人坐在我的邻坐,闲来无事就与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是受到美国的机构赞助去非洲研究课题的,聊天中得知他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人是非洲新的殖民者!我当时听到后就跟他们说;你们去非洲所调究的是一个伪命题!是有很多中国人去非洲,但这些人是去做生意去寻找新的市场或投资机会,跟本就没有殖民特质,殖民主义者是通过战争或政治压迫占领土地,并奴役被占领土地上的人民,而这些殖民主义与现今在非洲土地上生活工作的中国人是毫无关联的!这可以看出美国的机构提出的所谓课题完全是险恶用心!还出资金让清华的学者去做研究,如果这些学者在调研报告写了与他们课题一致的观点,那美国人肯定会拿着报告在全世界大书特书的,因为清华是一个学术权威机构,中国的学术权威机构写的报告,中国人是非洲新的殖民者是不是就成为了真实的事情!看着这些还显稚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想想美国人真的是坏透了!

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任何武器研发都是基于本国军事需求的,联合舰队热衷于战列决战,因此开发出适合这种战术的460毫米超大口径舰炮,同时它还需要跨过数千公里远的太平洋攻击美国本土,这才催生出了气球炸弹和潜艇航母。

伊-400潜艇航母是二战期间最大的一种作战潜艇,但好像也是最为昂贵的潜艇,因为太平洋战争的2年多里一共只建成了3艘而已,把它比喻成日本的虎王坦克一点也不为过。伊400全长有122米,最大排水量约6560吨。14000海里的航程再加上舰载机的航程,它可以攻击太平洋周边的任何一个角落。

日本在开战后饱受本土被轰炸的困扰,却无法有效攻击美国的本土来报复,为了跨过太平洋攻击美国本土,日本发明了第一种洲际武器气球炸弹以及潜艇航母伊-400。为了攻击美国内陆城市,伊-400安装机库携带飞机,在长115英尺、宽12英尺的机库内塞进了3架类似格鲁曼折叠翼风格的“晴岚”战斗机,目的是增加远距离打击能力,在美国近海起飞攻击内陆和海岸城市。

现代化国家具备N多种远距离打击手段,实在没有必要再发展水下载机航母了,因此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推出类似于伊-400的武器。

很明显,在没有远距离攻击手段的情况下,载机航母就是个万般无奈的选择。日本也不是没有发展洲际武器的想法,确切的说轴心国为了报复都想过发展远程武器反击对手。德国人的V2导弹和列车炮与日本人的气球炸弹和潜艇航母一样,都属于这种思想的产物。但是洲际导弹的出现让潜艇航母和超远程火炮都市去了价值。

导弹是最理想的远距离打击武器。战略核潜艇都可以携带洲际弹道导弹,以俄罗斯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来说,它的核动力本身就具备无限巡航的能力,再加上12到16枚圆锤洲际导弹一万公里左右的射程,完全可以做到全球到达、全球攻击。此外,水下浅射导弹远比飞机更容易突防,也不需要潜艇冒险浮出水面放飞和回收舰载机,因此所有国家都不约而同的用浅射导弹代替了舰载机。
(伊400投降的照片)

伊-400所在的年代,舰载机攻击的破坏力远不能和千机战略轰炸相媲美,而导弹的出现又让潜艇不再需要飞机。因此,即便是日本人也只是把伊-400当做振奋士气的武器,一共开工5艘只有3艘建成,且一弹未发就全部投降了。

伊-400从未被寄予改变战局的厚望,执行任务的伊-400成员也不看好自己的攻击效果。最后决定放弃对美国本土的袭击,转而攻击近在咫尺的太平洋乌利斯环礁,这里驻扎了美国海军绝大部分的主力航母,著名的杀手队形照片就拍摄于此地。这让伊-400的艇员士气高涨,但是天皇下达了终战诏书,此时三艘已经在路上的伊-400决定浮出水面投降!

