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热搜第一,总阅读超50亿!岁末这场财经峰会为何吸引全网关注?_疫情_经济_中国经济

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一个多月后,全国的各地的疫情发展状况如何了?

1月9日,河南省表示,截至1月6日省内新冠病毒感染率为89%,已度过疫情高峰。除了河南外,浙江、重庆、四川、海南海口和三亚等地也都在近日表示,当地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然而,随着春节假期来临,人口跨区流动陡增。很多人也不禁担心,春节期间会不会出现第二波感染高峰呢?外出打工的人们是否可以安心回家过年呢?

对于这些问题,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在2022凤凰网财经云峰会上做出了解答。曾光认为,第一波风暴比较大,预示着第二波就很低了,“因为干柴快烧尽了”。

至于春节能否放心回家过年?曾光表示,“完全放心不可能,还是提心吊胆点儿好。”因为即便短期内新冠免疫屏障比较牢固,也还有流感、肺炎球菌等其他传染病,还是要加强防范。

而对于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等其他疫情相关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等专家也都在峰会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新冠疫情会走向终结吗?

针对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疫情高峰,曾光认为,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是必然选择,今后应科学防控、防护、防治。疫情晚发的地方不应一下放得太松,要“放”和“严管”相结合。

此外,曾光认为,新冠转为乙类乙管后,健康码实际上就不存在了。北京第一波疫情感染率可能要超过80%,而第二波就很低了,在某些地方可以不戴口罩了。

对于一些人感染新冠后去输液的现象,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贵认为,普通的新冠感染,输液不是很必要。输液不一定增加疗效,但却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林明贵强调,奥密克戎传染性特别强,现在还是要戴口罩,但普通的口罩保护力相对远远不足,所以提倡戴N95口罩。

展开全文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为何打了疫苗还感染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指出,新冠是一个突破感染,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现在很多问题不能百分之一百回答。全球疫情三年来,一个重要的大数据告诉我们,有疫苗是可以保护重症和避免死亡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怀疑疫苗,把疫苗打起来。

高福表示,如今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这是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相互适应的结果。病毒变异还开始适应各种各样的动物。目前水貂、白尾鹿等都开始感染新冠病毒,除了人以外,病毒又找到了自己新的宿主。高福提醒,第一代原型株疫苗对奥密克戎保护效力明显下降,要加快批准二代疫苗。

而对于很多人担心的二次感染的问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表示,二次感染后中和抗体三到五天就出来了,比原来提前了几天。它的传染性是下降的,症状是改善的,病程也是缩短的。金冬雁认为,未来只要不出现致病性超高新变种这样的极低概率事件,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

除了新冠疫情外,展望2023年,经济复苏依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在A股三大指实现5连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实现“六连涨”的“开门红”局面下,中国经济是否能在新的一年迎来全面复苏?A股是否会迎来牛市?该如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振企业家信心?

谢伏瞻、江小涓、宋志平、高西庆、刘俏、管清友等40多位政商学界嘉宾也在峰会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A股明年目标价为3500点”“建议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中国有可能实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等观点一度引发全网热议。

中国经济会迎来全面复苏吗?

持续了三年多的疫情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那么,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中国经济能否修复“疫情疤痕”,迎来全面复苏呢?

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认为,现在经济增速的低迷不能完全归于疫情的冲击,在疫情之前,从2010年开始已经有经济的下行趋势,相信疫情之后会有较强反弹和复苏,但保持中长期增长并不容易。江小涓还指出,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应该有收入水平的要求,未来13年我们需要保持5%的GDP增速。

对于GDP的增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也表达了和江小涓类似的观点。姚洋认为认为,5%是2023年GDP增长的一个底线,如果GDP达不到5%,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比较麻烦。姚洋认为,2023年第二季度之后应该是有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了,到时候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些过热的状态,然后政府又开始说要调控了,这个是比较担心的。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GDP增长目标可以更高一点。“可以考虑明年两会把年度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定在6%以上为好,或者说的稍微有弹性一点在6%左右,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处理的好,实际的运行结果可能会高于6%。”贾康说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则表达了更为乐观的看法。“中国有可能实现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可能到2035年,人均GDP也好,或者说总量GDP也好,它翻一番的可能性非常大。这背后的原因跟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形成,中国经济本身的韧性是连在一起的。”刘俏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和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则从具体实施层面对经济复苏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屠光绍分析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经济体而言,量的增长是基础。尽管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长远看,保持一定的“量的合理增长”仍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发展的质量、增长的质量则更为关键。一言以蔽之,“量的合理增长”是基础,“质的有效提升”是关键。

