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意思是什么?《诗经》里面有很多有名的诗歌,如何解读《诗经》里面的诗歌《鸿雁》_流民_鸿雁_释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出自《与元九书》,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平易流畅,洋洋洒洒,思想感情坦露无遗,语言文字通俗浅白。

全文(节选)如下: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译文如下:

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

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扩展资料:

这封书信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四十四岁的白居易正在江州司马任上。从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后,经过十多年的宦海风波,被贬到江州当一名有职无权的司马,经历了他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内心充满愤慨和忧伤,思想上也不免矛盾和彷徨。

这时收到时任通州司马的好友元稹寄来的《叙诗寄乐天书》,乃思前想后,有感而发,在寒冬腊月的偏僻小城里,写下这封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长信。

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

他谈到自己“苦学力文”的过程,说从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渎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描写具体生动,读后令人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元九书

《诗经》里面有很多有名的诗歌,如何解读《诗经》里面的诗歌《鸿雁》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经》的面的这首《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关于此诗诗旨,诸家分歧很大。《诗序》说:“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对《序》说表示怀疑:“未有以见宣王之诗”,认为作者是流民。近人方玉润认为:“合者承命安集流民。”今人陈子展先生认为是“关于政府救济流民之诗”。这里将《鸿雁》看作一首乱世流浪者的哀歌,劳动者辛苦服役,自己却无所安居,流离失所,不得不成为流民。作者究竟是代流民而言,抑或本身是流民中的一员,这里不作考究。

全诗以“鸿雁”起兴,既是兴,又有比的意思在里头。鸿雁是流徙的象征,本诗中,以鸿雁来象征悲惨流浪的人,可谓十分贴切。

首章自叹无处安生,并由此念及更苦的孤寡鳏独。“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是流民流于原野时所见的自然景色:一行大雁从天空中飞过去了,振动的羽翅发出隐约的沙沙声。“之子于征,劬劳于野”意为: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人,远行在外,在茫茫旷野上辛苦地劳作。“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些劳苦的人中多有单身汉和寡妇,极言人生境遇之苦。

第二章写服徭役,为奴隶主修建房屋,更衬其没有居所的悲剧。“之子于垣,百堵皆作”徭役者在此筑墙,百堵高墙已高高地筑起。“虽则劬劳,其究安宅”与上面两句形成尖锐的对比:百堵高墙虽然筑成,而劳苦之人却无处安身。

末章以鸿雁的嗷嗷哀鸣之声来象征流民心中的痛苦。“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只有聪明的智者才能了解流民们的辛苦不易;“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而那些愚蠢的人,听到流民的哀鸣声,还要说他们骄傲。

与“普通话”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乡村四月》年代: 宋 作者: 翁卷,

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释义;

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了——刚刚。   

④山原——山陵和原野。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结束。   

⑦如——好像。

2,《过山农家》年代: 唐 作者: 顾况,

原文;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释义;诗一二两句呈现了一幅美丽的 山村 图景,试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 。三四两句“ 莫嗔 ”、“ 却喜 ”表达了山农怎样的心情。

3,《春日》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释义;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清平乐.村居》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老翁,老妇。体会到作者对小儿子的喜爱,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秋日田家》年代: 宋 作者: 文同,

原文;淘漉沟源筑野塘,满坡烟草卧牛羊。今年且喜输官办,豆荚繁多栗穗长。

释义;指,今年的收成很不错。

6,《冬夜读书示子聿》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7,《柏学士茅屋》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原文;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释义;这几句最切合实际: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8,《读《山海经》 其一》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原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释义;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9,《夜雨寄北》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释义;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10,《山坡羊 潼关怀古》年代: 元 作者: 张养浩,

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释义;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