美军缴获这种庞然大物之后也很吃惊,同时也很赞叹日本人的奇思妙想,对伊-400的结构设计和思路大加赞赏,也有美海军官兵很推崇这种潜艇航母,认为它能改变未来的海战模式。但是,经过试航摸索之后美军果断放弃,因为二战之后全球的海洋都直接或者间接被美国控制,实在不需要水下载机潜艇偷偷摸摸的攻击了,不符合美军军事需要的伊-400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至今未在出现类似武器。
(从正面拍摄的伊400潜艇)

明万历帝为何对张居正的后代大肆抄家杀戮

诸葛亮生前选蒋琬、费祎给他善后,所以诸葛亮在权臣中,属于善终的那一种类型。其实在历史上,没能善终的权臣比比皆是。

比如说西汉的霍光,以及明朝的张居正。那么为什么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家人要遭到清算呢?理由很假单,因为他们没有选好接班人。

霍光的儿子霍禹是个草包,不足以成就大业,反而把全家人送入了火坑。而张居正选择的潘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住张居正全家,以及张居正的变法。

一、张居正属于过劳死,潘晟还不成气候。

张居正死的时候,才不过58岁,比诸葛亮年长了4岁。诸葛亮是累死的,张居正同样也是累死的。

张居正比诸葛亮还要劳累,因为他掌管的帝国实在是太庞大了,整个大明帝国的重担,都挑在他一个人肩头,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但是他似乎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并没有在晚年的时候,集中精力培养接班人。当时潘晟不过只是个礼部尚书,刚被张居正选入阁,张居正就猝死了。

张居正疾笃,疏荐其座主潘晟入内阁,帝从之。国与同官魏允贞、雷士桢及给事中王继光、孙炜、牛惟炳、张鼎思抗言不可,寝其命。已,极论中官冯保罪。---《明史》

张居正死后,潘晟还没来得及到内阁上任,就被群臣弹劾,所以潘晟并没有妥善接过张居正丢给他的权柄,他就被明神宗朱翊钧给赶回家了。

由此可见,张居正并没有给自己找一个靠谱的接班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再有人愿意给张居正说话。

既然如此,身上有污点的张居正,自然是要被言官和政敌们各种攻击,年轻不懂事的万历皇帝,当然也就会清算张居正全家,恨不得把张居正挖出来鞭尸。

所以说张居正犯了什么罪,其实这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张居正的接班人不靠谱,才导致了张居正的悲剧。

二、人无完人,张居正也收受贿赂,万历皇帝接受不了。

万历皇帝一直把张居正当成自己最敬重的老师,为什么呢?在万历眼里,张居正就是完美的化身,因为张居正为人正直,而且言传身教的一些道理也十分正确。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这没什么不好的。可问题,张居正的形象未免太伟岸了,高大到了不真实的地步。

当万历皇帝发现事情的真相后,他的内心完全接受不了。原来那个高大上的老师,居然也是一个贪污分子,原来一肚子道德文章的老师,也能做出卑劣的事情来。

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而御史丁此吕复追论科场事,谓高启愚以舜、禹命题,为居正策禅受。尚书杨巍等与相驳。此吕出外,启愚削籍。后言者复攻居正不已。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明史》

万历皇帝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欺骗,所以他要清算张居正,那是为了弥补内心的伤痕。他觉得自己的老师,彻彻底底地骗了自己。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人呢?张居正在万历面前表现得尽量完美,这是没错的,因为张居正希望把万历教导成一个千古一帝。

年轻的万历皇帝也是因为天真无知,误以为老师张居正展现在他面前的形象,就是老师真正的面目,这是万历认知上的错误。

每个人都有缺陷,上到天子,下到百姓,全都是普通的凡人。所以说别把一个人想象的那么完美,一旦接触久了,你反而会感到失望。

很显然,当群臣们开始揭张居正老底的时候,万历皇帝有点受不了了,他非常失望,甚至对自己这十年的教育感到恶心。这也为后来万历的叛逆奠定了基础。

三、张居正的倒台,是万历树立皇权的重要标志。

万历皇帝从10岁的时候,就登基称帝了。但是他手里没有权力,当时由高拱任首辅大臣,后来张居正和太监冯保合作,把高拱给赶走了,从此就是他们俩执掌朝政。

张居正也是万历的老师,一直严加管教着万历皇帝。每当万历不听话的时候,他就会想起太后给他讲的霍光辅政的故事。

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召还中行、用贤等,迁官有差。刘台赠官,还其产。---《明史》

霍光是可以废掉皇帝,改立新皇帝的,在太后的影响之下,万历觉得张居正就是明朝的霍光,也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为此万历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子劲儿,但是没地方使,久而久之,这股子劲儿就化作了杀气。等到万历长大成人以后,他发现只要张居正还在首辅大臣的位置上,那他这个皇帝就一点权力都没有。

