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 儒林外史是谁写的有什么好的人物
- 如果朱允炆战胜了朱棣,在朱允炆治理下的明朝会不会更加繁荣昌盛呢
- 现在历史剧数不胜数,为何拍明朝的比较少
- 《儒林外史》嘲讽的是哪代,明还是清你喜欢这本书吗
- 明末李自成算农民起义不能称得上英雄吗
- 丰臣秀吉有没有想过侵略明朝
- 喜欢历史类的书,有谁能介绍点有意思的野史类的书籍
《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鲁迅赞扬《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说:“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其讽刺艺术的特色主要有:
①着眼于人物外部环城
②讽刺的对象是真实、常见的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
③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④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2)《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影响。
总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他以讽刺家的心态对现实生活有深刻而独特的体察和感受,从现实生活中特选了富有喜剧性讽刺意味的“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用白描的手法把它们摹写出来。《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的地位,这也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巨大贡献。
儒林外史是谁写的有什么好的人物
(儒林外史)是由明朝安徽人吴敬梓写的。吴敬梓自幼聪颖,他依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为题材写成了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描写的有几类人物。
第一类:属于好的人物,即书中的正面典型人物,代表是王冕和杜少卿。
王冕,是作者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判定人物好坏的标准。
在吴敬梓的笔下,王冕出身于田家,他天文地理和经史上的大学问无所不通。但是他却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媾和。吴敬梓通过这样一个人的嘴和形象,批评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其实,在吴敬梓看来,文人们只有像王冕一样讲求“文行出外“,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评意义的。
杜少卿,也是一个正面好的人物,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奇人“,他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批判。
杜少卿敢于怀疑权威,连大儒朱熹都敢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丟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朱熹权威的否定。
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深受读者的喜爱。其实,这也是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是他笔下正义的化身。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还描写有几类典型的人物。如:腐儒的典型代表人物__周进和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人物___汤奉和王惠;八股迷的典型代表人物___马静和鲁编修。他们个个都被吴敬梓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朱允炆战胜了朱棣,在朱允炆治理下的明朝会不会更加繁荣昌盛呢
朱元璋让长子孙做皇帝,酷杀了开国功臣,锦衣卫看管了外族势气。如果燕王不反,圣旨压阵藩王留地,哪么朱充文要有武才胆略领兵东西。亲兵挂帅锦衣卫是马上御敌,明朝皇帝偏偏有治无勇向末代出了一个崇祯杀戒了阵前御地。朱充文江淮歌舞,一个清君侧,藩王起兵逼宫朝退。替天行道,只是一个返身奴隶巅倒了枕被的空隙!
现在历史剧数不胜数,为何拍明朝的比较少
谢邀请,展现明朝的历史剧之所以少,主要是写明朝的现成的文学作品比较少,明朝东西两厂的争斗中虽有惊险的故事情节,但此类文学作品少。史书虽有简述,但不能形成剧本。古典小说,比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三侠五义,隋唐演义,说唐全传,说岳全传,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东周列国志,儒林外史等等,有几个是写明朝故事的?〇〇冯梦龙所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所著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以及抱瓮老人选自《三言》《二拍》中的精华编写的《今古奇观》,这些书中虽有明朝万历年间,永乐年间和嘉靖年间的故事,但大都是章节分散,不是系统的长篇故事!所以,要拍明朝内容的电视剧,没有现成的文学作品,更谈不上剧本,而要编写,又得考证历史的真实性,费时费力,所以戏剧作品就少。
《儒林外史》嘲讽的是哪代,明还是清你喜欢这本书吗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人吴敬梓。吴敬梓出身于家道逐渐衰微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热中科举,考取过秀才,但后来由于考场的不得意,加上与官僚、绅士、名流的周旋中,逐渐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饱尝了世态炎凉,从而厌弃功名富贵,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并于五十岁前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
吴敬梓生活在文化专制的毒害愈来愈深的时代。文士们醉心科举,热中八股,百不经意。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的热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怀着这样的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小说中许多人情世态大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概括,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看到事物本质,得到启发。
《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后来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明末李自成算农民起义不能称得上英雄吗
李自成,真正的历史民族英雄。真正的民间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生于1606年,岀生在陕西省米旨县李继迁寨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李守忠,以农为业。
由于家庭贫困,李自成从小就给地主家当放牛娃。受尽了鞭打与折磨。其父与1624年又不幸病逝。其母又被县衙里一名差役奸污并霸占。而李自成因穷困无力归还欠下地主的债,而被老财们告到县衙并披上了枷锁,还游街示众并住进了监狱。在一次游街示众时,暴发了他多年的愤怒,挣脱枷锁打死了地主艾举人而逃向了他乡谋生。
李自成的时代,正是明末社会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激化的时代。旧的封建制度已经彻底的暴露出了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没落阶段。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和政治上的腐败黑暗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和灾难。土地兼并,两极分化,买卖不公,坷捐杂税,加上连年天灾人祸,压的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暴发了!
