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要不要为八十万扬州百姓的死负责?清朝屠杀多少汉人_扬州_满清_屠杀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秀楚 扬州 满清 屠杀

本文目录

  • 史可法要不要为八十万扬州百姓的死负责
  • 清朝屠杀多少汉人
  • 明朝灭亡时,到底有多惨全中国损失多少人口
  • 阎崇年被打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明清之争吗
  • 清朝三百年让你感觉最为痛心的是哪些事
  • 清军为什么要发动扬州十日
  • 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真相如何
  • 你如何看待扬州汉服社举办扬州十日主题公祭
  • 刘邦及他手下人屠城和清入关屠城本质上有区别吗
  • 对于“我们不反感明朝,只是反感明粉”,你怎么理解

史可法要不要为八十万扬州百姓的死负责

哥历来自认为还是比较理性和有涵养的,但看到这样的问题,哥还真是有些怒了。我不知道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别有用心,想替异族入侵者和汉奸卖国贼张目,还是某些现代人的三观出了问题,居然可以这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善恶?

史可法要不要为扬州十日中的八十万受难者负责?如果以上逻辑成立,那么某人路遇持刀抢劫,因反抗而被杀害,法庭是否可以认为受害者因为此负责,因为是其的反抗行为导致对方的杀意?那么以此类推,是否呼救,报警,逃跑之类的行为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升级,因此都需要为对方的犯罪后果负责?

从法理和逻辑上讲,谁实施的犯罪行为,谁就应为此负责。史可法等人的反抗行动从逻辑上讲不是导致扬州十日的必然条件,客观上完全不具备为后果负责的可能。

而从感情上讲,史可法等人历来是受推崇的民族英雄,其在国破家亡,神州陆沉之际所迸发出的爱国热忱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肝胆是王朝末世的血色残阳之中不多的一抹亮色。我巍巍中华历五千年风霜雨雪而不倒,靠的正是以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为代表的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和肝胆血性,正是他们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史可法等人固然才力不足,举措失当,多有不尽人意之处,可以说他们应当为抗清失败负一定责任,但这绝非他们为扬州十日负责的理由。如果史可法要为扬州十日负责,那么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人就应当为崖山之战后的十万浮尸负责,十九路军将士就要为南京大屠杀的数十万死难者负责,民国政府就要为抗战中死难的数千万军民负责。。。那么外敌入侵,民族存亡之际,还会有谁挺身而出,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一个失去了血性的民族,又何来自立自强的希望?

最后送上田间的诗句《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希望以后再看不到类似的问题,谢谢。

清朝屠杀多少汉人

满清大屠杀

满清大屠杀是指明朝灭亡,满清军队侵吞中国的过程中,曾在全国各地遭到了汉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装抵抗,满清军队为报复汉人的激抗,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还有在苏州、南昌、赣州、常熟、沙镇、南京、盩厔、无锡、昆山、嘉兴、海宁、济南、金华、厦门、潮州、同安、沅江、舟山、湘潭、南雄、泾县、大同、浑源、汾州、太谷、泌州、泽州、朔州、四川等地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 名称

    满清大屠杀

  • 时间

    明末清初

  • 参战方

    清军、汉人

  • 地点

    中国

  • 结果

    清军获胜

  • 东北

    辽东屠杀

    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朝鲜 《朝鲜王朝实录》

    掠夺虐杀汉族奴隶

    崇祯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馀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太宗实录》)满清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清世祖实录》)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10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于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清世祖实录》)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

    华北

    畿南之屠

    畿南之屠指的是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五月),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在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1644年五月,大顺军西撤。满清军队占领畿南地区,强令汉族剃发易服。当地汉族居民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满清统治。满清朝廷派出军队弹压,对起义者和居民大肆屠戮,连老幼亦不能幸免。大约有五千人被屠杀。史称畿南之屠。

    曹州之屠

    曹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十月初四日),满清梅勒章京赖恼、沂州总兵佟养量、临清总兵宜永贵等在山东州曹州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曹州志》和《重修大名府志》等记载,1649年原明东平侯刘泽清密谋与亲信李化鲸反正归明。李化鲸部义军占领鲁西南州县,后为清军三省大军围剿,战败被俘,刘、李两人遇害。满清军入城后屠杀无遗。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曹州之屠。

