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你知道冯唐的典故吗_持节_云中_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冯唐 持节 云中 文帝

本文目录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你知道冯唐的典故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赵国后裔

冯唐的祖上是战国时的赵国人,从他父亲这一代开始迁居到代郡(河北省蔚县),他以孝行知名,因此得到地方的举荐,做了汉文帝的秘书。冯唐的性格比较耿直,敢于说实话,而且他遇到了能接受直言的汉文帝,可以说他有着比较正常的生活经历。冯唐和张释之在《史记》同一篇列传中,通过他和汉文帝的两次问对,突出了他耿直的性格和相当程度的见识。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一次对话

某天,汉文帝经过冯唐的工作单位,和他寒暄了几句,听说他祖上是赵国人,文帝说我以前在代国就听说赵国有个大将李齐,参加过巨鹿之战,你听说过这个人吗?冯唐说李齐这个人的能力不如李牧、廉颇。文帝问为什么?冯唐说:“我爷爷当年就在赵国担任将领,和李牧关系不错;我父亲做过代相,和李齐比较熟。所以对他们的能力很了解。”

文帝听他讲起名将廉颇、李牧,非常激动,一拍大腿说:“朕要是有这样的大将,何必整天担心匈奴来犯。”冯唐怼了汉文帝:“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冯唐这句话一般翻译为“臣惶恐,您就是有这样的大将也不会重用他们”。前面的“主臣”两个字的意思争议很大,怀疑此处有文字脱漏。

文帝大怒拂袖而去,回去后把冯唐叫过去说:“你当众侮辱我是什么意思?这种话就不能私下里说吗?”冯唐也和皇帝道歉,说我是个无知的粗人,一时忘了忌讳。这一次和皇帝的交集,实际上是不怎么愉快的,只是汉文帝这个人确实心地宽厚,没把冯唐怎么样,他还好好地当他的官。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二次对话

公元前166年,匈奴进攻北地郡(甘肃庆阳),汉文帝问冯唐:“这回你说说吧,朕为什么不能重用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冯唐说:“上古君王派大将出征时,都会赋予他们嘉奖有功将士的权力,可以先赏后奏。当年李牧统军守边时,自行征税补贴军士,上下用命,才能练成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后来赵王迁继位,杀害李牧,赵国随之崩溃。现在臣听说云中太守魏尚就有李牧的风范,不仅将征来的税金犒赏军士,还自掏腰包奖赏将士,那些大字不识的兵卒就吃这一套,誓死效命,才使匈奴不敢进犯云中郡。而陛下您的法令太严了,魏尚只不过多报了六个人头,您就把他判了刑,您还敢说您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

文帝听后感觉有道理,于是命冯唐手持汉朝节杖前去赦免魏尚,让他官复原职,返回云中郡担任太守。这就是后来苏东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出处。文帝同时命冯唐担任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部队。从这段描述来看,说明这个时候距离两人第一次对话的时间不是很远。

冯唐在景帝和武帝时的经历

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景帝即位。冯唐被调去做楚国国相,此时的楚王就是后来参与七国之乱的那个楚王刘戊。冯唐到任后没多久就被免职,免职的原因不明。极可能是冯唐发现了楚王有谋反的意图,因为他到任楚相最早也得公元前156年,次年公元前155年晁错就上书削藩,公元前154年吴楚叛乱爆发。这些敏感事件距离非常近,极有可能是他嗅到火药味主动去职。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面向天下招聘贤能之士,又有人举荐冯唐,但此时他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条件不允许出来做官,所以任用了他的儿子冯遂为官。我们就算他此时是九十一岁,那么倒推到他和文帝初次对话时,当时冯唐六十多岁,所以文帝称他为老人家。这么大年纪的人,文帝还让他统领中尉和郡国的坦克兵,不能算是不得重用。至于他在高祖时期没得重用,那很正常,那个时代群星璀璨,他还不够看,而且他的特长与高祖时期的政局不匹配。

虽然《史记》是诸史之冠,向来以思想性著称,但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导致心理异常,他在史书多处夹杂个人感情,是会影响到历史人物真实形象的。司马迁和冯唐的儿子冯遂是好朋友,他笔下的冯唐总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印象,实际上冯唐的情况和李广的经历有着较大的区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事出有因!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你知道冯唐的典故吗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有一次,匈奴入侵,魏尚率军出击取得胜利。后因报功时,战报比实际多了六个首级。主事文官绳之以法,认为是虚报有罪,汉文帝便把他削职下狱。冯唐认为魏尚战功卓著,不但未曾受赏,反而因小过失而行苛罚,便面陈汉文帝,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这是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的故事。

持节,是带着符节(这是钦差使臣外出执行任务的凭证)去传达皇帝的诏命。后以冯唐持节的典故指称更令明赦。

宋.苏轼《江城子》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用此典故。

其实在《史记》中除了冯唐执节的故事,也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位执汉节在匈奴境内牧羊十九年,矢志不改汉使身份的苏武。看来执节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官庭中的形式,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权力,一种荣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