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扬剧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 2、扬剧周露秋那里人
- 3、在扬剧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什么样的演变呢?
- 4、扬剧文化了解:扬剧的角色行当
- 5、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扬剧
- 6、扬剧是怎样发展成熟的?
扬剧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 花鼓戏,是扬州民间逢年过节群众性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香火戏,是通过祈神赐福活动,配以大锣、大鼓等乐器进行表演的戏剧。
风格特点:花鼓戏的表演风格大多都是以喜剧为主,无论是在作曲、剧本创作以及演员表演方面,都会集中突出喜剧的效果。
扬剧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和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音乐养料。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
旧曲变体。对原曲牌进行翻新。扬剧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文场以高音二胡为主,中音二胡或四胡为辅,佐以琵琶、扬琴、三弦、月琴、竹笛、唢呐。武扬有板鼓、大锣、铙钹、堂鼓、堂锣等。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扬剧的脸谱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
源头不同:淮剧由香火戏,劳动号子发展而来。扬剧由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后期发展不同:淮剧受京剧,徽剧影响大。扬剧受越剧,淮剧及话剧影响大。
扬剧周露秋那里人
1、山东人。扬剧的周露秋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说是山东人。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
在扬剧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什么样的演变呢?
1、扬剧最早的源头,要上溯到江都一带的花鼓戏和香火戏。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为小面(小丑)和包头(小旦)。演出时先由全体演员“下满场”,即一种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歌对舞,称为“打对子”或“踩双”。
2、扬剧形成了各行当艺术流派,仅生旦行当就有金派、高派、筱派、华派。金运贵原名刘秀卿,因擅演《珍珠塔》,有“活文卿”之称,她创造的自由调和金派表演风格,在扬剧界有很大的影响。
3、它是由传统的扬州she进化而来的,吸收了当地的精华然后经过现代的一些改进,发扬传统,以后变成了现在的扬剧。
4、(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5、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6、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扬剧文化了解:扬剧的角色行当
1、扬剧的角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角尤为突出。
2、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角色行当也由生细分为小生、正生、老生;旦分小旦、花旦、正旦、老旦;丑分文丑、武丑、男丑、女丑等。
3、花鼓戏又借鉴了京剧的化装、行头、剧目和表演艺术。从此,花鼓戏的舞台艺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定名为“维扬文戏”。
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扬剧
新中国成立后,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扬州扬剧团排演数百出剧目,《香罗带》、《玉晴蜓》、《喜娟》、《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
扬剧《皮九辣子》,是1989年由扬州市扬剧团编演的大型现代扬剧,由汪琴、姜俊峰、李开敏等著名扬剧演员表演。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皮九辣子》收获了许多荣誉,剧作家刘鹏春也因此剧而一炮走红。
江苏地方戏种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
扬剧是怎样发展成熟的?
1、它是由传统的扬州she进化而来的,吸收了当地的精华然后经过现代的一些改进,发扬传统,以后变成了现在的扬剧。
2、它吸收扬州清曲和地方民歌,最终形成。其次第一次演变由香戏、花鼓戏和扬州清戏。除香火调外,其余两组唱腔都属于曲牌组合的结构形式。每首乐曲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节奏。整首曲子有四个乐句和十七个板子。
3、扬剧起源于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古代江都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陈放香案,烧香敬神。后来,由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成份的做香火会,人们把主持香火会活动的人叫作“香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