    大同屠杀

    大同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满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浑源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

    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1648年(永历二年),满清“大同总兵”姜瓖反正归明,义军迅速占领晋西北、晋南广大地区,直接威胁满清朝廷。清廷调取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以调派的军队进剿,历时将近一年才复占山西全境。姜瓖被叛徒汉奸杀害,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杀。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大同之屠”。

    清军实施大同大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参考文献: “清人所至,无不狼藉,尸则无完肤,人则无完发,烧杀抢掠,乃贼人之便饭矣。”

    朔州之屠

    朔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满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浑源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关于朔州的这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六年,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朔州志》:“城破,悉遭屠戮”,“王师致讨,大兵临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荡然一空”。

    汾州之屠

    汾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满清“端重亲王”博洛、“和硕亲王”满达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县、泌州、泽州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

    根据《清世祖实录》、《泽州志》和《明清史料》记载,1649年大同失陷后,满清派出军队对晋南地区开展大扫荡,在各地实施大屠杀。明朝巡抚姜建勋、监军道何守忠等殉国。大约有四十万人被屠杀。史称汾州之屠。

    泾县之屠

    泾县之屠是顺治二年(1645)原明代泾县县令尹民兴流寓泾县,与本县县城诸生赵初浣等率众拒清,据城坚守。清军提督张天禄于八月十六日黎明,统铁骑百余,据东山发炮,城中屋瓦皆震,尹民兴走脱,赵初浣等战死。城陷,男女少长多罹难,仅遗民九十余人。县治官厅公署悉毁于兵火。史称泾县之屠或者乙酉之难。

    泾县之屠指的是公元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八月十七日前后),满清“提督”张天禄、“池州总兵”于永绶在南直隶泾县、徽州、绩溪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明清料》等记载,1646年皖南人民不能容忍满清政权的剃发易服而发动起义,反抗满清统治。义军攻略皖南诸县后,因兵力不足,为满清军队所败。满清军在皖南地区展开疯狂的报复性大屠杀,其中以泾县特为尤甚。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史称泾县之屠或乙酉之难。

    江南

    扬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嘉兴大屠杀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隶嘉兴府为反抗清军暴行,嘉兴民众揭竿而起,乡的明翰林学士屠象美、明兵科给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兴总兵陈梧反正任大将军指挥义师,前吏部郎中钱棅助饷。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轻妇女被清军掳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几乎全遭屠杀。按当时人口来推,可能约500,000余人遇难。

    江阴八十一日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参考百家讲坛纪连海先生的江阴八十一日讲座)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清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屠城,无一人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

    抗清三公

    ”。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江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军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 辽东屠杀

    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朝鲜 《朝鲜王朝实录》

    掠夺虐杀汉族奴隶

    崇祯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馀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太宗实录》)满清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清世祖实录》)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10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于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清世祖实录》)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

    华北

    畿南之屠

    畿南之屠指的是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五月),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在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1644年五月,大顺军西撤。满清军队占领畿南地区,强令汉族剃发易服。当地汉族居民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满清统治。满清朝廷派出军队弹压,对起义者和居民大肆屠戮,连老幼亦不能幸免。大约有五千人被屠杀。史称畿南之屠。

    曹州之屠

    曹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十月初四日),满清梅勒章京赖恼、沂州总兵佟养量、临清总兵宜永贵等在山东州曹州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曹州志》和《重修大名府志》等记载,1649年原明东平侯刘泽清密谋与亲信李化鲸反正归明。李化鲸部义军占领鲁西南州县,后为清军三省大军围剿,战败被俘,刘、李两人遇害。满清军入城后屠杀无遗。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曹州之屠。

    大同屠杀

    大同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满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浑源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1648年(永历二年),满清“大同总兵”姜瓖反正归明,义军迅速占领晋西北、晋南广大地区,直接威胁满清朝廷。清廷调取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以调派的军队进剿,历时将近一年才复占山西全境。姜瓖被叛徒汉奸杀害,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杀。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大同之屠”。

