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陕西,周原,渭水河畔。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岸边,目视泱泱河水,神思飘远。寒凉的秋水,他仿佛浑然不觉。
长长的钓竿,高出水面三丈。
清风吹拂下,鱼线微微晃动,目极远甚,隐隐可见鱼竿末端竹钩上并未悬挂鱼饵。
须臾,吱呀的车轮声传来,骤然,停住。
紧接着是长凳放下,有一男仆俯身跪地,温声请主人下车。
振衣,扶袖,左脚迈上长凳,右脚踏下地面。
长长的木阶上传来顿挫的脚步声,不疾不徐,所戴环佩轻轻随风鸣响,音韵和谐。
近前约一丈,脚步停住。
“西岐姬昌求见。”
老者徐徐转身,眸眼深邃幽亮。
展开全文
一、是“愿者上钩”,还是早有预谋?
姜子牙与周文王姬昌的会面,可以称之为一场名臣和贤主的世纪会面。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姜子牙长线竹钩钓来的不是鱼,而是慧眼王侯。
高山流水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描绘的姜太公钓鱼事迹成了历代贤士得蒙启用能想到的最浪漫情节。
凡事就怕深究,你仔细一想,就会觉得不靠谱。
姜子牙想要投靠姬昌,为什么不去王宫门口等着求见,反而舍近求远到了郊区的渭水边上?
高高在上的西岐王为何会如此看中一个年过七旬、一文不名的老头?
仅仅因为他是不用鱼饵钓鱼?仅仅是因为姬昌,事先卜过一卦:“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阅人无数的西伯侯,能仅凭不用鱼饵钓鱼,又发过几句狂言,就向一个从未做过高官的人托付军国大事?还是单凭占卜的一句话,就认定路上遇见的素衣老者,就是他要找的股肱之臣?
现代人找个普通工作,都得面试好几轮,要托付军国大事,西伯侯当然没这么武断。
还记得《西游记》里,孙悟空拜师,菩提祖当着所有徒弟的面给孙悟空头顶上的三剑吗?
那是暗号,聪明的孙悟空当夜三更前往菩提祖院中,接受传道。
其实姜子牙和西伯侯事先也对过暗号。而且,渭水边的会面并不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事情的原委,屈原在《离骚》里提过“吕望之鼓刀兮,遭文王而得举”,也曾《楚辞》里说;“师望在肆,吕何识。后肆喜。”
原来,西伯侯姬昌为了体察民情,经常去市场上视察。姜子牙事先打听好情况,见西伯侯一来,就用案板和刀作为工具,制造音律,吸引西伯侯注意。
精通音律的西伯侯听懂了姜子牙的声音,欲留姜子牙深聊。姜子牙却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刀,跟随姬昌。而是跟他定下了渭水盟约。
礼贤下士,必然能够招募更多人才,姬昌很懂套路,如约前来渭水。
一是为了笼络姜子牙,二来为了把自己求贤若渴的名声传出去,抬高姜子牙的声誉,他的左膀右臂声势越壮,对他今后的事业越有利。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姜子牙到底是何许人也?又为什么值得西伯侯姬昌两次亲自相请,甚至不惜代价为他造势宣传呢?