刘元春表示,目前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投资)信心不足,从而导致了经济下滑。他认为要想提振目前民间投资的信心,提升整个民营经济蓬勃向上的内生动能,需要从中期和短期角度同时发力。近期逆转目前经济下滑而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方案是极其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力度不能小,切记不能像以往“挤牙膏”一样。

如何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经济复苏靠什么来拉动?姚洋认为,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现在的瓶颈是在需求端,明年如果搞投资来拉动经济效果恐怕有限,还是得想办法把消费给拉起来。他建议,政府要拿出一些钱来给老百姓直接发消费券,但这个消费券别指定用途,老百姓买啥都行。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也建议,可以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学习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在应对疫情过程当中的一些成功经验。除了发钱、发消费券等权宜之计外,管清友指出,还要从分配这个角度入手解决消费问题,只有解决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当中占比过低的问题,才可能有真正的所谓原生性的、内生性的动力去消费。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表示,消费是明年的重中之重,目前来看,消费受到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助力消费回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收入,如何恢复收入是恢复消费的重中之重。第二是要解决失业的问题。第三是消费信心不足,居民的储蓄率大幅上升。

贾康指出,在有针对性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趋向上,很多的研究者非常看重挖掘消费潜力,这当然是有非常明显的必要性,中央也特别强调了,消费是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如果从经济运行,最后的归宿来看,是要落到的人民群众的最终消费,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说所有经济活动,最后的落脚点是使老百姓过好日子。

亿万股民期待的A股牛市将回归?

A股在2023年会迎来牛市吗?国科龙晖基金董事徐彪在峰会的预热直播中表示,对于明年的A股市场完全可以乐观一点。徐彪指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第一,A股市场的走势首先是由流动性决定的,明年市场的流动性将会跟今年一样,维持在相对较为宽泛的或宽松的区间;第二,实体经济发展开始向好,企业盈利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也认为,2023年,是转折的一年,是周期修复的一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回暖的一年。所有中国资本市场的资产类别都应该有所表现。对于A股来说,周期性的修复已经开始,目标价暂时定为3500点,在这样的市场里头,我们应该顺势而为,逢低买入。

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盛希泰分析称,全球投资机构看多中国资产。2023年整个全球的经济增长,包括投资的方向一定是看中国的,“看多得多,看空得空”,2023年对中国的经济和投资都充满信心。此外,盛希泰建议,将北交所开户门槛从50万降至10万。“我觉得这个开户门槛降到10万块钱是很现实的选择,否则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房价能促进共同富裕?

“房价上涨促成了居民共同富裕。”这句在网上备受争议的话出自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的中房集团原董事长、汇力基金董事长孟晓苏。孟晓苏为何语出惊人,发表这样的言论?他在峰会上也进行了澄清。

孟晓苏表示,如果没有房改,没有让这些低收入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保障房,并且让保障房在若干年之后可以上市,那谈不上共同富裕。而很多人面对的现实,是多年没有提供保障房,更不要说把保障房、租赁房变成自己的产权房。

“老职工们已经实践中已经尝到了好处,而很多年轻人没有享受到这种政策红利,是因为社会没有及时提供,不怨这些年轻人不赞成我的观点。但是如果真的能够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并且能够让这些保障房,未来能够成为这些年轻人和新市民的产权房,并且让它进入市场流通,人们就会看到,通过房产增值,他们就可以实现家庭财富的成倍增值,从而能够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孟晓苏说到。

实际上,在中国经济的复苏过程中,房地产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在谈到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指出,房企、房地产的价格迅猛可持续地下跌是房地产硬着陆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房地产硬着陆,将严重拖累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而中国不能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房价持续下跌的硬着陆,国家也不会让它出现硬着陆。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谢伏瞻也指出,房地产企业过去相当长时期都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推进城镇化、满足人们住房需求、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此,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是重要课题。

房地产将在经济复苏中扮演什么角色?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在峰会预热直播中指出,房地产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中毫无疑问将出演“男主角”,成为明年贡献中国经济增长排名第一的力量。

邓海清表示,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房地产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是作为消费类的房地产,由此带来的政策发力点跟过去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政策发力点有着非常大的差距。邓海清认为,随着2023年被压抑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恢复,作为消费品的房地产或将出现上涨甚至是报复性反弹。

民营经济如何重新焕发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如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振企业信心?