    清军实施大同大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

    顺治

    ,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参考文献: “清人所至,无不狼藉,尸则无完肤,人则无完发,烧杀抢掠,乃贼人之便饭矣。”

    朔州之屠

    朔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满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浑源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关于朔州的这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六年,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朔州志》:“城破,悉遭屠戮”,“王师致讨,大兵临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荡然一空”。

    汾州之屠

    汾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满清“端重亲王”博洛、“和硕亲王”满达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县、泌州、泽州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泽州志》和《明清史料》记载,1649年大同失陷后,满清派出军队对晋南地区开展大扫荡,在各地实施大屠杀。明朝巡抚姜建勋、监军道何守忠等殉国。大约有四十万人被屠杀。史称汾州之屠。

    江淮

    泾县之屠

    泾县之屠是顺治二年(1645)原明代泾县县令尹民兴流寓泾县,与本县县城诸生赵初浣等率众拒清,据城坚守。清军提督张天禄于八月十六日黎明,统铁骑百余,据东山发炮,城中屋瓦皆震,尹民兴走脱,赵初浣等战死。城陷,男女少长多罹难,仅遗民九十余人。县治官厅公署悉毁于兵火。史称泾县之屠或者乙酉之难。

    泾县之屠指的是公元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八月十七日前后),满清“提督”张天禄、“池州总兵”于永绶在南直隶泾县、徽州、绩溪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明清史料》等记载,1646年皖南人民不能容忍满清政权的剃发易服而发动起义,反抗满清统治。义军攻略皖南诸县后,因兵力不足,为满清军队所败。满清军在皖南地区展开疯狂的报复性大屠杀,其中以泾县特为尤甚。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史称泾县之屠或乙酉之难。

    江南

    扬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嘉兴大屠杀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隶嘉兴府为反抗清军暴行,嘉兴民众揭竿而起,乡的明翰林学士屠象美、明兵科给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兴总兵陈梧反正任大将军指挥义师,前吏部郎中钱棅助饷。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轻妇女被清军掳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几乎全遭屠杀。按当时人口来推,可能约500,000余人遇难。

    江阴八十一日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参考百家讲坛纪连海先生的江阴八十一日讲座)

    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清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屠城,无一人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江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军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 被屠杀人数

    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众,而且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推算。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5459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丁数仅2464万余,当时的总人口也应在6000万左右。所以估计 即使说清初也存在同样的人口瞒报现象,估计满清入关后,人口的减少,极端保守的估计最少也有5000万人。如果再考虑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满清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的总数,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过5000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

  • 影响

  • 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的5165万减至顺治十七年的1900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鲁迅先生说:“。”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明朝灭亡时,到底有多惨全中国损失多少人口

从明神宗后期开始,明朝的国势便开始走上下坡路。此时,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清)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明朝在关外的心腹大患。为了征剿后金,明神宗向民间大征“辽饷”,结果非但没能消灭努尔哈赤,反倒因为横征暴敛,导致大批农民破产,由此为大规模的民变埋下伏笔。

明光宗、熹宗在位时,情况非但没见好转,反而因为朝廷内部的党争激烈,而变得更加糟糕。而在崇祯帝即位的当年(1627年),以陕西白水县饥民首领王二起义为开端,明末农民大起义就此揭开帷幕,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便涌现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数位强大的农民军首领,给明朝以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后金(清)对明朝的攻势更加猛烈,甚至多次入关扫荡、劫掠,给内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崇祯帝为了解决问题,只能在天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向民间大征“三饷”(辽饷、练饷、剿饷),结果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激化各种矛盾。再加上崇祯帝刚愎自用、多疑狂躁,导致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进入山西,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于大顺军战斗力极强,但更关键的一点,则是明朝守将们畏敌如虎,尚未交战便纷纷献城投降。

当年三月十九日,就在李自成抵达北京城下两日后,兵部尚书张缙彦便献城投降,使得京师就此陷落。当日,崇祯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崇祯帝在殉国前,为防止后妃和公主们受辱,便逼迫张皇后、袁贵妃自缢,并亲手砍杀幼女昭仁公主及数位妃嫔,砍伤长女长平公主,场景令人惨不忍睹(详情见《明史·卷一百一十四》)。

