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如何看待罗马帝国?《后汉书》给我们提供了答案_罗马_后汉书_汉朝

罗马文明,上下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之一。罗马产生的拉丁字母、基督教以及法律制度依然在影响全世界。19世纪德国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强调:“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罗马曾经和汉朝遥相呼应,各自照亮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由于贸易往来,罗马人逐渐认识到汉朝是一个大国,并称之为“赛里斯”,也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那么汉朝人眼中的罗马又是怎么样的呢?

展开全文

甘英虽然没有到达罗马,但是罗马的商人却在公元100年派遣使者到达了洛阳,拜见了汉朝皇帝。公元160年,大大秦安敦王(罗马安东尼王朝)派遣了使者访问汉桓帝。这些接触,让中国人对罗马的认识不断加深,于是在《后汉书》中首次写入了罗马,并且足足写下了几百字,位居《西域传》之冠。

后汉书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这里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面积很大,城市之多,国力强盛。比较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多种树蚕桑”呢?原来是罗马对丝绸的需求很大,久而久之就向中国学习了养蚕的技术。《后汉书》是南朝时期的范晔写的,那时候罗马的确已经在种植桑树了,《北史·西域传》也记载:大秦“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

对于罗马的政治制度,《后汉书》写到:“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室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这里面提到了罗马并非是世袭制,而是“简立贤者”。另外,罗马的有议会机构,叫做元老院,因此文中说“皆会议国事”。

对于罗马的经济,《后汉书》提到这里出产“金银奇宝”“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罗马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人对于罗马帝国也是十分的尊重,给予其“大秦”的称号。虽然罗马和汉朝的制度、经济模式是天壤之别,但是《后汉书》并没有对此褒贬,而是将自己了解到了信息记录下来。这些信息或许有错误的地方,但是也大概能够反映罗马文明的状态。从《后汉书》的记载也可以看出,汉朝时期的中国人并未“闭关自守”,而是试图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