管清友表示,不要老强调所有制这个问题了,要有理论上的一些创新之处。不要把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功能化、器物化,要从产权和人权这个高度,要从宪法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不是因为“五六七八九”所以民营企业才重要,没有“五六七八九”它也很重要。

谢伏瞻指出,中央提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是全党的工作目标,是面向全社会的,是到2035的目标,有些人则解读为是要共民营企业家的富了,有的民营企业家也不敢投资了。还有些金融机构,面对同样风险,宁投国企不投民企,以免其责。凡此种种,都戳伤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

对于提升民营企业信心,刘俏表示,短期只要经济增长了,信心是能回来的。“中国的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家有一个特点,确确实实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的不用太多,他们自然就回来了。”

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会长、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认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次分配靠就业,民营企业要占到80%;二次分配靠税收,民营企业占到60%;三次分配靠慈善,更多地要靠民营企业。“所以我们只要朝着共同富裕前进,就离不开民营企业,只要是离不开,那就一定是战略性的,而非战术性的,这点很重要。”

监管风暴后平台经济何去何从?

对于平台经济的发展,凤凰网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吴晨光表示,其实凤凰网也是属于一个平台性企业,是一个信息的平台。互联网到来之后,平台型的经济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平台型企业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极大提升了我们的社会效率,也改变了我们整体的经济结构。

谢伏瞻认为,平台企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业态,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孕育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的显著优势,创造了大量就业,在国际上也具备较强竞争力。无论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不要把必要的监管与企业所有制属性挂钩。监管部门要允许企业有一定的整改时间,以减少损失,决不能朝令夕改,让企业无所适从。

管清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可能监管或者相关的法规确实是个空白,企业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从现在开始,既然已经建章立制了,那么企业就得按照这个来。但是要给企业一个整改期或者说调试期,得有一个缓冲。在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要充分讨论,考虑到各种情况,给企业调试期,尽可能的减少市场和行业的震荡。

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指出,不要一说平台经济就把它说得跟洪水猛兽似的,或者是什么资本的黑手搞的东西,它是一个科技进步的产物。“为什么现在有平台经济,以前没有平台经济?这个确实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平台经济是基于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大势所趋。”

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在谈到企业家的特质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表示,企业家要勇于承担,做中国经济的顶梁柱。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当我们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企业家得勇于承担。作为中国企业家来讲,这个时候我们不抱怨,应该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这些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的特质。

“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天,我们大家会说,在那个时刻,中国的企业家是中国经济的顶梁柱。中国企业家率领中国企业、中国经济走出了那一轮困局。我希望那就是历史给我们的评价。”宋志平表示。

毛大庆认也认为,很多企业家尤其是老一辈企业家都是有情怀的。对于84派、92派的企业家来说,实际上他们很多人都已经功成名就。他们的企业家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仅仅是论钱,他们其实早可以不干了,早就可以享受生活,享受阳光沙滩,买游艇去了。

“像王石、张瑞敏他们那一批人,基本已经都在70岁以上了,还有一些60多岁。他们把企业交接给子女的其实很少,很多人还坚守在岗位上。要说这些人是为了钱我打死也不相信,他们钱多得已经根本花不完了。你说他们为了什么?我觉得还是为了情怀,还是为了这个国家。”毛大庆表示。

中流奋楫,2022凤凰网财经云峰会贡献智者声音

时间流转间,2022年已经悄然结束。这一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脆弱,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国际供应链在调整中面临新的风险。

爬坡过坎,如何提振经济信心?政策落定,如何激发民企活力?世纪疫情,中国如何平稳闯关?风高浪急,全球如何渡过危机?值此变革之际,2022凤凰网财经云峰会于12月29-30日以线上方式隆重举办。

本届峰会以“中流奋楫”为主题,盛邀谢伏瞻、江小涓、朱光耀、宋志平、曾光、高福、丁雄军、高西庆、李扬、屠光绍、管清友等政商学届重磅嘉宾围绕全球经济、中国经济、投资机遇、企业信心、消费提振等重磅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凤凰卫视COO、凤凰网CEO刘爽也出席了本次云峰会,并发表开幕致辞。刘爽表示,此时此刻,如何通过政策扶持,让社会发展重现活力,让企业和居民恢复信心,让经济重现勃勃生机,显得无比重要而迫切。“面对时代的激流,我们更需要以理性、智慧和勇气为桨,坚持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大旗,与广大民营企业一起中流奋楫,穿越迷雾。”

峰会期间,40多位嘉宾各抒己见,金句频出,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讨论。相关话题共收获微博热搜33个,其中5个热搜第一,3个热搜第二,热搜前十20个,总阅读超50亿,凤凰网财经峰会名字两登热搜;抖音热榜16个,凤凰新闻热榜12个,快手百度知乎头条热榜共6个;头条百家搜狐等平台阅读超1100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