崇祯帝殉国后,李自成占据北京仅仅42天,便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援引而来的清兵赶走,并被迫在陕西、湖北一带流亡,最终在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战死在湖北九宫山。清军入关并占据北京后,正式开始长达十余年的统一战争,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清朝时期。

当然,从法统上来讲,明朝并没有随着崇祯帝的殉国而灭亡,因为在他死后没多久,留在陪都南京的大臣们便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由此开始,明朝正式进入到与清朝并立的南明时期,并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为己任,情况非常类似于当年的东晋或南宋。

南明前后存在17年,共经历4位皇帝、1位监国。平心而论,除了弘光帝碌碌无为、绍武帝在位极短无所作为外,无论是隆武帝朱聿键还是永历帝朱由榔,都是有能力、有理想的皇帝,无不想完成驱清兴明的大业,然而由于本身是弱势皇帝,再加上内部党争激烈、将领多怀异心,导致局势日渐糜烂,终至于不可收拾。

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永历帝在清军主帅吴三桂的逼迫下,先是撤往中缅边界,再转入缅甸境内,成为外国的人质。两年后(1661年),缅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死大批南明官员并囚禁永历帝,随后又将其送给吴三桂(详见《西南纪事》、《缅甸史》等书)。

次年(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此,明朝正式覆亡。而在此之前,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均被清军杀害,而监国鲁王朱以海则逃奔郑成功,并于永历帝遇难的同年,病死在金门。

在亡国的过程中,明朝皇室的遭遇固然很悲惨,但跟黎民百姓比起来,却不值得大书特书。依照学者的统计,在崇祯三年(1630年)时,明朝的人口数达到峰值,大约为1.93亿,历经十余年的战乱(农民战争及对后金/清的战事)、饥荒、疾疫,到崇祯帝殉国的当年(1644年),实际人口数已经下降到大约1.52亿,锐减4000多万人!

满清入关后,战乱、瘟疫、灾荒发生的次数不仅比之前更加频发,而且规模更大,再加上清军在南北各地的屠城、张献忠屠川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口数量锐减程度更甚,以至于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当时中国的人口数大约为1.01亿(所有数据均见《中国人口史》),如此算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损失的人口数竟然将近1亿!

如果仅从崇祯帝殉国当年算起,那么在4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锐减5000余万,若扣除和平年代正增长的人口数,那么损失的人口数量将更加庞大。在这串枯燥冰冷的数字变化背后,代表着怎样惨烈的亡国现实,由此可以想象。

史料来源:《明史》、《南明史》、《西南纪事》、《缅甸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中国人口史》等

阎崇年被打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明清之争吗

尊敬的黄海清小伙子:

你好!非常尊重你的行为,非常佩服你的勇气。

满清对华夏的祸害,是在骨子里,这是所有真正热爱中国的人深恶痛绝的。

爱中国之深,就会恨满清之切。

满清的统治,是恐怖统治,是一部分还没进化到和汉族同步的野蛮之人,完全靠暴力恐怖手段在统治。整个满清皇族,黑暗,肮脏,无耻,暴力,视国家为宫闱,只能自己乌七八糟,不许国人看一眼,说一句。就连对国家提个建议,都要满门抄斩。满清罪恶,罄竹难书。

如果满清三百年,能出一个稍微有见识,稍微有人性,稍微有仁慈心,稍微有国家意识的皇帝,我华夏大国都可乘机在很短的时间里崛起,成为真正的帝国。

可这只能是我们的奢愿。

满清不仅严重地阻碍国家发展,还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军事、教育等发展,尤其是在人民言论,思想等方面,高举血腥之刀,残暴国民尊严。

这样的一个垃圾时代,竟然有人毫无廉耻地吹捧,肉麻地去唱赞歌。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就想问:黄海清小伙子,你去的时候咋不叫叫我?