十七世纪中叶,西自陇西高原,东濒黄海之滨,北起长城内外,南至五岭山脉,千百万遭受地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的农民群众奋起干戈,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明末农民起义!
这场势如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起义,彻底摧毁了明末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盘踞在中国土地上的各种黑暗势力,猛烈地冲击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革命斗争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起义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历了艰苦曲折的道路,终于成为明末农民革命战争中的一支最强大的主力军。为推翻明王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作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
陕北一带,气候寒冷,土地贫脊,人稀地广,农作物产量极低。而当时明政府的田赋加派又重,相对的说,陕西人民的负担要比全国其它地方都沉重。因为全国一律是按田亩征收赋税的。再加上封建统治者只知道无址境的搜刮,也不加强河道疏通和种植,在常年袭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完全丧失了抵御能力。连年的灾荒,庄稼颗粒无收,收一点点还不够交租交税。人们饿的啃树皮吃草根。路上到处是饿殍,满目悽凉,惨不忍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斗争!压迫愈重,反抗愈烈。在这样的局势下,于1627年,陕西白水县的农民王二,第一个举起了反明大旗。他率领几百个阶级弟兄打入澄城县,杀知县,劫牢狱,在洛河北岸的山头上首先举起了起义大旗,揭开了明末农民反明大起义的序幕。而后响应全国,各路起义军不断出现。他们联合起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便杀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李自成,22岁当兵,24岁反明。1629年当李自成的部队开到甘肃金县后,他便带领一部分士兵杀了领兵的将领与县令,奔赴当时的起义中心陕甘边界,参加了由王左挂领导的起义军。这一年他二十三岁。从此,他便成为了一名百折不挠,永不回头的反明起义战斗勇士。不幸的是王左挂与1630年2月投降了明政府,李自成从此又去参加了另一支由张存孟率领的农民军……
李自成的起义十多年里,由一名小兵做到了将军,最后便统率整个起义军。是农民军供认与拥护的起义领袖。他参加大小战斗几百次,转战七八个省份,从西北挺进中原,又杀入北京,声势浩大,震惊中外。推翻明王朝,坐帝位(北京)四十二天。
李自成的一生,功不可没,不幸的是中后期因为用人不当,包括牛金星,张献忠等,又肓目的招进了不少混入革命队伍中的旧势力人员,他们借助时机,死灰复燃,调拔离间等。又加上满清在东北的崛起和吴三桂的叛变,最后导致了这支最伟大的农民革命军的失败与流亡。可恨的就是牛金星,呉三桂和多尔衮等……
李自成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不屈不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更是人生历史上最为悲壮而短暂的一生!逝年39岁。可怜的风华正茂之时。此人若不死,必会改写满清的历史!我为李自成哀叹。我致敬义军领袖李自成!不世之功,名垂千古!