  1. 已经到了弱冠之年,张居正依旧把持朝政,这就有点不对了。为此万历是敢怒不敢言,恰好这个时候张居正死掉了,万历从一点权力都没有的吉祥物,突然间成为了实权皇帝。
  2. 身份地位没有转换,可是手里权力的转换实在是瞬息万变。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大权,不再让手下臣子学习张居正,必然是要使出雷霆手段。
  3. 于是张居正就成了万历皇帝树立权威的工具,清算张居正,一方面是的确痛恨张居正独揽朝纲,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醒手下的臣子,像张居正这种乾纲独断的权臣,是没有好下场的。再者顺带着树立好自己的权威,以便于权力的交接。

这一招实在是非常奏效,我们知道万历皇帝后来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可是他依旧可以大权在握,这就是树立权威的好处。

总结:自古权臣难善终。

权臣长期把持朝政,是很难得以善终的。当年霍光就是如此,等到他死了以后,汉宣帝对他们家清算,满门抄斩,下场凄凉。

张居正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死了以后,万历抄了他的家,把他的亲人逼死的逼死,流放的流放,没有几个是善终的。

权臣要么篡位,要么就只有凄凉下场。曹操是权臣,他儿子若不篡位,他们家族也是凄凉下场。司马懿也是权臣,司马昭和司马炎如果不篡位,司马家族也是凄凉下场。

所以说要是你想做权臣,又不想篡位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下场,铁定会被清算。当然了,皇帝始终没权的王朝,权臣是可以善终的,参考东晋王朝。

参考资料:《明史》

你赞成中医管理独立是中医复兴之前提条件这个观点吗

这是必须必备的条件啊,中医西医都是治病救人,但是理论上他们是两条路子,现在中医被西医化,不但已经丢失了中医的精髓,更可怕的是中医不中,慢慢的只能被西医同化然后消失,所以,中医完全而彻底的独立才是中医复兴的根基和根本!

粤语就是华夏正音真的是古汉语么

准确地说,粤语是保留中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地域语言,尤其是保留了隋唐时期的中原语音。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粤语实际上是“唐代的国语”。

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

这样说,想必很多北方人会震惊、不同意,广东在古代不是蛮夷之地、现代是文化沙漠吗?

然而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先说最明显的一点,现在的北方话、普通话里是没有“入声”的,而粤语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元朝时,元政府以大都(今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取代宋朝的语言学典范著作《广韵》,将“入声”分派到其他“平、上、去”三声里。

现代普通话的主要来源,就是元朝编制的《中原音韵》,以北京话为基础。

因而,北方话、普通话里的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浊音,没有声母的清浊对立。

然而粤语却保留了“入声”。

依据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3个声母(计入y、w两个半元音)、39个韵母(略同于注音符号中所有独用与结合韵母)和4个声调(阴、平、上、去)。

而粤语有19个声母、56个韵母、九声六调。

这里的“九声六调”是指九种发声、六种声调。通俗地说,首先一种声调对应一种发声,六种声调对应六种发声,剩下三种发声就是入声。包括: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显然,粤语的韵母和声调比普通话多一些,因而发音系统更复杂。

因而,粤港人学说普通话很吃力,而北方人学说粤语更难。

而且,客观地说,用普通话读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就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而且写旧体诗词也难以入味。

而粤语则有这方面的优势,与古典诗词有更多相通之处,发音声调更能体现出抑扬顿挫。

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粤语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

例如粤语口语里的“食、食晏、训晏觉、行、系、翼、颈”,显然是古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分别为“吃、吃午饭、睡午觉、走、是、翅膀、脖子”。

还有粤语口语里常讲的“冇、企、睇、落、嗌”,显然是古代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分别是“没有、站、看、下、叫”。

然而北方话里少有这些古雅的称呼,而是有本地的各种方言说法。

再如‬,粤语中有“利市”(利是)一词。它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是本少利多的意思。《易杂注》中有“营商利市,营达利事”。

至今广东有派“利市”(红包)的习俗,寓意有利于做任何事情、万事如意。

再如粤语的一些常用语法,颇有古风雅韵。

如北方话常说“我先走了”,而粤语会说“我行先”或“我先行”。

粤语还有很多古风雅韵的例子,在此不赘述。

那么会有人疑问:粤语区域远离中原文化圈,而且少数民族众多,为什能保留较多的中古汉语成分呢?

