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秘书长、诗人梁平:希望诗歌周能呈现出当下诗歌现场的整体格局_诗歌_成都_诗人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罗海韵

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诗歌文化在成都历史深厚、活跃生长。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已在3月15日晚开启,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市文广旅局、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每届成都国际诗歌周都会设定一个主题。从第一届的“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到第二届“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第三届“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届“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第五届“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再到第六届“终极关怀:人类的生命与生态”,每一届的主题,都引发诗人们强烈的反响。

梁平在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主题研讨会上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梁平,担任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秘书长。他是如此理解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主题:“生命与生态,其实对应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既是对文学、诗歌创作的要求,也表达着对一种现代化愿景的期待。任何一个作家、一个诗人,身在一个时代、一座城市,你所有的感受一定是和整个生命和生态息息相关。人和自然是生命和生态的问题,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人与自然一定要和谐共存,而终极关怀就是人对自然生命和自然生命的一种聚焦。”

展开全文

在成都举办诗歌周,梁平认为非常恰切。“成都既是诗歌的土壤,也是现当代的中国诗歌重镇,它有着包容万千的气象,非常适合孕育诗歌文化,重要的第三代诗人,在中国颇具影响的诗歌刊物《星星》和《草堂》,都在成都诞生。杜甫草堂里的千诗碑林,以当代著名书法家的笔墨,将杜甫一千多首诗歌全都刻了上去。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把杜甫那么多首诗歌,以这种方式集中呈现出来。”梁平说,“此外,诗人们来成都,不能错过杜甫草堂。在春意盎然的杜甫草堂,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市中心的闹市区。这也是成都这座城市有生态与人文交融之美的一个典型表现。”

作为一名资深的诗人,梁平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诗歌可以是热烈的,也可以是温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米沃什说,我这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社会想让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中间有一个缝隙。我觉得真正伟大的、有价值的、能留存下来的诗歌,它能够找到这个缝隙并表达出来。”

也许我们会看到,有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歌颂爱情,但任何一位作家或者一个诗人写作,他的作品必然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梁平一直认为,写作并非作家、诗人自己的事,而首先是要融入这个时代、融入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这个环境中每一个有呼吸、有生命的生命。“你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你身边的男女老少都是有生命的,你和他们在一个频道上的呼吸才能让你的作品有血肉感、有温度。”

遥想未来,即使百年后生命消逝,古代诗人和现当代诗人为成都写的诗歌,仍然是宝贵的财富。“等到100年、200年之后,我们都不在了,但文学、诗歌,可以进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内在的肌体、精神向度。”梁平说。

在讲究实效的时代里,或许有人会觉得文学无用,但梁平有自己的看法。“事实可能是文学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发挥着它的用处,它将进入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你的思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每一届成都国际诗歌周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诗歌活动,而是同时能呈现整个城市的魅力,进而呈现整个中国诗歌现场的整体格局,它也是从成都向中国、向世界播出的一丝春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