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忠于自己,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活法百家故事_袁枚_自己的_忠于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乾隆十年,夏秋之交,海州一名士,召开文人雅集。

相传,他家有一道名为“雪霞美”的私房菜,用豆腐和芙蓉花烹制,颇有妙趣。今日一尝,众宾赞不绝口,果然唇齿留香,余味悠长。

这时,一人走到名士身边,愿重金买下菜方。

名士非但不卖,还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如果肯为豆腐折腰,拜我三拜,菜方就送你。”

没想到,这个人毫不犹豫,朝名士作揖三次。

可别小瞧这个为豆腐折腰的“吃货”,他的来头可不小。

他的才华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散文与韩愈并提,稳居“清代骈文八大家”之首。

他就是仓山居士袁枚。

放下文人的架子,只为一口美食,这在袁枚精彩绝伦的一生中,不算什么新鲜事。

他少有才名,12岁考上秀才,23岁进士及第,入仕翰林院。

他桃李满天下,女弟子尤众;编了本食谱,引得洛阳纸贵;建了个园子,赚得盆满钵满。

他爱玩,60多岁,登天台、游雁荡、渡钱塘……

袁枚一生随心而为,在放飞自我的路上,活出了最幸福的样子。

正如周国平所言:

幸福,不是活成别人那样,而是能够听从自己内心去生活。

展开全文

忠于自己,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活法。

忠于理想

支教老师梁俊带着大梁山的孩子们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唱响了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也是袁枚的写照。

1716年,袁枚出生在钱塘一户家道中落的仕宦之家。

父亲贫游四方,少有音信;母亲靠做女红,维持生计。

袁枚就像生活在阴影里的苔,安静而孤独。

7岁时,他偶得了一本《古诗选》,诗词如同一束柔和的光,照进了生命,小如米粒的苔花,悄然绽放。

自此,他嗜书如命。为了看书,厚着脸皮到处借,受尽奚落和委屈。而买书,就只能靠做梦了。

他自言:“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回。”

默默无闻的岁月里,日夜兼程的锤炼,使袁枚迎来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12岁,袁枚和老师一起考上秀才,成了乡邻口中“幼有异禀”的神童。

19岁,远赴杭州敷文书院读书,成了大儒杨绳武的得意门生。

20岁,被叔父引荐到广西做幕僚,成了巡抚金大人的忘年之交。

然而,前途无量的袁枚,却在接连几次科考中,名落孙山。原因很简单,科考的八股文着实让袁枚厌恶,他对这种死板、枯燥、没有生机的学问,嗤之以鼻。

考取功名,是大多数读书人的终极理想。然而,在袁枚看来,与其通过枯燥的科考求得一官半职,不如另辟蹊径,用诗文打开人生局面。

面对袁枚的“自我放弃”,同窗好友纷纷规劝。但袁枚两耳不闻窗外事,读得却非圣贤书。

他坚持理想,潜心修炼,静待花开。终于在乾隆皇帝登基这年,时来运转。

这年,朝廷举办“博学鸿词科”考试,江西巡抚金大人力荐袁枚:“奇才应运,卓识冠时,臣所特荐,止此一人!”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曾说:

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开创美好的人生,第一步就应该拥有一个大得有点过头的理想。

有理想,才会热爱,有热爱,才会全力以赴。

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忠于理想的人,才会找到那条两全其美的出路,不辜负前程,亦不辜负自己。

忠于选择

初到京城,袁枚就有了“心似玲珑,笔如牛弩”的美名。

为了扎根在天子脚下,袁枚重走仕途之路,他安慰自己说:“于无情处求情,于无味处索味。”

半年后,袁枚进士及第,入仕翰林院。

在翰林院的日子,看似风光,却不尽如人意,他的锋芒很快被别人掩盖,更让他受不了的是,要学习满文。

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成困兽。于是,放弃学习满文,从翰林院外调江南做县令。

在江南,袁枚历任潥水、江浦、沭阳等地的县令,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

遇到旱涝天灾,袁枚为民请命,力争减税;遇到蝗灾,他带头跑到田地里捉虫、修筑堤坝、扶植农桑,重审冤案……

七年来,他努力地做着父母官,百姓爱戴,政声斐然,然而,内心却越来越沮丧。

难倒他的不是政务,而是官场的繁文缛节和虚情假意,“觥筹交错尽虚佞,推杯换盏无真衷”。

是继续混迹于虚伪的官场,还是做个纯粹的布衣文人?袁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林清玄曾说:“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袁枚,在名利扬起的滚滚尘埃里,看见了世俗欲望对心性的侵蚀,他要回到最简单的清欢里,在有滋味的生命情境中谋一条生路。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道: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后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我们当下的人生,是过去所有选择的后果。

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去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选择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模式。

辞官后的袁枚,即将不遗余力地奔向理想和自由。

从此,官场少了一个七品小官袁县令,文坛多了一个领军人物袁子才。

忠于内心

乾隆13年秋,袁枚花300两银子,在金陵城北,买了处废园子,取名:随园。

不远处的小仓上,可将雨花台、莫愁湖、钟山、鸡鸣寺尽收眼底。

随园内,遍植梅花、竹子、桂花,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随园,将袁枚潇洒自由,不拘一格的心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把围墙拆除,并在大门口挂上一副对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很快,此处便成了江南文人的精神家园。

袁枚以诗会友,诚邀四海,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至沓来。

这大大增加了袁枚在文人仕官阶层的知名度,不少高官权贵、社会名流邀他写碑铭传记。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孙子袁祖志在《随园琐记》里记载,曾经有一篇墓志铭,给了袁枚一万两!

随园里,有处“十丈长廊”,专门张贴诗作。袁枚会选较好的,收录在《随园诗话》里。他自豪地说:“谁家斗富敢如斯”。

袁枚又把目光投向美食佳肴,他遍集天下名菜,写了本《随园食单》,囊括菜肴、点心、茶酒320多种,从此,有了“食圣”的美誉。

而袁枚的追求,远不止于此。

60岁后,他开启了“且行且吟”的出游模式。

67岁登天台、游雁荡、渡钱塘、过兰溪;68岁,登黄山;69岁下两广。

袁枚总能从心出发,做自己喜欢的事,进而收获生命的欢喜,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尼采曾说:“我们要忠于自己的成长,忠于自己走过的路,因为它们拼凑成的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

忠于内心,勇敢地去追随,命运自然会回报意外之喜。

木心说:“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袁枚热爱浪漫和自由,坚守格调与品位,将人生写成了一首活色生香的诗。

他出身贫寒,理想从未被生活左右;他热爱读书,却从未把“学而优则仕”当做救命稻草;

他静处观人心,闲中玩物情;行年七十走天涯,听水听风笑到家。

在漫长的岁月里,袁枚像一只自由的鸟,飞向他心中的山峰。

村上春树曾在书里写道: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一个人只有坚持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才算不白活一场。

往后余生,愿你有忠于自己的勇气,去做喜欢的事,去认识喜欢的人,去过期待的日子,去圆满自己的心。

与君共勉。

图片|《康熙秘史》剧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