粤语区域的核心地带岭南,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存。到先秦时期,岭南属百越之地,就是今天的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邻近,交往密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50万大军扫平岭南,设置郡县,将大多数官兵留居岭南。

秦汉之际,南越王赵佗试图统一百越,引入北方中原农耕技术。

此后,大批北方人源源不断地移民、流放发配、逃亡至岭南。他们在促进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雅言”、官府话,并且与岭南地区当地的语言融合发展。

岭南地区远离中原,战乱少,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蒙元、满清的影响更少。因而元明清代以后,粤语的变化较小,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特色。

例如古代宗族祠堂文化在北方早已几乎荡然无存,而至今在岭南地区却很多见,也备受呵护。

清代学者陈澧认为,广州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时期的韵书《切韵》,“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有专家认为,粤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与成书于宋朝的古汉语标准韵书《广韵》高度吻合。

当然,岭南沿海地区自古海洋贸易发达,广州等地后来成为国际贸易口岸,使得粤语中引入了一些外语词汇成分。但是中古汉语特色也同时‬得以比较完整地传承、保留至今。

不仅在国内,粤语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社区如“唐人街”广泛流行,还被称为“唐话”,即唐朝语言。

如何评价大宋宫词宋真宗赵恒

自古不要脸的皇帝无出宋真宗其右者,其次乾隆耳。

宋真宗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皇帝,他是接的赵光义的班当上皇帝的。赵光义害了赵匡胤抢走了皇位,又先后害死两个侄子和一个弟弟,逼奸小周后,算得上无耻,但他在位期间,毕竟还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也算有一定的功劳。

而宋真宗赵恒在位25年,期间一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打赢了的局面下和辽国缔结了澶渊之盟,二是恬不知耻的进行泰山封禅,这两件事注定了赵恒就是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皇帝。

澶渊之盟

1004年秋,辽国承天太后萧燕燕、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汴梁。

辽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进展十分不利。宋河北诸城都奉命全力守城,辽军连攻数城,皆未得手,只好绕道攻打瀛州。此战,萧燕燕亲擂战鼓,指挥攻城,却被宋军以大石巨木击退,辽军死者达三万余人,伤者更多。

在遭到重挫后,萧燕燕鉴于辽军并不擅长攻打坚城,立即放弃瀛州,采取迂回穿插的战略,绕过重镇大名府,大军兵临澶州北城下,令北宋朝廷措手不及。

辽军推进到澶州时已为强弩之末,即使面对的宋真宗主力兵力少于辽军,但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严阵以待的10余万宋军,显然已经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仅从澶州战场上看,辽军兵力占优势,而宋军则占据地利;而定州的王超集团10万人始终未动,也成为辽军心头的悬顶之剑,使他始终不敢下全力进攻澶州。

事实上,辽军此时已经是进退维谷,进则无功,退则必败,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和宋廷和谈中,多少取得一点成果,好对辽国君民有所交代。

萧燕燕其实并未对能捞到好处抱有多大希望,然而宋真宗却给了她一个惊喜。

在听到辽军逼近澶州城的消息后,赵恒的第一反应是:跑!群臣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纷纷表示赞同。只有寇准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击退敌军。”

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赵恒几乎是被寇准押着来到了前线。然而到了韦城,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回去。寇准只好像吓唬小孩子一样,吓唬赵恒说,“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赵恒这才同意继续进军,进入澶州城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寇准的要求下,赵恒走上城墙鼓舞士气,宋军士气大振。全军上下都希望皇帝能够带领他们一举击溃辽军,一洗当年高粱河战败之耻。

但是,当心虚的萧燕燕派人来求和时,赵恒立即一口答应。然后,赵恒就溜回了京城,把前线指挥权交给了寇准。在此期间,宋军用“床子弩”射杀了辽国统帅萧挞凛,只不过当时宋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赵恒一门心思议和,指示负责和谈的曹利用,对辽国提出来的条件尽量答应。最后签订的结果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对于岁币的数量,曹利用心中有所担忧,所以当他回去向赵恒禀报时,赵恒正在吃饭,就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多少银两。曹利用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

赵恒大吃一惊,“太多了,太多了。”这时候,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是三十万两。”赵恒的反应令人意外,他听完嘀咕一声:“才三十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很会办事!”随后重重地奖赏了曹利用。