有人说,这跟姜子牙曾经拜在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二、姜子牙曾是元始天尊最差的徒弟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河内郡汲县人。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
姜子牙的先祖曾做四岳之官,是辅佐大禹治水的功臣。因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虽说是名门望族的后裔,但姜子牙是姜家的旁系子弟,分家产爵位都没他的事儿,从小过的很辛苦。
姜子牙卖过牛肉,开过酒店,总是不赚钱。
当时世道也乱,先是武乙无道,残忍嗜杀,后是纣王继位,生灵涂炭。姜子牙在首都朝歌,待了几年,眼睁睁看着纣王亲小人远贤臣,觉得不适合出仕。
既然此路不通,不如上山求道,姜子牙远赴昆仑山,拜了原始天尊为师。
唐代之前的道教体系,以三清地位最高,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之中,元始天尊诞生最早,他在天地初开之际,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据道教典籍称,元始天尊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而成。
相传,元始天尊造物立心,于天地初开,浩渺悬空中,消息化机,融熔,阴阳五行造化其形,生万神于无极。
元始天尊有十二个得意弟子,被称为十二金仙。有广成子、赤精子、清虚道德真君、太乙真人、玉鼎真人、灵宝大法师、黄龙真人、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惧留孙、道行天尊、文殊广法天尊。
他们身上有法宝无数,随便哪个都有搅弄乾坤之能。
可成仙哪有那么容易,即使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也得靠资质。
资质好的,就像申公豹,四五十年就能化出金丹,初摸道门,但姜子牙资质就不太好。
《封神演义》里有这样一段对话,说姜子牙在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学道四十年,仍是一无所成。
“贤弟上昆仑山多少年了?”子牙曰:“不觉四十载。”异人叹曰:“好快!贤弟在山可曾学些什么?”子牙曰:“怎么不学?不然所作何事?”异人笑曰:“学些什么道术?”子牙曰:“挑水、浇松、种桃、烧火、扇炉、炼丹……”
姜子牙非常心酸。四十年了,连入门弟子都当不上,只能做些挑水烧火,扇炉炼丹这样打杂的工作,一点法术都没学到。
姜子牙仍然不肯放弃,想着只要自己肯坚持,师傅一定能看得到他的决心与努力。
终于有一天,元始天尊想起姜子牙,命白鹤童子请他过来。
本以为是天尊良心发现,准备教他道法,渡他成仙。没想到,自己苦苦等了四十年,却等来了师傅劝退的话。
元始天尊说姜子牙,“生来命薄,仙道难成”。
为了弥补元始天尊心目中的遗憾,给了姜子牙一个任务“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让他受人间之福。
晴天霹雳,姜子牙内心非常难过,丝毫不亚于班里考倒数第一的学生被师傅劝说退学。
孩子是好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
阐教的神仙谁的法宝最多?元始天尊的。
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元始天尊曾交给姜子牙了一些法宝,包括神兽四不像和打神鞭。打神鞭长三尺五寸六分,有二十六节,每一节有四道符印,共八十四道符,神鞭中藏有书简,内含兵法法术。
断了仙缘的姜子牙只好下山,痛定思痛,他读完了元始天尊赐下书简,认认真真修习了一些简单道法的法门。
天上修仙比较困难,而掌握人间政事、兵事他擅长。
师傅说的没错,修仙讲究清静无为,他心里装的事太多,很难成仙。能有机会帮助贤主平定江山,终止战乱,封侯拜将,安享晚年,未尝不是一幸事。
三、姜子牙的功绩
回到人间,姜子牙如鱼得水。
他既知天命,又通权谋,掌握的一切对于人间的兵事权谋简直是降维打击。
早在人称兵家鼻祖的孙子之前,姜子牙就写过《六韬》、《三略》。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严。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61篇,近20000字对有关战争的各方面,几乎都有涉及,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视野决定高度,姜子牙几乎从无败绩。
《史记·齐太公世家》曾把姜子牙的助文王灭商的功绩概括为:
“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相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姜子牙曾助文王脱囚、花费五年时间,收服虞国和芮国、黎国、邘国,又迁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辅佐周武王率兵伐纣、平定部族叛乱,作兵法传世。
1.助文王脱困
有了姜子牙的西伯侯姬昌如虎添翼,在西岐组织生产,收拢部族,积蓄兵马,不想这一番动作引起了商王手下崇侯虎的注意。
崇侯虎向纣王进言,说文王西伯欲造反篡权,因而文王西伯(周文王)被殷纣王抓起来囚于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城北),命悬一线。当时纣王只要一个念头,姬昌的性命便有人毁身灭的危险。
姬昌的长子伯邑听说后,一个人孤身前王朝歌,打算用自己的口才和仁义道德劝服纣王。
我们可想而知,残暴成性的纣王,怎么可能凭一个小年轻的几句话,就轻易放了有谋反嫌疑的姬昌?