丰臣秀吉有没有想过侵略明朝
对于这个问题,从史料来看,丰臣秀吉当然想,而且他在给织田信长打下手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大胆的构思了。在丰臣秀吉攻打位于中国地区(此中国非彼中国也,在日本本州岛南部)的毛利氏之前有如下对话,大家可以看一下。附图。
《日本外史》:信长授以记帜,曰:“功成,则举中国于汝。汝遂进取九州,若取援师,当依请遣之。”秀吉拜而对曰:“……。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也。”他之所以在1592年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就是为了给进攻明朝做准备,关于这一点中日史料的看法,都是有一致性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丰臣秀吉有这个想法,据徐光启的《海防迂说》来看,就连织田信长也有意挑战一改过去的保守政策,打破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而且从文中看,徐光启对织田信长的才略评价颇高,表示幸好他被明智光秀(文中称亚奇支)给干掉了,否则“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
《徐光启集·海防迂说》: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长,不相统一,至信长征伐四出,略皆臣伏无敢异,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所以,在我看来丰臣秀吉之所以会挑起侵略朝鲜的战争更像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即便这人换成“贫臣秀吉”这仗估计也避免不了,从大的国际背景上来说,此战的爆发是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受到冲击的集中表现,在明朝的中后期,西方殖民者深入东亚,明朝在东亚朝贡体系的地位被动摇,而此时的日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在完成初步统一后随着实力的增强,就有了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统治秩序的想法,这是根本原因。
而极具侵略野心的丰臣秀吉把这种想法更是赤裸裸的表达了出来,他在侵略朝鲜前,给朝鲜国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在这封信里面俨然已经把日本视为东亚之中心。而对明朝,从丰臣秀吉的言辞上看,动辄使用“髯虏”的称谓,显然从心态上非常蔑视明朝。
《日本外史》:召小西行长,赐之名马曰:“以驱突髯虏。”《日本外史》:骂曰:“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哉!且吾而为王,如天朝何!”
其次、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也有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丰臣秀吉在掌握统治大权后,先后下达了“刀狩令”和“检地令”,由于过于严苛,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抵抗。人民起义不断,如葛西、大崎起义就是因为检地令过于严苛而爆发的。“大谷吉隆犹留,检田甚急。十月,土兵四起,葛西、大崎亦苦秀俊之政,叛,攻其城”。丰臣秀吉也想借侵略战争,征发大量农民服兵役,制造紧张气氛来转移视线。
第三、丰臣秀吉错估明朝实力,以为占领朝鲜,击败明朝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召问过去的倭寇余党,了解到明人畏惧倭人,“召问故时汪直遗党,知唐人畏倭如虎,气益骄”。又从明朝移民当中了解到万历皇帝怠政的情况,“秀吉闻明主朱翊钧失政,武具不备,益思窥之”。这件事无疑助长了丰臣秀吉攻打明朝的决心。
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尽管张居正去世后,明朝实力每况愈下,但仍然保留着很强的实力,而明朝的精兵猛将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和东北,这个情况是长期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无法知晓的。所以,面对中朝联军,日本的最后失败也是必然。
这场战争的过程无烦我叙述,前后拉锯七年日本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一无所获的回国了。而战争的发起者丰臣秀吉也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结局必然会失败,说道:“吾起人奴,至为关白,孰非国恩哉?吾与明构兵,祸结弗解,吾深悔之。”,在他临死前更发出了“勿使我十万兵为海外鬼”的哀嚎。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啊!
引用文献:《日本外史》、《明史》、《徐光启集》
喜欢历史类的书,有谁能介绍点有意思的野史类的书籍
孝庄秘史,明朝那些事儿、儒林外史,这些都算是野史吧?书都很棒。大秦帝国系列小说也非常好看,里面对秦孝公及以后历代秦王及至始皇嬴政等,这个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人才辈出的大时代的描画,以及这个时代下的君王、谋士、各家流派的刻画,都鲜活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