在北宋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向其他政权缴纳岁币的,这简直就是丢人丢出新高度了。虽然说汉朝建立之初也采取过和亲政策,但是后来汉武帝把匈奴打残了了,连本带利地讨回来了,所以这就只能叫策略。

很明显,澶渊之盟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和约,但是宋真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虽然说北宋的经济很发达,银10万两、绢20万匹对北宋来说不是太大的负担,但有些事情不是这么算的。哪怕是给一两银子、一匹布,那也是屈辱的,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如今很多人拿岁币的数量来说事,说什么岁币的数量,对北宋来说不过九牛一毛,却换来了一百多年的辽宋和平,还是很值得的。我觉得这就叫恬不知耻,除了钱,是不是还搭上了北宋朝廷和君民的耻辱?从此,宋低辽一等,宋人低辽人一等了。

泰山封禅

但是,宋真宗还这就是这么恬不知耻,他不仅不觉得自己给老祖宗们丢了脸,给北宋千千万万的君民丢了脸,而且还沾沾自喜,自以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宋真宗决定去泰山封禅。

可是,泰山封禅是他有资格做的吗?

在此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进行过泰山封禅,相比前面这几位,就连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都没好意思去,赵恒哪来的信心去封禅呢?

更何况,北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连大一统王朝都算不上,因为北宋的面积比秦朝还小,一个连大一统王朝都不算的国家,又和敌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的皇帝,居然有脸去泰山封禅!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大臣们也都劝赵恒不要去泰山上丢人现眼,但赵恒铁了心要去丢这个人,于是为了让他去泰山封禅这件事具有说服力,反复在全国寻找“祥瑞”。全国各地的那些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们,也在不停地向宋真宗报告“祥瑞”的出现,以至于最后成为了一场闹剧。

从“大中祥符”元年三月起,经过半年的准备,国家耗费巨资沿途修建行宫,征调动用了大量物资,终于为封禅安排妥当后,这一年的十月初四,宋真宗带着宰相王旦和执政王钦若以及朝中大批官员和众多的护驾军队,从京城起身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

一干人在泰山祭神后,又跑到曲阜封了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且赐给孔庙钱三十万,帛三百匹。到了大中祥符元年的十一月二十日才浩浩荡荡、心满意足地回到京城。这一个多月自欺欺人的封禅旅游、挥霍国帑的行程终于让宋真宗找回了“尊严”,而满朝官员也因为他荒唐滑稽的“封禅”典礼纷纷得到奖赏。

赵恒的这一次泰山封禅,彻底把这一最庄严肃穆的活动搞臭了,以至于以后所有的皇帝都再没有进行过泰山封禅的活动,因为一旦进行泰山封禅,就把自己和赵恒放在一个水平上了,太丢人了!

综上所述,宋真宗赵恒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皇帝,澶渊之盟和泰山封禅这两件事,把他牢牢的钉在了耻辱柱上。仅次于他的是清朝的乾隆,堂堂中华帝国,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在他手中败落,以至于后来被西方列强欺辱,而他本人居然还沾沾自喜,号称“十全老人”。鉴于篇幅,以后另行写文。

中国历史上真正中兴是哪个朝代

唯一能够称呼为王朝中兴的,只有汉昭帝汉宣帝的昭宣中兴。

君不见,慈禧控制下的同治时期,也因为所谓镇压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称为同治中兴,当然这说法只能是满遗的吹捧了。

昭宣中兴——真正的中兴

汉武帝时期,虽然击败匈奴,但所借得是自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开始积累的国力,最多的还是因为文景之治的钱粮。

反击匈奴有成果,但国家财政恶化,百姓负担沉重,耗费太多,国家收益几乎没有——汉武帝俘获的牛马牲畜都不知道分给百姓,反而浪费国帑养在上林苑。更不要说巫蛊之祸给百姓带来的巨大损伤。

汉武帝醒悟过来,下达《轮胎罪己诏》。百姓虽然因为汉文帝之德,汉武帝承认错误而基本谅解,可国家局面依旧危急。

汉昭帝、汉宣帝两任君主,在霍光引导下恢复百姓信心,废黜苛法,减少徭役,减免百姓负担,恢复发展经济,安定民生,所以西汉政权顺利渡过了艰难时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