纣王借口从他的伯邑考的话语中,听出了对国家的不满和对他的怨怼,下令将伯邑考杀死,做成肉羹请姬昌吃下。
噩耗传到西岐,整个西岐上下心急如焚,姬昌能否顺利救回,伐纣大业能否进行,重担全落在姜子牙一人肩上。
救姬昌,有三种方式。
一是武力劫天牢,风险非常高。西岐军队羽翼未丰,根本无法跟国家军队正面强攻。而且一旦动兵就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就算侥幸能救出姬昌,也会面临着朝廷大军压境围攻西岐的境况。
那时候不只是姬昌一人,而是整个西岐都会面临倾覆的危险,得不偿失。
二是跟朝廷利益交换,放出姬昌。纣王富有天下,平定诸夷,功勋卓著,正在志得意满之际,根本不会因为外物而动心。这种方式也很不现实。
那么只有伯邑考选择的第三种,纣王亲自下令释放姬昌。而姬昌有谋反的重大嫌疑,根本别指望纣王能够心存善念,放他一马。不过要是纣王身边的人劝说肯劝说他,姬昌或有一线生机。
纣王身边有两个最亲近的人,或许说话管用。一个是姜子牙的仇敌申公豹,申公豹当然不能求,另一个——就是美人苏妲己。
姜子牙与散宜生、闳夭素三人求助妲己,“寻世间奇物,献于美人,以赎西伯。”在苏妲己的枕边风之下,姬昌才顺利获救,回到西岐。
2.助武王伐纣
经过数十年的准备,西岐终于兵强马壮,粮食充足,边境安定;而商国纣王一方,倒行逆施,忠良散尽,军心不齐,民怨四起。与武王一方强弱对比显而易见。
即便有充足的准备,战前的武王仍心有忐忑,询问姜太公他利用商民的做法是否符合大道。
汉代刘向的《说苑》有记载:武王又问太公:“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道乎?”
太公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不尚,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乐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
姜子牙回答他,您得众人之心,是正义之师,以有道征服无道,当然可以不战而胜。拥有实力,不过分迷信巫师,因此不用占卜,也可以知道此战大吉。商人害怕的民心,我们正善于收服,即使不是您的子民,也可以使之为您所用。
武王听了姜子牙的话,果然安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姜子牙亲为武王书写激情澎湃的《太誓》,鼓励军心。
纣王听说姬发前来,率领七十万大军抵御,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
面对悬殊的兵力差距,周武王姜子牙一方仍然胸有成竹。
因为他们事前已经打探好消息,帝辛的军队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虽然人多,但都无心作战。
姜子牙事先安排了内应胶鬲,时机一到,便打开城门迎武王大军。
旌旗麾动,号角响起,战鼓擂动,在周军强大威慑与神勇下,很快纣王的军队溃不成军。
不知是谁在人群中高声鼓舞,宣扬纣王的残暴和武王的仁德。随后,大军中越来越多的人顺势倒戈相向,报复纣王数十年来的凶狠肆虐。
这时候,城门轰然开启,周武王的军队像从潮水一般涌了进来,冲进王宫。
纣王眼睁睁的看着曾经效忠自己的军队,眼底冒着复仇的焰火,将他团团围住。
自知大势已去,纣王登入鹿台之上,将他所有钟爱的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燃起熊熊烈火,自焚而死。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用人心者,天必助之。
周朝八百年,以仁德待人,以礼节人,甲兵辅之,是姜子牙打下的根基。
3.兴盛封国
姜子牙为西岐攻克纣王,建立新朝,事业已竟,位极人臣,被武王封至远离中原的东方齐国。
齐国地少人稀,《史记》早有记载:营丘“地近渤海,地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对别人是难题,对姜子牙却不是。
来到齐国,姜子牙既没急着劝农桑,也没急着收赋税,而是先归拢人心。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姜子牙先修政令、律法,倡导礼仪,教化风俗,直到人心向善,才鼓励生产,利用海盐渔业进行通商富国强兵。
几十年后,齐国成为封国中的第一强国。
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周公旦代政。纣王之子武庚勾结“三叔”,发动叛乱。
有困难,找姜子牙就对了。
周公遂集合17国大军,请封姜子牙为帅。姜子牙出马,不费吹灰之力平定战乱。
姜子牙一生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君王,功勋盖世,誉满天下,于139岁逝世于周王都镐京,其子丁公姜伋继承齐王位。
人的一生,贵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善于审时度势的姜子牙,通过努力,终成为了他人口中的神话。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