清朝三百年让你感觉最为痛心的是哪些事

清廷不堪回首,痛心的事情一箩筐,清朝三百年有得也有失。痛心的是中国失去了太多,至今对国家安全还有深远的影响。

  • 晚清失去了1.82万平方公里的巴尔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长湖,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加起来还要大。
  • 晚清失去了三分之二的伊犁河谷,伊犁河年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占巴尔喀什湖注入量的80%,在中亚干旱地区水就是生命。
  • 晚清失去了库苏古尔湖(蒙古),这个湖泊的淡水储存量是中国所有淡水湖泊总和的1.68倍。
  • 晚清失去了72%的兴凯湖,中国部分只占了28%,兴凯湖储水量约260亿立方米。
  • 清朝失去了北海(贝加尔湖),贝加尔湖的淡水量占到了全球淡水总和的20%。
  • 晚清失去了伊塞克湖(吉尔吉斯斯坦),它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最深702米,被誉为“上帝遗落的明珠”。
  • 晚清失去了半个黑龙江流域,作为中俄界河很多人忽略了它是中国的四大河流之一(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
  • 晚清失去了外蒙古,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
  • 晚清失去了台湾以及琉球群岛(冲绳群岛)至今还没有回归祖国,琉球群岛更是中国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我们进出大洋的生命线。

幸亏“民族英雄”左宗棠力排众议保住了新疆,这可是16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仅是中国影响中亚的桥头堡,还是中国能源基地和中转站。否则中华崛起就是空谈了。

清军为什么要发动扬州十日

不请自来,在此本人对此提问不予回答,但是我要且问提问者,尔之此提问目的何在?!

清军为什么要发动扬州十日,换句话说就是清军为什么屠城?

即然说起屠城,那就要说道说道,扬州十日,清军屠城换句话说满人杀汉人,那么且问,历史上的屠城还少吗,汉人屠汉人,汉人屠少数民族之历史还少吗,且问知道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屠杀吗,知道明朝对东北少数民族的屠杀吗,我告诉你明朝竟对建州女真实行过五次残酷的杀戮,前后竟长达四十五年之久,这一切,提问者,还有你们这些回答者知道吗?!

这些也许你们知道,但是你们不能提,更不敢提,如果你们提,也会是大加颂扬的将屠杀者称为英雄,甚至是壮举,这就是你们的心态!

另外我再告诉你们,扬州十日那是李成栋,实行屠城的也是投降的明军。

够了,在此我告诉你们,告诉你们这些别有用心之人,我告诉你们,在当前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的今天,你们的一切都是妄想!

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真相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扬州大屠杀是毫无疑问存在的,这个稍微有些清史基本常识的人都该知道。

想方设法找一些细节否定扬州大屠杀,无数无良加无耻行为。

实际上,日本右翼团体也是纠结于细节,来否定南京大屠杀。

如果能因此否定扬州大屠杀,假以时日连日寇南京大屠杀也可以否定。

虽然满清历代文字狱,将扬州大屠杀的资料销毁殆尽,但还是不足以掩盖真相。

目前主流史学界认为,扬州十日是小说,实际屠杀也许并没有10日,也没有杀死八十万这么多。

实际上,小说的八十万是一种虚指,只是说杀人很多。

满清攻占扬州后进行血腥屠杀,是客观存在的。

主流观点是,扬州被攻占之前,明军数千人,扬州城内人口包括逃难人群,总数在10到20万。

当时扬州整个州府人口为37万人,扬州城并不算大,不太可能容纳80万人。

扬州屠杀,绝非只单纯在扬州城内的屠杀,也包括城外周边。

当时的时代和今天不同,出城没有多远就是田地,有大量农民居住,很多村子距离城市尽在支持。

屠杀也波及周边地区,不是单纯在扬州城内杀人。

其实,这个套路萨沙很熟悉。

当年写南京大屠杀资料的时候,日本右翼人士就可以将南京大屠局限于南京老城之内,连城墙外都不算。实际上,大量南京军民就是在南京近郊被屠杀的,这就是右翼人士偷换概念的卑劣行为。

至于有没有杀到10天,现在一般认为大规模屠杀至少长达4天多。

大家知道4天多的屠杀是什么概念吗?

蒙古骑兵西征,屠杀巴格达这类大城市,往往只需要半天、1天时间,就屠戮干净了。

扬州不是很大的城市,4天多已经可以做到血洗全城几遍了。

至于屠杀也不是满清将领一时冲动,根本就是既定的政策。

满清女真人本来就是野蛮民族,做出这种事并不稀奇,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满清摄政王发出的“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公告,已经说得很清楚:“所过州 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 开城纳款, 即与爵禄, 世守富贵。如有抗 拒不遵, 大兵一到, 玉石俱焚, 尽行屠戮。”

清兵攻克南京后, 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陈述 道:“昨大兵至维扬, 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 不忍 加兵, 先将祸福谆谆晓谕, 迟延数日, 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 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 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 处, 官员军民抗拒不降, 维扬可鉴。”

这尼玛,满清自己都认了,竟然还有人说大屠杀不存在,还有没有人性。

而满清在关内屠杀数量很多,相关资料很多的,想要否定根本不可能。

至于抵抗问题,清军自一片石大战以后,入关基本没有遭遇到什么激烈抵抗。

然而扬州城进攻是在23日,城内守军区区兵力坚持到25天,战斗持续了2天多时间。

城破以后,军民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巷战。

满清之所以大屠杀,主要原因不是军人抵抗,而是市民也参加了抵抗。

满清由此决定杀一儆百,恐吓江南地区的民众。

据史可法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 在保卫扬州城的战斗中, 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防御工事, 有的协助兵士巡 城, 连妇女老小都出动, 搜集砖石、石灰, 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 将樊大纲召集一批志士, 加入守城队伍。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 牵挂, 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 城被攻破后, 市民们或同清兵巷战而死, 或自杀身亡。二百 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 到处伏击清军, 全部战死; 诸生高孝 瓒, 在衣襟上书:“首阳志, 睢阳气, 不二其心, 古今一致”, 在学 宫自缢; 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榆, 船民刘某、徐某, 均不屈死; 妇 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

对于扬州大屠杀,在承认屠杀基础上的学术讨论,当然是没问题的,也是欢迎的。

但如果纠结细节问题,是为满清暴行想方设法翻案,否定扬州大屠杀,就属于国家严厉打击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扬州大屠杀的问题,史学家几十年前就有一致的结论,没有争论的必要。

甚至我国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谈话说:“我是扬州人, 扬州史可法祠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 故臣心。’日本侵占时期, 许多人去这个地方凭吊, 以鼓舞抗日 的志气。那时, 我在扬州念中学, 每星期都去, 很受教育。”

你如何看待扬州汉服社举办扬州十日主题公祭

我觉得很有意义,扬州做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可上溯致公元前486年,古称广陵,江都,很有历史厚重感,有诗云:腰贯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历来是中华民族文人雅士心中的向往之地,汉文化的盛地,其中佳话频出,引领一时!扬州汉服社是举办扬州十日公祭是有历史环境的,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后,清军对扬州人民展开的血腥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巜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坑后失陷,清兵烧杀劫掠,十日不封刀!我汉族文明盛地被杀得尸横遍地,积尸如山。除了少数人,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尸就达8O万具。清军入关后,文字狱盛行所有关于扬州屠城的记载都被刻意掩盖,导致后人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后世不忘前世之耻!我们应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紧紧团结在一起,抵御外敌,建设新的中华文明盛世!

刘邦及他手下人屠城和清入关屠城本质上有区别吗

刘邦屠城只是屠杀顽抗者,清兵屠城不分顽抗还是投降的,也不分男女老幼。

对于“我们不反感明朝,只是反感明粉”,你怎么理解

你说错了……我们不反感满族,只是反感满清,明粉最少不会睁眼说瞎话,无耻热捧什么万古一帝,也没见哪个姓朱的回来说紫禁城是他家的,要回去住,更没见哪个姓朱的炫耀自己是贵族,只要说明朝不好就给你扣个狭隘民族主义的帽子…能这样做的,只有包衣们和流着高贵血液的某后裔…再说句不好听的,我们不反感任何一个时代,因为好坏可以任凭人评说,但我们反感满清,明知道这么黑暗,野蛮,落后,愚昧的时代,这些人还能捧起无数个千古一帝,连康德都能翻案……我们反感的是,他们的脸皮……

至于明朝,随时批判,我们欢迎批判……可包衣和黄族会容许批判他们大清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